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钦谕
- 作品数:95 被引量:62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研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 精神分裂症雌激素功能不足假说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8年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精神障碍,涉及多个领域的功能缺损。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年龄、治疗反应、病程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由此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雌激素功能不足假说。辅助雌激素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为了避免雌激素带来的癌变等不良反应,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包括以他莫昔芬为代表的第1代SERMs以及雷洛昔芬(raloxifene)为代表的第2代SERMs,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增加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答率。下面我们针对精神分裂症的雌激素功能不足假说与SERMs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吕钦谕易正辉
- 关键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假说RECEPTOR难治性精神分裂症SERMS精神症状
- 改良电抽搐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吕钦谕易正辉
-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经抗精神药物治疗后,均对两组实施疾病恢复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精神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干预,均持续干预10周。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2、4、6、8、10周的积极心理品质、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尊量表(SE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结果:两组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HEIQ、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4、6、8、10周后HEIQ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护理时间延续,研究组的HEIQ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BP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F=39.84、55.47,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DSS评分均显著下降、SES评分显著上升(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培养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品质,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提高自尊水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倪俭朱翠芳吕钦谕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功能
- 住院精神分裂症131例患者与社区正常人群生活质量评估分析
- 2010年
-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13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与82例社区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房、生活环境、经济状况、躯体不适感、性功能、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学习、婚姻与家庭和正常人群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群,需要加以重视。
- 吕钦谕应启昂陈义平章惠光徐维安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
- NTRK2基因rs1187272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关联分析
- 戴兴海禹顺英易正辉胡国芹吕钦谕徐阿红介勇汪作为张晨毛云峰汤家一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多态性单核苷酸
- 积极式个案管理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及卫生经济学影响研究
- 赵静易正辉吕钦谕郭向晴胡国芹汪作为陈键伍毅路聚宝谢红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复发
- NTRK2基因rs1187272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关联分析
-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2型受体(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2,NTRK2)基因rs1187272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的关联性.方法...
- 戴兴海胡国芹吕钦谕徐阿红介勇汪作为禹顺英易正辉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多态性单核苷酸
- 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以及在社区招募的23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3组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中文版评估3组的愉快体验能力。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建立谷氨酸通路基因(NOS1AP、GSK3β、DAOA、DISC1及GRIN2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交互作用模型,依据该模型将SZ及MDD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其愉快体验能力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快感缺失的影响。结果·年龄、受教育年限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发年龄、病程在SZ、MDD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组被试在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愉快体验及即时性愉快体验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SZ、MDD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及即时性愉快体验均低于HC组(均P_(校正)=0.000),且SZ与MDD组在期待性愉快体验上具有边缘性统计学差异(P_(校正)=0.051)。通过GMDR建模发现,由DAOA-rs3916965与DISC1-rs821577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SZ患者总体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03),由NOS1AP-rs1858232和GRIN2A-rs1014531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MDD患者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37);且SZ高风险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能力、MDD高风险组患者的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均分别低于其低风险组(t=3.443,P=0.000;t=3.471,P=0.001)。结论·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快感缺失的发生。
- 黄欣欣刘超吕钦谕胡国芹鲍晨曦张瑶易正辉
- 以间歇性晕倒伴随肌阵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分离转换障碍1例报道
- 2024年
- 分离转换障碍的特征是患者在记忆、身份意识、即时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方面的正常整合部分或完全丧失。该文报告了1例起始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面部抽动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随后出现间歇性晕倒伴随肌痉挛。患者多次在综合医院和精神科就诊,经多种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该案例的报道旨在加深对这类症状复杂且易误诊疾病的认识,并为类似症状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唐培源汪崇泽洪武费慧易正辉吕钦谕
- 关键词:情绪低落
- 精神分裂症与补体激活途径研究进展
- 2018年
-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和免疫因素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之间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征。而补体系统作为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器和适应性免疫的辅助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补体系统有三条激活途径,本文旨在讨论三条激活途径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现状,以探究补体与精神分裂症病程、病因、易感性等多方面的联系。
- 耿瑞杰吕钦谕程小燕易正辉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补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