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恩基
- 作品数:8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研究电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应激刺激所致内脏高敏性大鼠和正常大鼠结肠内P物质(substanup)及其血管活性肽(VI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减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电针次数的效能.方法雄性3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模型组、多次电针组、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结肠SP、VIP分布.结果与多次电针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P表达有增强(P<0.01),VIP表达有显著性降低(P<0.01);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显著增加(P<0.01),VIP表达显著降低(P<0.01).单次电针较单次针刺组大鼠S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VI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上巨虚穴的减轻内脏痛敏的作用与胃肠道SP的分布减少及VIP的分布增加存在着密切关系,且多次电针效果优于单次电针与单次针刺.
-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赵金茹
- 关键词:上巨虚穴P物质肠易激综合征
- 成年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建立的新方法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以Al.Chaer内脏高敏感理论为基础,探讨一种建立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新方法。方法:SD成年雄性4周龄大鼠50只,每天给予直肠内球囊扩张刺激,3周后对其进行直肠扩张,评估其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并测定大鼠腹壁肌电活动,验证其敏感性。结果:与成年期无刺激对照组(C组)和成年期直肠内球囊非扩张性刺激组(B组)相比,直肠扩张时,成年期直肠内球囊扩张刺激组大鼠(A组)拱起背部和抬起腹部时的容量阈P<0.05、P<0.05、P<0.05;与C组相比,分别为P<0.01、P<0.05和P<0.05)。结论:成年SD大鼠的直肠内球囊扩张刺激可以引起内脏敏感性增高,其所引起的应激可导致肠动力紊乱,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 吕恩基高志雄王威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 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NO及NOS水平的影响
-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是以慢性或反复出现的腹痛并伴有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综合征[1,2],属于一种...
- 王威吕恩基张燕赵金茹
- 文献传递
- 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慢性内脏痛敏IBS模型。电针组隔日1次针刺双侧上巨虚穴10 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TL和S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TL、SS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MTL、SS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降低慢性内脏痛敏IBS模型大鼠血清MTL和SS含量,可能是针刺调节IBS胃肠运动、进而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的关键机制之一。
- 王威张燕吕恩基高志雄赵金茹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胃动素生长抑素
- 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均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法,持续刺激15 d制备IBS大鼠模型。电针组隔日1次针刺大鼠双侧上巨虚穴10 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陪同电针组抓取、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血清NO、NOS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降低IBS大鼠血清NO及NOS水平,可能是针刺调节IBS胃肠运动,进而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的机制之一。
- 王威吕恩基张燕赵金茹
- 关键词:一氧化氮针刺
- 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9
- 2008年
- 目的:研究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西药治疗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药得舒特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主要从腹痛、腹泻、其他证候与体征的严重程度以计分评估。结果:针刺治疗腹泻型IBS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是一有效、安全治疗腹泻型IBS的方法。
- 王威白丽高志雄吕恩基
- 关键词:针刺疗法
- 电针上巨虚对内脏痛敏大鼠5-HT与AWR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运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模型,观察针刺上巨虚穴对IBS大鼠模型胃肠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分布的影响及其与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针刺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减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电针次数的效能。方法:雄性3周龄5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多次电针组、单次电针组、假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天接受结直肠扩张刺激(colorectal distention CRD),总共持续刺激2周后开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对大鼠CRD诱发刺激下的AWR进行半定量评分,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大鼠结肠5-HT分布。结果:多次电针在电针后90min内可以明显的降低内脏痛;单次电针、单次针刺在治疗后90min内仅在20mmHg下有效。与多次电针组比较:模型组大鼠5-HT表达明显降低(P<0.01);单次电针组、单次针刺组大鼠5-HT表达明显降低(P<0.01);单次电针较单次针刺组大鼠5-HT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AWR评分的变化与结肠5-HT变化相一致。结论:电针上巨虚穴能降低结肠中VIP的阳性反应物含量,且表现多次电针效果优于单次电针、单次假针,与AWR评分结果相吻合。电针大肠腑下合穴上巨虚对IB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降低5-HT的含量有关。
-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赵金茹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上巨虚穴5-HT
- 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自上世纪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被认识以来,曾被称为黏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结肠炎、易激结肠炎等,由于名称众多易被混淆,所以先统一称为肠易激综合征[1]。它是...
- 吕恩基王威高志雄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