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阿娟

作品数:18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乳腺
  • 11篇乳腺癌
  • 11篇腺癌
  • 7篇基因
  • 6篇预后
  • 6篇淋巴
  • 5篇蛋白
  • 5篇导管
  • 5篇腋淋巴结
  • 5篇淋巴结
  • 4篇导管内
  • 4篇导管内癌
  • 4篇腋淋巴结阴性
  • 4篇阴性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乳头状瘤
  • 4篇乳头状瘤病
  • 4篇淋巴结阴性
  • 4篇免疫

机构

  • 16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肿瘤研...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肿瘤医...

作者

  • 18篇吕阿娟
  • 14篇牛昀
  • 14篇傅西林
  • 6篇于泳
  • 5篇王颖
  • 5篇范宇
  • 4篇刘铁菊
  • 3篇郎荣刚
  • 3篇毛慧生
  • 2篇李妤
  • 2篇冯玉梅
  • 2篇方志沂
  • 2篇刘君
  • 2篇刘耀林
  • 1篇赵晶
  • 1篇刘芳芳
  • 1篇孙慧
  • 1篇李晓青
  • 1篇杨晓东
  • 1篇魏熙胤

传媒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乳头状瘤病中4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的乳腺乳头状瘤病中 4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为临床上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有效诊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在乳腺轻度、中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组各 4 8例患者中检测细胞周期素D1、p16、E2F 1、Rb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周期素D1、p16、E2F 1、Rb 4种因子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分别在 4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χ2 分别为 16 70、2 0 74、4 0 34、4 2 32 ;19 12、2 9 4 7、4 5 0 8、4 6 92 ,均P <0 0 1;在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E2F 1或Rb在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 ,但细胞周期素D1或 p16在这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均P >0 0 5 ) ;细胞周期素D1及E2F 1表达与由轻至重的乳头状瘤病乃至导管内癌呈正相关 ,相反p16及Rb与之呈负相关 ;Rb阴性或低表达时中度乳头状瘤病发展到重度乳头状瘤病的危险度最大。结论细胞周期素D1等 4种调控因子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的相关性。E2F 1和Rb可作为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Rb还有助于筛选重度和中度乳头状瘤病中的高危病例。
牛昀刘铁菊李妤于泳吕阿娟傅西林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瘤病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表达导管内癌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意义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对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中不同部位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有否转移及根据随访结果选取192例乳腺癌病例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NN预后差组、ANN预后好组和淋巴结阳性(ANP)组3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全部病例中Cath-D的表达,根据不同的表达部位,采用三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并用χ2。检验、χ2分割法和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ath-D阳性表达为棕黄色着色,定位于部分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胞质中;ANN预后差组和ANP组癌细胞Cath-D阳性率明显高于预后好组(χ2=23.20,P<0.01);ANP组表达与预后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19,P>0.05);三组间间质细胞Cath-D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56,P>0.05);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均计入阳性率时,其阳性率与仅观察癌细胞表达无显著意义的提高(u1=0.47;u2=1.41;P>0.05)。结论 Cath-D可以作为ANN乳腺癌预后差的标志物之一,仅观察评价其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是比较可靠、实用和简便的方法。
牛昀傅西林吕阿娟
关键词: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组织蛋白酶D预后
乳腺癌中EGF、EGF-R、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1998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S-P法对67例乳腺肿瘤进行了EGF、EGF-R、p53癌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EGF表达阳性率为17.9%,髓样癌阳性率最高(27.2%)。EGF-R表达阳性率为67.16%,单纯癌阳性率最高(68.75%)。p53表达阳性率为37.31%,单纯癌阳性率最高(50%)。EGF、EGF-R、p53之间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两者同时过度表达和三者同时过度表达者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预后无明显差异。提示EGF、EGF-R、p53在乳腺肿瘤浸润、增殖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孙慧吕阿娟战忠利何敏
关键词:P53乳腺癌癌基因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PCNA、p5 3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5 4例浸润性小叶癌进行检测 ,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小叶癌PCNA阳性率为 90 74% (49/5 4) ,PCNA平均指数 5 1 5 0 %± 2 2 49% ,PCNA指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随PCNA指数升高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生存期缩短 (P <0 0 1)。但浸润性小叶癌p5 3阳性率仅为 3 70 % (2 / 5 4)。结论 :1)PCNA可作为反映浸润性小叶癌增殖活性 ,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2 ) p5 3免疫组化检测不能作为浸润性小叶癌的有用指标 ,需探讨其它的检测方法。 3)进一步显示浸润性小叶癌与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可能不同。
牛昀郎荣刚傅西林吕阿娟张连郁
关键词:浸润性小叶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53基因
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研究
2000年
牛昀傅西林吕阿娟范宇毛慧生王颖
关键词:乳腺癌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肿瘤转移
nm23基因在常规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为了研究nm23基因在常规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阴性(ANN)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在随访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ANN乳腺癌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96例ANN乳腺癌nm23阳性表达率为81.25%。2.预后差组(实验组)不仅nm23阳性率明显低于预后好组(对照组)(X2=6.84,P<0.01),其表达强度亦明显低于预后好组(u=3.08,P<0.01)。3.ANN乳腺癌的nm23表达与肿瘤临床期别、肿瘤大小、病理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各型均无明显相关联系(P>0.05)。结果提示nm23阴性或低表达时,虽然腋淋巴结常规检查未见转移癌,也可能有着较差的预后。nm23检测可能有利于从ANN乳腺癌中分出有转移潜能高危病例,可为其采用保驾治疗提供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牛昀傅西林吕阿娟范宇王颖
关键词:NM23基因乳腺癌腋淋巴结阴性预后
原位杂交检测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nm23 mRNA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牛昀郝希山吕阿娟傅西林
关键词:原位杂交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NM23
PS2表达在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检测PS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89例乳腺癌组织中PS2、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 PS2阳性表达率为 3 8.2 % (3 4 89) ;PS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状况和月经状况相关 (P <0 .0 5 ) ;单因素分析PS2、ER表达均与 5年无瘤生存率和 5年总生存率相关(P <0 .0 5 ) ;PS2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 ;PS2、ER表达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关 (P <0 .0 1)。结论 在指导内分泌治疗时 ,PS2可以作为 1个重要的指标补充ER、PR的不足 ,三者结合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PS2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
刘君傅西林于泳吕阿娟方志沂
关键词:PS2基因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预后免疫组化S-P法
乳腺癌MTS1/p16基因缺失及表达异常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采用PCR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51例乳腺肿瘤MTS1/p16基因的缺失及表达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TS1/p16基因在乳腺癌中的阴性表达率为32.6%(15/46),而其中60%(9/15)因纯合性缺失而无转录和表达产物,占总检测病例的19.5%(9/46)。MTS1/p16基因缺失的病例多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浸润程度高和分化程度低,提示MTS1/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在p16蛋白阴性表达的病例中除了基因的纯合性缺失造成的蛋白失表达外,还有40%(6/15)的病例有MTS1/p16基因的扩增但没有表达产物,则可能是DNA的异常甲基化,基因位移,点突变等其它基因变异作用的结果。
冯玉梅毛慧生刘红傅西林吕阿娟杨毅
关键词:乳腺癌MTS1/P16基因缺失基因表达
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Ann Arbor临床分期标准及Wiseman和Liao的诊断标准对40例PBL患者进行分期,按照WHO(2008年)造血和淋巴瘤系统肿瘤分类分型,并进行了随访.采用SP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40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7岁,右侧20例,左侧16例,双侧4例.临床症状大部分表现为逐渐增大的乳腺无痛性包块,肿块数量<3个31例 (77.5%,31/40),≥3个9例(22.5%,9/40);Ann Arbor分期:33例(82.5%)为Ⅰ~Ⅱ期,7例(17.5%)为Ⅲ~Ⅳ期.9例(24.3%,9/37)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34例(85.0%),2分以上6例(15.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9例0~1分(7 8.4%,29/37),2例2分(5.4%,2/37),3例3分(8.1%,3/37),3例4分(8.1%,3/37).21例(53.8%,21 /39)累及腋窝淋巴结.(2)40例中27例(67.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20.0%)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伴大细胞转化),2例为滤泡性淋巴瘤(FL,Ⅰ级),1例为淋巴性浆细胞淋巴瘤,1例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外周 T细胞淋巴瘤.40例细胞角蛋白均呈阴性,95.0%(38/40)的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或)CD79a;MUM1(57.6%,19/33)、 bcl-6(30.3%,10/33)、bcl-2(72.7%,24/33)呈阳性表达.3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21例为非GCB亚型. (3)37例(92.5%,37/40)获得随访资料,其中23例(62.2%,23/37)存活,14例(37.8%,14/37)死亡.27例 DLBCL的5年总生存率为48.0%,5年无病生存率为36.0%.结论 PBL少见,大多为DLBCL,其中又以非GCB亚型为主.LDH水平、肿块数目、IPI指数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杨华郎荣刚刘芳芳王秀凤靳紫剑吕阿娟王颖傅西林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