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璐璐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7
- 2014年
- 背景:有研究表明,对于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在不可能关闭软组织缺损和未找到可用的肌肉和肌皮瓣前,将负压封闭引流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人工替代皮肤覆盖创面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目的:观察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4例采用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拉网植皮治疗,另11例采用传统换药联合植皮打包覆盖创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组中10例植皮完全成活,成活率为71%;另4例通过换药最终覆盖创面。传统换药组中6例植皮完全成活,成活率为55%;剩余5例中3例通过换药愈合,2例行二次植皮。两组植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负压封闭引流组等待二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及缺损完全修复时间均少于传统换药组(P<0.05)。提示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加快游离植皮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速度,缩短病程。
- 姚辉卢华定徐义春赵慧清吕璐璐
- 关键词:负压引流缺损游离植皮创面修复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异体骨治疗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比较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异体骨植骨联合跟骨锁定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48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于跟骨体部残留的缺损处进行植骨,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组和异体骨组。其中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22~52(34.46±7.33)岁;SandersⅡ型8例,Ⅲ型11例,Ⅳ型9例。异体骨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24~55(36.40±7.93)岁;SandersⅡ型6例,Ⅲ型7例,Ⅳ型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B觟hler角变化情况,并采用Maryland评分对术后12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并获得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各自B觟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骨组术后5例出现伤口并发症,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组2例发生切口边缘坏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8,P>0.05)。结论 :对于跟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效果良好,与异体骨相比,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作为植骨材料应用于跟骨骨折效果相当,但无排斥反应,可减少相关并发症,临床上值得推广。
- 许文斌徐义春姚辉侯刚赵慧清吕璐璐
- 关键词:跟骨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 体外培养包埋透明质酸/壳聚糖/质粒DNA纳米粒的壳聚糖支架负载软骨细胞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包埋透明质酸(HA)/壳聚糖(CS)/质粒DNA (pDNA)纳米粒的壳聚糖支架对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基因转染能力,探讨其作为基因活化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包埋HA/CS/pDNA纳米粒的壳聚糖支架,负载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1~2周后通过扫描电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支架对软骨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以及基因转染的能力.结果 支架孔径为100~300 μm,孔孔隙率为(86.0±1.2)%;软骨细胞在包埋HA/CS/pDNA纳米粒的支架中贴附良好,维持表型稳定,1~2周时实验组分泌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等软骨细胞外基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1周时测得支架中的HA/CS/pDNA纳米粒介导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 包埋HA/CS/pDNA纳米粒的壳聚糖支架细胞相容性良好,能转染培养的软骨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 卢华定吕璐璐赵慧清戴驭虎
- 关键词:壳聚糖软骨细胞
- 透明质酸/壳聚糖/pEGFP纳米粒介导体外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的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以透明质酸(HA)修饰的壳聚糖(CS)/质粒DNA(pDNA)纳米粒介导体外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以明确其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治疗关节疾病的潜能。[方法]将HA修饰的CS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pDNA以复凝聚法制成纳米粒,以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及分散度(PDl);凝胶电泳阻滞试验检测HA/CS和pDNA的结合力及pDNA的释放;体外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结果]HA/CS/pDNA纳米粒多呈球形,粒径平均为(142.5±20.3)nm,表面Zeta电位平均为(25.99±8.48)mV,分散度平均为(0.283±0.089),可有效保护p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通过调节pH值至7.5以上或加入壳聚糖酶可促使纳米粒中的pDNA释放;体外转染实验证明HA/CS/pDNA纳米粒能介导pEGFP转染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其对软骨细胞的转染能力较强,比裸pEGFP和CS/pEGFP纳米粒有更高的转染效率(P<0.05);但对滑膜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较低,与CS/pEGFP纳米粒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复凝聚法制备的HA/CS/pDNA纳米粒是一种有效的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载体,在体外可介导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其转染效率具有明显的细胞依赖性。
- 吕璐璐卢华定陆慧琼张富程赵慧清
- 关键词:壳聚糖透明质酸基因转染软骨细胞滑膜细胞
-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对于提高髋臼置入精度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对于提高髋臼置入精确度的意义。[方法]2008年7月~2009年10月对56例髋关节病变患者(均为单侧髋)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组26例26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14.3)岁,未使用计算机的传统小切口手术组30例30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12.9)岁。比较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及髋臼假体角度,分析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别。手术切口导航组(4.9±0.65)cm,明显小于传统组(8.0±0.8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中失血量为(373.9±124.55)ml,术后引流量(488.9±225.36)ml,明显小于传统组术中失血(513.7±121.92)ml及术后引流(628.7±193.9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所测前倾角为(15.5±2.2)°,外展角为(41.0±1.6),传统组分别为(19.4±2.5)°和(45.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导航组术后所测数值更集中于术前所设定的理想值(术前设定理想的前倾角为15°,外展角40°)。导航组术后1例发生大转子骨折无移位,传统组术后1例发生假体下骨折,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髋臼的置入精度。
- 姚辉卢华定侯刚赵慧清吕璐璐
- 关键词:小切口关节成形术髋臼
- 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的制备及介导体外转染关节软骨细胞被引量:3
- 2013年
- 背景:壳聚糖对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存在基因转染效率偏低的缺陷。目的:构建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检测其理化性能,以及体外对关节软骨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将聚乙烯亚胺共价连接于壳聚糖骨架上构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复合物,再将聚乙烯亚胺-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DNA以复凝聚法制成纳米粒,以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和质粒DNA的结合力。以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裸质粒DNA、脂质体2000及壳聚糖/DNA纳米粒转染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转染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NA的入核情况。结果与结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多呈球形,粒径为(154.6±18.6)nm,表面Zeta电位为(24.68±6.82)mV,可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DNaseⅠ的降解。体外转染实验证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率达(23.80±1.74)%,转染率高于裸质粒DNA组及壳聚糖/DNA纳米粒组(P<0.05),与脂质体2000组无显著差别(P=0.522)。表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核酸酶降解,对关节软骨细胞有良好的基因转染能力。
- 卢华定戴驭虎连礼熠吕璐璐赵慧清
- 关键词:壳聚糖聚乙烯亚胺非病毒基因载体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缓释的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体外检测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壳聚糖作为一种非病毒载体,具有低毒性、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带可高正电荷密度的特性,易与带负电荷的DNA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相互作用体避免核酸酶的降解。目的:构建负载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壳聚糖纳米粒,检测其体外缓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及对软骨细胞基因转染等性能。方法:将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质粒DNA(pDNA)以复凝聚法制成壳聚糖/pEGFP-TGF-β1纳米粒。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壳聚糖/pEGFP-TGF-β1纳米粒呈球形,粒径、表面电位与pH值相关,随着pH值升高,粒径增大,表面电位减少。纳米粒可有效保护p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纳米粒的pDNA包封率为(87.5±2.3)%;pDNA可从纳米粒中缓慢释放。体外转染实验证实壳聚糖/pEGFP-TGF-β1纳米粒能转染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提示壳聚糖/pEGFP-TGF-β1纳米粒能有效保护pDNA免受核酸酶降解,具有良好的缓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能力,并能介导基因转染软骨细胞。
- 卢华定吕璐璐赵慧清王昆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壳聚糖基因载体
- 壳聚糖-聚乙烯亚胺/质粒DNA纳米粒介导体外基因转染关节滑膜细胞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以聚乙烯亚胺(PEI)共价连接壳聚糖(CS)骨架上构建CS-g-PEI(CP)/质粒DNA(pDNA)纳米粒,探讨其在体外对关节滑膜细胞的转染能力.方法 复凝聚法制作CP/pDNA纳米粒,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CP和pDNA的结合力;体外转染兔关节滑膜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1 ~2h时DNA的入核情况.结果 CP/pDNA纳米粒略呈球形,粒径为(142.0±20.3) nm,表面Zeta电位为(25.99 ±8.48) mV,可有效保护pDNA免受DNase I的降解.体外转染实验证明CP/pDNA纳米粒能介导pEGFP转染滑膜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率达(22.25±1.89)%,比裸pDNA及CS/pDNA纳米粒组有更高的转染效率(P<0.05).结论 CP/pDNA纳米粒是一种有效的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系统,对关节滑膜细胞具有良好的基因转染能力.
- 卢华定戴驭虎赵慧清吕璐璐
- 关键词:壳聚糖聚乙烯亚胺基因载体滑膜细胞
- 壳聚糖-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纳米微球体外转染软骨细胞的能力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壳聚糖介导体外基因转染软骨细胞的能力及不同条件下基因转染率的变化,以筛选最佳转染条件。方法将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质粒DNA(pDNA)以复凝聚法制成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用扫描电镜检测纳米微球的形态,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及分散度。以脂质体为对照,观察对软骨细胞的毒性。体外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以裸pDNA及脂质体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转染率。检测在不同pH值、N/P比值及pDNA剂量下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介导对软骨细胞的转染率变化。结果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1.5±26.7)nm,表面Zeta电位平均为(17.8±3.9)mV,分散度平均为0.227±0.025。细胞毒性试验显示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与软骨细胞相容性良好,与脂质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转染实验证实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能转染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pH值为7.0、N/P为5、pDNA浓度为4.0μg/mL时基因转染率最高,48h转染率达10.9%±0.2%。结论复凝聚法制备的壳聚糖/pEGFP纳米微球是一种有效的非病毒基因转染系统,细胞毒性小,对软骨细胞有一定基因转染能力,其转染率与pH值、N/P比值及pDNA剂量等密切相关,pH值为7.0、N/P为5、pDNA浓度为4.0μg/mL是其最佳转染条件。
- 卢华定赵慧清吕璐璐王昆
- 关键词:壳聚糖绿色荧光蛋白质类转染软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