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琴
- 作品数:18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危重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观察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估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中住院早产儿营养摄入和体重增长情况,以期对临床上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53名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1 500 g组和体重>1 500 g组,计算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体重开始增长的日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出生及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结果53例早产儿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1 500 g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较晚,静脉营养时间较长,与>1 500 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出生时体重低于第十百分位的占37.7%,而出院时达到64.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加强营养支持,出院后有必要续惯治疗,以完成追赶性生长。
- 韩旻巫绍明叶晓琴袁建强郑利华
- 关键词:早产儿营养追赶性生长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60例内镜分析
- 2005年
- 张和茂刘美红叶晓琴
-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内镜术
- 早产儿98例临床干预体会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临床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9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98例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低血钙、颅内出血、肺出血、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室膜炎。痊愈82例,病死16例,病死率16.33%;胎龄≤32周病死率明显>32周者(P<0.01);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者(P<0.05)。死亡原因主要有肺出血、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结论:早期识别、正确处理早产儿并发症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韩旻王子斌叶晓琴袁建强郑利华
- 关键词:婴儿早产疾病并发症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160例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资料。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60例(37.5%),母乳性黄疸42例(26.25%),围产因素32例(20.0%),原因不明16例(10%),其它因素8例(5.0%)。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
- 韩旻袁建强王君琴叶晓琴巫绍明王子斌郑利华
- 关键词:病因
- 新生儿基因突变致马凡综合征1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基因突变致马凡综合征临床及基因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马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基因检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并以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男性,新生儿,因生后发现蜘蛛指(趾)伴口周发绀10 h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儿体貌特征:上部/下部=1.3臂展/身高=1.02,有蜘蛛指,腕部过度屈曲,眼裂下斜,颧骨发育不全,耳大,鸡胸、脊柱后凸,髋臼内陷,拇指征阳性。心脏异常,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半叶冗长,房间隔局部呈瘤样改变,二尖瓣、三尖瓣中等量返流。基因测序显示存在FBN1基因突变,变异c.3331T>C,p.Cys1111Arg,杂合,染色体位置位于Chr15(GRCh37);g.48780316A>G;其父母亲该位点均为正常基因型。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确诊由c.3331T>C,p.Cys1111Arg,杂合,染色体位置位于Chr15(GRCh37);g.48780316A>G突变FBN1基因致病。
- 高侠叶晓琴
- 关键词:马凡综合征FBN1基因基因突变新生儿
- 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变化,探讨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组)患儿以及19例同期住院非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并同时测定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阳性率。结果:败血症组CRP≥8 mg/L阳性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5.26%(P<0.01),且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败血症CRP检测阳性率88.46%高于白细胞的42.31%(P<0.01)。结论:CRP可为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沈虹叶晓琴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C反应蛋白白细胞
- 儿童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1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FI)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HFI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基因检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并以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女,4岁3个月。表现为反复低血糖发作,明显生长落后。病情稳定时乳酸、尿微量蛋白稍高,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等无异常。脑电图示痫样活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醛缩酶B基因(ALDOB)复合杂合突变,3号内含子发现剪切突变(c.325-1G>A),8号外显子移码突变(c.865del C;p.L289fs*10);其父亲携带移码突变,母亲携带剪切突变。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确诊由ALDOB突变致病的HFI。
- 叶晓琴常国营李娟丁宇李牛王剑王秀敏沈亦平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 iscmenthemic encephalopathy,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中、重度HIE患儿根据家长意见及患儿家庭的实际情况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39例(C组);观察组又分为A组37例和B组32冽。A、B组患儿进行相同早期干预,A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后均给予3个疗程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常规育儿,1、6、12个月时随访。比较12个月时三组患儿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12个月时A、B、c组患儿的MD1分别为92.027±8.48、87.844±7.89和83.821±8.693;PD1分别为93.216±9.096、88.500±8.474和84.231±9.068,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可改善HIE的预后,且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干预综合治疗比单纯早期干预效果好。
- 韩旻潘家华李社会郑利华叶晓琴王子斌袁建强孔宪珍高侠
- 关键词:婴儿脑缺氧脑缺血预后
- 新生儿多器官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多器官损害(MOD)与出生时体质量(BW)、胎龄(GA)及1 min、5 min Apgar评分相关性。方法:对269例伴有MOD新生儿按BW<1 500 g、1 500~<2 500 g、2 500~4 000 g分为3组,按GA<32周、32~<37周、37~42周分为3组,按Apgar评分1 min≤7分及8~10分、5 min≤7分及8~10分各分为2组,分别统计各组MOD发生率;比较不同BW及GA各组器官损害个数(2个、3个、3个以上)。结果:随着BW和GA的增加,MOD发生率降低(P<0.01);3组3个及3个以上脏器损害发生率随BW下降、GA减小而增加(P<0.01)。1 min、5 min Apgar评分≤7分组MOD发生率均>8~10分组(P<0.01)。结论:低BW、早产儿、低Apgar评分尤其是5 min Apgar评分是新生儿MOD的危险因素,MOD发生率、脏器损害个数均与BW及GA呈负相关。
- 叶晓琴韩旻郑利华邵波孙曼莉
- 关键词:低出生体质量儿多器官损害早产儿
- 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5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果。方法 :1 0 5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金双歧和思密达口服 ,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颗粒口服 ,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 .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5 .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5 )。结论 :金双歧、思密达合用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满意 。
- 叶晓琴韩旻
- 关键词:腹泻婴儿金双歧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