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区映研

作品数:32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肝炎
  • 7篇病毒
  • 5篇乙型
  • 4篇乙肝
  • 4篇肝癌
  • 4篇肝病
  • 4篇HBV
  • 4篇传染
  • 3篇登革热
  • 3篇动脉
  • 3篇动脉化疗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乙肝病毒
  • 3篇乙型肝炎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纤维化
  • 3篇荔枝核
  • 3篇疗效
  • 3篇基因分型

机构

  • 25篇广州医学院第...
  • 5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番禺区...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2篇区映研
  • 22篇曾文铤
  • 12篇朱科伦
  • 11篇梁建新
  • 11篇马佩球
  • 7篇梁增伟
  • 6篇杨海红
  • 4篇黄月华
  • 4篇谢栩硕
  • 4篇温焕连
  • 2篇卫建筠
  • 2篇杨华礼
  • 2篇卫建均
  • 2篇陈洁生
  • 1篇张彤
  • 1篇张鹤
  • 1篇扬海红
  • 1篇梁敏锋
  • 1篇何芳
  • 1篇崔丽贞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肝...
  • 3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广州医药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医研究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肝脏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V C基因区表位变异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HBVC基因区病毒的变异,探讨HBcAg区表位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9例ACLF、38例严重肝炎活动(SHB)和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血标本,PCR扩增HBVC基因区,分析HBcAg区表位的变异。分离单核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HLA-A2分型。结果与CHB组比较,ACLF组HBVC基因区发生高频率的变异,且变异的位点绝大部分位于表位区域:core27(I-V,26.32%比4.76%,P=0.007)位于HLA-A2限制性表位CTL18-27区,core5、core35和core60分别位于Th细胞表位区,core83位于B细胞表位区。对包含变异体CTL18-27(27V)的ACLF和SHB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5例HLA-A2阳性患者均变异为野生株I27;而5例HLA-A2阴性的患者,随访后包含V27的病毒仍然能被检测出(5/0比0/5,P=0.008)。结论 HBVC基因区高频率的氨基酸变异导致的表位变异,可能通过增强表位的免疫原性参与ACLF的发病。
杨玲曾文铤谢栩硕梁增伟区映研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反应
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6例慢性乙型肝炎使用肝泰乐、肌苷、维生素等护肝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荔枝核治疗6个月,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肝脾B超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等有改善作用;治疗12周后,对ACT、A、TB1LI有改善作用,对AST、G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治疗24周后,对HA、CN、PⅢP、IVC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0.01),并有降低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结论:荔枝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治疗作用,并有降酶、退黄、改善肝蛋白的代谢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肖柳英曾文铤马佩球朱科伦梁建新黄月华杨海红区映研
128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究128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检测患者病毒核酸与分型及特异性抗体IgG与IgM。结果登革热好发于20~39岁,占49.22%,发病高峰在9月;登革热在工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P<0.01);登革热在有蚊虫叮咬史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蚊虫叮咬史人群(P<0.01);登革热在有发热患者接触史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发热患者接触史人群(P<0.01)。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热度最高峰值为40.5℃,平均热度最高峰值为39.1℃,以不规则发热为主;87例(67.97%)患者出现皮疹,食欲减退者92例(71.88%),恶心呕吐者46例(35.94%),腹痛腹泻者27例(21.09%)。128例登革热患者急性期标本IgM、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抗体阳性者112例,IgG抗体阳性者35例,且IgG抗体阳性者的IgM抗体均为阳性。128例登革热患者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12例阳性标本;其中DENV-1型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血清分型(P<0.01)。结论广州市登革热发病以DENV-1型病毒多见,且临床症状典型,早期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黄秋婵区映研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病原学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与临床类型、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108例HBV DNA阳性患者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对其中的慢性乙肝患者同时检测肝功能,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检测到B型29例(26.9%)、C型51例(47.2%)、混合型(C+D/B+C)16例(14.8%)、D型4例(3.7%),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C型比例显著高于B型,(均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C型ALT、AST、TBIL、γG、发病年龄等均高于B型(P< 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肝组,C基因型肝脏损害比B型严重。
区映研杨海红曾文铤朱科伦马佩球
关键词:基因分型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与综合治疗随访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探讨肝动球化疗栓塞与数种非手术疗法综合应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6例患乾分为化疗栓塞(TAE)组与综合治疗组。TAE组20例,综合治疗组26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可比性。TAE组每例病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2次以上,综合治疗组化疗栓塞2次以后静滴康莱特,7例经皮植入输注泵,22例次经皮穿刺注射酒精。定期随访患者生存期(率)、生活质量的变化及癌灶体积的改变。结果:综合治疗组3年生存期与TAE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改善在6个月及2年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率)及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
杨华礼梁建新区映研马佩球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224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某院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病因,及其明确诊断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FUO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血清学、细菌学、分子生物学、骨髓穿刺、组织活检,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方法,对该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FUO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回顾性分析224例FUO患者病因和最终诊断。结果最终明确病因者189例,占84.38%;未明确者35例,占15.62%。其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其他类疾病分别占50.45%、18.75%、9.82%、5.36%。在感染性疾病中,细菌为主要病原体,其次为病毒;结缔组织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为主;恶性肿瘤以血液系统肿瘤为主,而淋巴瘤最常见。189例确诊患者采用病原学检查者占30.16%,病理学检查者占24.34%,其他方法(综合分析)占20.11%。结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为FUO的主要病因。
梁增伟谢栩硕黄晓菡杨玲区映研曾文铤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YMDD自然变异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HBV序列的变异不仅是其生活史中的重要特征,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应对措施...
区映研
关键词:HBVYMDD自然变异准种基因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文献传递
浅谈循证医学在传染病学实习中的应用
2007年
循证医学(EBM)是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能够为病人的诊治提供最佳决策。循证医学教育已经深入到临床教学和继续医学教育之中。EBM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在医学本科生的传染病学实习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形成以问题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医学生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
区映研曾文铤梁增伟朱科伦
关键词:循证医学传染病学教学改革
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方法探析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诊疗操作机会减少以及临床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加强内科学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强内科学临床教师培训、医学生入科实习前教育、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训练、常规穿刺强化训练和医疗文书书写洲练,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温焕连区映研罗碧辉段敏虹张彤何兆初曾文铤
关键词:临床实践技能医学生内科学
肝脏储备功能相关系统对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评估与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运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CTP分级等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状况进行相关性回顾性分析,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1年的病死率。方法应用MELD、MELD—Na计算公式及CTP分级分别对11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不同MELD评分(≤9、10~19、20~29、≥30分)组及CTP不同分级患者(A、B、C级)3月和1年的病死率,并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访3月、1年预后的临床特征。结果MELD评分≤9、10~19、20.29、≥30分者,3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2.17%,10.71%、64.29%和100%;1年病死率分别为:26.09%、32.14%、57.14%和10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月组P〈0.05,1年组P〈0.01)。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3月与1年)病死率与MELD分值有关。以R〉18分为界分组比较3月、1年的病死率,结果显示〉18分的3月、1年病死率明显高于≤18分组,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P〈0.01)。CTP分级显示:A、B、C级3个月内各组死亡率分别为6.78%、15.38%、42.86%,各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区映研李晓霞曾文铤梁建新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储备功能预后MELD评分年病死率终末期肝病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