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淑果

作品数:28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塑料
  • 6篇浮游
  • 4篇植物
  • 4篇群落
  • 4篇浮游植物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海湾
  • 3篇海域
  • 3篇浮游生物
  • 2篇玉米
  • 2篇脂肪酸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珊瑚
  • 2篇生活污水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排
  • 2篇尿素
  • 2篇农村生活污水

机构

  • 24篇海南省环境科...
  • 9篇暨南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海南大学
  • 4篇海南热带海洋...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青岛国家海洋...

作者

  • 28篇吕淑果
  • 8篇吕颂辉
  • 4篇关学彬
  • 4篇岑竞仪
  • 4篇陈峻峰
  • 3篇江涛
  • 3篇欧林坚
  • 3篇张云
  • 2篇齐雨藻
  • 2篇林彰文
  • 2篇江天久
  • 2篇黄凯旋
  • 1篇李霞
  • 1篇邓惠
  • 1篇雷坤
  • 1篇刘志媛
  • 1篇吴晓晨
  • 1篇史建康
  • 1篇李晓光
  • 1篇王朝晖

传媒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南热带海洋...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松涛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定量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提取了松涛水库上游降雨侵蚀力、地形、土壤可蚀性、植被与经营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5个主要水土流失影响因子,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该区域土壤侵蚀量,生成土壤侵蚀程度分布图。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43%和26.76%;坡度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度>15°的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人类干扰活动较强烈的草地、灌木林、速生林、热作园等地类上,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9.64%。
关学彬史建康吕淑果
关键词:遥感技术RUSLE模型水土流失
藻华发生过程中胶州湾水体颗粒有机物脂肪酸的组成与动态被引量:7
2009年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绿素(Chl-a)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和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并通过标志脂肪酸对藻华发生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总脂肪酸浓度同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一样,在藻华发生期达到最高,两个采样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为29.0μg.L-1及185.5μg.L-1,比藻华发生前和消退后高2~3倍及20倍。胶州湾悬浮颗粒脂肪酸主要包括16∶0,14∶0,18∶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16∶1ω7、16∶1ω5+ω9、18∶1ω9,18∶1ω7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以20∶5ω3(DHA)和22∶6ω3(EP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以i-15∶0及ai-15∶0为主的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藻华期与发生前相比,脂肪酸中的不饱和组分(MUFA,PUFA)所占比例在两个取样站位均有提高。随着藻华的消退,藻华区域中心的A5站的SSFA及BSFA比例有大幅提高,而在非藻华中心区域的C3站,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等)比例的上升非常显著。藻华发生时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中的比重提高。藻华消退后,A5站颗粒有机物中碎屑有机物及细菌所占比重提高,而C3站颗粒有机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仍然很高。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是A5站藻华消退的主要形式,而C3站藻华的消退则可能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
吕淑果韩博平孙松王旭晨
关键词:藻华颗粒有机物脂肪酸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大型海藻开发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大型海藻开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助力我国提升大型海藻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文章以检索到的全球大型海藻专利数据为基础,对国内外海藻专利申请数量的年度变化、地区分布、专利类型、机构属性、申请人排名和技术领域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我国和国外的申请数据差异;通过分析国内外海藻养殖技术、海藻食品加工技术、海藻医药技术以及糖类及其他有用物质提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专利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出我国海藻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及推动我国海藻技术发展的建议。
王先磊杨俊杰赵中华吕淑果黄博何乃波
关键词:大型海藻养殖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岑竞仪欧林坚吕淑果张云李霞江涛吕颂辉
关键词:水母暴发浮游生物
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述评被引量:3
2023年
为客观评估海洋微塑料的污染程度,探究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当中造成的生态风险,本研究对现有技术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三类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的评估方法(聚合物赋存特征评估方法、微塑料生态毒理评估方法和微塑料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方法)和两种相关评估方法(生命周期评估和视觉快速评估)。根据现有评估方法的不足,对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四类指标(人类活动影响指标、污染输入指标、自然环境影响指标和微塑料特征指标)用于客观评估海洋微塑料的污染程度。
孙睿吕淑果边伟杰刘敏刘焕淳陈峻峰
关键词:生态风险
三亚西岛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及社区惠益共享问题探析被引量:5
2016年
文章阐述了三亚西岛生态环境现状及旅游开发状况,分析了该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社区福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景区社区惠益共享型热带海岛生态文化特色旅游建议,以期实现西岛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雪霞吕淑果
关键词: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粮饲兼用玉米的开发利用及效益分析被引量:10
2002年
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长期以来,玉米在解决人们温饱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人均口粮基本解决,急需大量肉、蛋、奶供应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阶段,玉米也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主导因素。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在入世后,我国玉米在质量与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受到了国际玉米市场的冲击。面对这一形势及我国特定的国情,我们该怎样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玉米发展找出一条可持续道路,文章试图从粮饲兼用玉米的开发利用价值方面做一分析。
吕淑果高聚林
关键词:玉米粮饲兼用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根据海南省生活污水排放特点、排放量和污水收集现状,总结海南省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对不同的处理工艺分别给出其适用范围、工艺概况、管理维护和成本分析等。根据各村庄的自然状况、人口分布特征、处理污水量的不同以及污水处理的工艺特点,推荐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
关学彬林彰文吕淑果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排放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工艺
海南澄迈湾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位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2010年12月、2011年2月和4月,分别对海南澄迈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1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4门36属。运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tis指数,分析澄迈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种间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澄迈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23~0.86,生态位较宽的有斜纹藻,菱形海线藻和舟形藻,生态位宽度大于0.7,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得出同一种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月份不同水层差异较大,各月份优势种的优势度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显著相关。
岑竞仪吕淑果张华谭烨辉吕颂辉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
东寨港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特征差异比较
2024年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目标MPs开展原位暴露实验,比较PVC与PLA两种MPs在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暴露后微观形貌与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与人工红树林群落中的MPs相比,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表面形貌塌陷程度更显著,接触角、结晶度和疏水性变化也更剧烈,表明天然红树林环境暴露加速了MPs的老化过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和周围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差异显著(P<0.05)。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的MPs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在人工红树林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在MPs表面大量定殖。其中天然红树林群落沉积物的pH水平为“塑料际”微生物结构的主控因子(P<0.01),而人工红树林群落沉积物中的NH_(4)^(+)-N含量与“塑料际”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相比于人工红树林群落,天然红树林环境可促进MPs的老化效应及“塑料际”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结果阐明了天然和人工红树林原位暴露下PLA和PVC的理化性质及“塑料际”的构建过程,为进一步分析MPs“塑料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王昊森吕淑果付彦吴晓晨孙宏飞邓惠赵媛媛葛成军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