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黎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哲学宗教
  • 4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印度东北部
  • 3篇政治
  • 3篇社会
  • 2篇多样性
  • 2篇印度教
  • 2篇印度教民族主...
  • 2篇社会学
  • 2篇社会学本土化
  • 2篇宗教
  • 2篇文明视野
  • 2篇部落
  • 1篇导火索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共同体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电影
  • 1篇信仰
  • 1篇性别平等
  • 1篇学术

机构

  • 16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6篇吴晓黎
  • 1篇王延中
  • 1篇李晨升
  • 1篇方素梅

传媒

  • 4篇世界民族
  • 3篇民族研究
  • 3篇世界知识
  • 2篇开放时代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社会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度社会学本土化实践中的理论化探索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印度社会学本土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化探索:拉达卡马尔·穆克吉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的新建构,杜蒙对文明视野的强调、对印度社会学结合印度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论建设,马里奥特建立印度的民族社会学概念系统和理论的试验,以及M.N.斯里尼瓦斯对于本土概念分析框架的提炼。穆克吉和马里奥特建构通用理论的尝试都不算成功,却突出了作为基础的本土哲学建构的必要性问题。另一个相对更容易的路径,是积累那些依托本土的哲学、文化与历史实践而提炼出来并经过检验的概念、视角和方法。在此,人类学的内外双重视角对于本土化的理论性建构大有裨益。在印度与中国这样文明延续、本土思想传统丰厚的地方,内部视角的一个重要构成是文明视野。杜蒙和斯里尼瓦斯的例子表明,文明视野在这样的社会真正具有生产性潜能。它对于中国社会学的方法论含义,是连通传统与当代田野,将经验现实放在纵深的历史实践与价值、观念脉络之中加以观照,发现延续、深层的社会逻辑。而外来人类学家参与印度社会学本土化建构的例子,也提醒我们反思理论知识的"本土性"如何界定的问题。
吴晓黎
关键词:社会学本土化文明视野本土性
反改宗政治与“印度教国家”建设被引量:1
2022年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吴晓黎
关键词:印度教民族主义
印度的“部落”:作为学术概念和治理范畴被引量:5
2014年
部落是19世纪西方人类学所确立的一个学术范畴,在当代世界的很多地方,它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已经被放弃。但在印度,部落概念通行至今,这与它在印度同时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应用范畴密切相关。部落成为针对特定少数群体的法律和政治范畴,使印度的部落研究更关心实践问题;它的双重身份,也对替代性概念产生制约。
吴晓黎
美国欲在印孟缅交界地创造一个国家?
2024年
5月23日,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关于“外国势力”企图在孟缅印交界地创造一个“基督教国家”的指控,甫经报道即在南亚引发诸多地缘政治关切。印媒援引印孟官员言论称,该“基督教国家”是指居住在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的佐人(Zo)族群想要建立的国家“佐加姆”(Zogam,意为佐人家园),而美国浸信会是教唆者,其与美国中情局关联密切。要评估上述说法,需要先观照一下该族群的现实。
吴晓黎
关键词:外国势力基督教地缘政治印度东北部族群
国族整合的未竟之旅:从印度东北部到印度本部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从国族整合的角度来看待以新德里为代表的印度本部都市中东北部年轻移民的经验得失。印度独立后东北部边疆的政治整合并不平顺,武装叛乱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基本得到遏制。21世纪初以来,东北部边疆的年轻人大量进入印度本部的都市寻找高等教育与工作机会。他们因为不同的种族面貌与文化在印度本部城市遭受歧视,而在他们反歧视的集体行动和话语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印度国族身份的理性确认。与此同时,东北部移民群体与印度主流社会的情感距离仍然显著存在。他们的经验既呈现了印度国族整合的进展也暴露了它的问题。
吴晓黎
关键词:印度东北部种族歧视
印度社会学本土化实践:杜蒙与文明视野
2018年
谈印度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有一位非印度学者不得不提,那就是法国人类学家路易·杜蒙。杜蒙不仅写作和出版有关印度社会研究的作品,他更难得的是亲身参与印度社会学建设。1952年他任牛津大学印度社会学讲师,与英国人类学家有了很多合作。1957年他和牛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波考克,共同创办和主编了英文的《印度社会学集刊》,在这本期刊的创刊号上发表的《建设印度社会学》一文,是一篇纲领性文章——是杜蒙1955年接受位于巴黎的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教授职位时就职演讲的简缩英文版,其主要观点是:印度社会学,原则上应该结合社会学和印度学来研究,也就是结合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有这样一个整合的研究取向,才能透过印度习俗令人目眩的经验多样性,把握观念与价值的统一,亦即印度文明的统一。
吴晓黎
关键词:印度文明本土化问题就职演讲社会学
解析印度禁屠牛令争议——有关宗教情感、经济理性与文化政治被引量:7
2016年
独立后印度的多数邦都颁有禁止屠牛的法令,宽严程度不一,其依据是1950年印度宪法"邦的政策的指导原则"中的一个条款。而是否应该立法禁屠、禁屠范围几何,在制宪会议时期就是一个争论问题。自独立以来,争议主要在于全面禁屠派要求改变部分禁屠的现状。本文把禁屠牛令争议视为观察印度国家建构和政治走向的一个窗口。本文检视了母牛崇敬在印度历史中从宗教观念上升到国家法律的过程,其中,禁屠牛条款进入独立印度的宪法直接联系着护牛议题在反殖民族主义动员中的历史。而细究争论中的宗教、经济和文化政治各方面理据,我们发现最终不得不面对的是印度国家和民主的属性之争的问题:在这里,印度教民族主义对世俗民族主义提出的最大挑战,是对多元包容原则的挑战。
吴晓黎
关键词: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化政治
如何认识印度“种姓社会”——概念、结构与历史过程被引量:9
2017年
在中文世界,关于印度社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之分,作为最普及的种姓知识,常常误导人们对印度种姓现实与历史的理解。本文认为,中文的"种姓"所对应的印度本土概念和西文概念中,瓦尔纳代表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典文本所记载和传承的一套理想社会秩序,在实际历史中,则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仪式地位参照框架和社会权力的合法性资源。而迦提作为社会单位,一直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多维面向的现实。它首先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系统中确立了自身,并在仪式领域展开地位竞争。作为学术概念的卡斯特背后,包含了人类学家对种姓阶序的密集关注和理论化努力。今日能对我们带来更多启示的,是对种姓秩序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因为,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静态的"传统种姓社会"。
吴晓黎
关键词:种姓瓦尔纳卡斯特
时间与民族志:权威、授权与作者被引量:9
2014年
以学术研究的功能与目的在当代世界发生深刻变化为背景,本文批评性地分析了民族志的性质。通过将人类学经典与较近的作品相对照,论文批评性地审视了人类学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并通过深入考查田野工作的处境、民族志遭遇以及跨越文化边界的翻译,探讨了人类学的知识建构过程,由此揭示了民族志权威如何挑选话语并保证这些话语的质量和相关性,以及如何支持"作者的功能"。
马力罗吴晓黎
关键词:认识论民族志田野工作
从印度的视角观照印度“民族问题”:官方范畴与制度框架的历史形成被引量:7
2019年
关于印度“民族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印度出发理解印度,跳出“民族”框架,研究其上一级问题,即印度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内部文化多样性的问题。独立后的印度在“多样性中的统一”的国族叙述之下,并没有一个像中国的“民族”一样具有政治和治理意义的统一范畴来水平划分组成国族的多元单位,她的多样性范畴和制度可分三个层面:联邦结构之下多层次的政治自治权与地区-文化单位的叠合;以语言和宗教为依据划分的文化范畴和少数社群范畴及相关的文化权利;旨在提升落后群体的保留名额制度又将全部人口分成了三类,分类识别的基本单位是种姓、部落和宗教少数社群整体或其内部的亚社群(类种姓)。这些范畴和制度的形成,要追溯到自英国殖民以来的印度国家建构过程。
吴晓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