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旭东

作品数:18 被引量:246H指数:9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土壤
  • 6篇荒漠
  • 6篇荒漠草原
  • 6篇不同种植年限
  • 6篇草原
  • 5篇柠条
  • 5篇葡萄
  • 4篇酿酒
  • 4篇酿酒葡萄
  • 4篇酒葡萄
  • 4篇贺兰山东麓
  • 4篇草地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
  • 3篇柠条林
  • 3篇人工柠条林
  • 3篇苜蓿
  • 2篇演进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18篇宁夏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8篇吴旭东
  • 6篇宋乃平
  • 6篇潘军
  • 5篇徐坤
  • 5篇张晓娟
  • 4篇谢应忠
  • 4篇杨新国
  • 3篇郭洁
  • 3篇孙权
  • 3篇王振平
  • 3篇王锐
  • 3篇杨菁
  • 3篇陈林
  • 2篇汪诗平
  • 2篇王兴
  • 2篇曲文杰
  • 2篇周娟
  • 2篇米楠
  • 1篇牛海山
  • 1篇司海丽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外葡萄与葡...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草原2种锦鸡儿灌丛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分布规律被引量:14
2015年
以生长在荒漠草原地区常见的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各发育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荒漠草原区中间锦鸡儿属于低矮但树冠较密的灌丛,而柠条锦鸡儿属于高大但树冠稀疏的灌丛。(2)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柠条灌丛沙堆从小变大的变化过程中,灌丛内部各土层的土壤整体呈极显著差异(P<0.01)。2种锦鸡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灌丛沙堆面积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明显大于边缘和外部,说明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肥岛效应"。2种锦鸡儿灌丛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局部有波动;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各发育阶段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发育是伴随着土壤条件改善和地表草本植被共同作用进行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灌丛尺度上呈现从土壤表层至下层养分改善同时进行,而柠条锦鸡儿灌丛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出"自下而上"的恢复演替特征。
潘军安超平吴旭东周娟米楠宋乃平
关键词: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灌丛土壤养分
贺兰山东麓风沙土区三年生酿酒葡萄磷肥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掌握贺兰山东麓风沙土区初果期酿酒葡萄的磷肥需求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对3a生酿酒葡萄生长、叶养分分布、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磷肥施用最佳经济效益方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提高,酿酒葡萄新梢长、百叶重、叶片中养分含量及产量均显著升高,但施磷量超过225kg/hm2后会抑制新梢的生长,产量也随之下降,对品质也有显著的影响。经肥效方程计算得出风沙土3a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66.67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磷量为233.33kg/hm2。
张晓娟孙权郭洁王锐王振平吴旭东
关键词: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风沙土磷肥肥效
沙质草地生境中植物群落对土壤质地演进的响应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选取6个沙地生境类型(硬质灰钙土H_1,沙质灰钙土H_2,固定沙地H_3,半固定沙地H_4,半流动沙地H_5和流动沙地H_6),通过对其土壤颗粒组成、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的分析,研究沙质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沙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硬质灰钙土到流动沙地,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12,9,9,9,5种;演替初期(H_1-H_2)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占绝对优势,演替中期(H_3-H_4)一年生植物优势度明显,演替后期(H_5-H_6)则以半灌木占主导地位;各演替阶段禾本科植物均有很高的优势度,在半流动沙地阶段成为最大优势物种,在沙质灰钙土后藜科植物优势度保持相对稳定,菊科和豆科植物分别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阶段逐渐消失。(2)物种多样性在沙质灰钙土最高,到固定沙地持续递减,而到流动沙地时又增大,生态优势度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均匀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邻的两个群落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3)从硬质灰钙土到流动沙地,0—10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而粗砂粒极显著增加(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由2.52下降到1.73。(4)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豆科植物优势度与土壤粉粒组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物种多样性与粉粒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粒组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吴旭东宋乃平潘军
关键词:土壤质地植物群落荒漠草原
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系统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被引量:6
2016年
农牧系统过程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既是建立农牧耦合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又是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盐池县1954—2013年气候和农牧系统过程为例,运用变异系数、逐步回归方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了气候、农业、牧业系统12个指标的波动周期、振幅和方差贡献率,据此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波动关系。结果表明:1)农牧系统受气候影响具有较大波动性。波动由强到弱依次为气候、农业、牧业,呈逐级传递的特性。三者的高频波动分量的方差贡献率依次减小,而中低频波动分量的方差依次增大。2)近60年农牧系统过程主要受经济系统驱动发生趋势性变化,同时受气候的驱动发生波动。农业在突变前受气候影响较大而突变后明显减小;同样牧业在突变前受农业影响大,突变后也明显减小。经济对农牧系统过程的影响逐渐增强。它在提高和稳定粮食总产量同时导致家畜数量特别是羊只总数的剧增,使得牧业波动加剧。3)农牧系统的波动差异、相互关联以及对气候的响应的分析表明,农牧耦合系统具有减少内部要素波动性的功能。因此,依据生态和经济规律设计具有健全正负反馈机制的农牧耦合系统是实现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宋乃平王兴杨新国吴旭东陈林米楠
关键词:农牧系统气候波动农牧交错带
荒漠草原不同沙化草地柠条灌丛表层土壤固碳研究
2016年
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柠条灌丛灌草植被长期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以天然草地(T1)、灰钙土草地(T2)、结皮草地(T3)、固定沙丘草地(T4)、半固定沙丘草地(T5)、流动沙丘草地(T6)6个不同沙化梯度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中小3个冠幅尺度灌丛内外土壤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1)各沙化梯度草地柠条(灌丛内外)比较: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在流动沙丘草地最低(P<0.01),在天然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活性有机碳(AOC)含量在结皮草地最高(P<0.01),灌丛内结皮的存在对AOC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各沙化梯度草地大中小柠条灌丛比较:灌丛内部,总体上中等冠幅灌丛TOC、AOC、惰性有机碳(NOC)含量最高(P<0.01),柠条灌丛发育中期是柠条草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一个拐点,也是灌丛内部"肥岛效应"最集中的体现;灌丛外部、结皮草地和流动沙丘草地的小灌丛TOC、NOC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灌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研究认为:随着柠条灌丛的发育,土壤固碳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冠幅尺度下固碳效益最显著。柠条灌丛土壤固碳效应可能是灌木和地表结皮的综合作用。
赵伟吴旭东潘军王兴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固碳
不同灌溉方法对宁夏葡萄园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灌溉方法(滴灌、沟灌)及相应施肥管理下的葡萄园土壤CO_2和CH_4排放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2012年与2013年生长季之中,不同灌溉方法显著影响葡萄园土壤CO_2和CH4的排放。以滴灌替换沟灌后,2012年CO_2与CH4减排量分别达到(3 530.34±1 611.97)kg/(hm2·a)和(0.392±0.424)kg/(hm^2·a),2013年则分别达到(2 198.43±713.97)kg/(hm^2·a)和(0.136±0.192)kg/(hm2·a),且2012年与2013年不同灌溉处理间CO_2排放量均差异显著;若将宁夏全区沟灌葡萄园全部改造为滴灌葡萄园,则2012年和2013年GWP减排总量(以CO_2计)将达到7 077.14万kg与4 402.58万kg。滴灌能有效抑制土壤CO_2与CH_4的排放损失,更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张亚捷牛海山汪诗平Andreas Wilkes徐坤吴旭东
关键词:二氧化碳葡萄园滴水灌溉
不同沙地生境下柠条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为揭示不同沙地生境下灌丛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以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原不同沙地生境(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下不同发育期的柠条灌丛斑块及其对应的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labile organic carbon,LO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沙地生境发育中期灌丛斑块的SOC、POC、LOC及POC/SOC极显著高于草地斑块(P<0.01),而LOC/SOC在灌丛和草地斑块间差异性不显著;2)从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到流动沙地,灌丛斑块及其对应的草地斑块SOC、POC、LOC及LOC/SOC均在固定沙地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表明固定沙地及不同沙地生境发育中期的灌丛斑块和草地斑块是SOC、LOC及POC变化的临界点;3)相关分析发现,发育中期2种斑块SOC与POC及LOC间及SOC与LOC/SOC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土壤黏粉粒与各组分有机碳及其分配比率间没有显著相关,因此LOC和POC可作为表征草地退化最敏感的指标。研究可为沙化草原土壤恢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吴旭东宋乃平潘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灌丛化柠条
荒漠草原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柠条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8
2015年
以荒漠草原不同林龄(9 a,17 a,27 a)人工柠条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深度以及柠条灌丛不同部位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柠条灌丛各部位SOC和TN含量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灌丛各部位SOC、TN含量均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灌丛各部位均表现为内部>边缘>外部;随着柠条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T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灌丛各部位土壤C/N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土壤C/P在灌丛内部和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N/P在灌丛内部和外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灌丛边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C/P和N/P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N/P与TP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TN和C/P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人工柠条林在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呈现明显的表聚性,柠条灌丛出现肥岛效应;由于柠条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需加强植被与土壤生态系统N/P化学计量特征,土壤N、P养分限制和植被养分适应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
潘军宋乃平吴旭东杨新国陈林曲文杰翟德苹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9
2014年
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种植年限(种植1,3,4,5及8年)人工苜蓿草地苜蓿叶片、茎秆及0~20cm土壤中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研究了种植年限对人工苜蓿草地土壤及植物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cm土壤C、N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含量与之相反,各年限间有显著差异(P<0.05)。2)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苜蓿叶片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P含量先升后降。茎中各养分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似,变化幅度小于叶片养分。3)苜蓿叶片N∶P及C∶P与叶片P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叶片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P与茎的C、N、P及化学计量比均有一定相关性。
杨菁谢应忠吴旭东徐坤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苜蓿土壤
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人工草地土壤CO_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系统、土壤-植被系统的CO2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土壤 CO2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土壤温度、气温、土壤水分体积分数、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从而得到了苜蓿生长季内CO2排放通量规律及影响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个年限土壤-植被系统与土壤系统的CO2排放趋势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4a〉5a〉8a〉3a〉1a,表现出“夏季高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各样地CO2通量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排放通量;土壤CO2排放通量与0~2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C:N及土壤全N质量分数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都有正相关关系,并且显著水平很高(P<0.001);土壤CO2排放通量与0~10 cm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大小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并且CO2排放通量与地上生物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徐坤吴旭东谢应忠杨菁
关键词:干旱区CO2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