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涛

作品数:13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大豆
  • 8篇套作
  • 5篇养分
  • 5篇后效
  • 5篇大豆产量
  • 4篇养分含量
  • 4篇套作大豆
  • 3篇营养
  • 3篇营养状况
  • 3篇小麦
  • 3篇利用效率
  • 2篇氮含量
  • 2篇氮利用
  • 2篇氮利用效率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效率
  • 2篇玉米
  • 2篇施氮
  • 2篇土壤

机构

  • 13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雅安市农业局

作者

  • 13篇周涛
  • 10篇徐开未
  • 9篇陈远学
  • 5篇王科
  • 4篇张朝春
  • 4篇陈新平
  • 4篇黄蔚
  • 3篇刘静
  • 2篇蒋攀
  • 2篇王佳锐
  • 2篇赵亚妮
  • 2篇汪鹏
  • 2篇邹依霖
  • 2篇李克祥
  • 1篇张小平
  • 1篇杨玲
  • 1篇唐义琴
  • 1篇陈晓辉
  • 1篇杨华
  • 1篇邹兰

传媒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第十九届全国...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磷后效对套作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
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套作大豆仅依赖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肥力,主要是磷肥对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小麦施肥量的调整,大豆种植在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以不施化学肥料.大豆产量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陈远学
关键词:套作大豆作物产量养分含量
文献传递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在已连续2年(2011-2012年)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磷肥效应定位试验基础上,第3年(2013年)开展了不同施磷对该体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随施磷或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体系周年总产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25.5%,31.9%,43.8%,18.3%。(2)施磷明显增加作物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但对3种作物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体系籽粒氮积累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33.5%,43.4%,56.1%,17.2%,体系的氮素偏生产力P1处理比P2~P5处理依次低20.0%,26.2%,32.5%,17.9%。(3)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个磷处理间差异较小,由于植物地上部氮积累量的增加,3种作物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周年体系氮的施入与产出差值P1~P5处理分别为76.1,-18.2,-50.0,-77.7,15.7kg/hm2,除P1和P5处理外其他施磷处理的氮产出均大于氮投入,表明适量施磷能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陈远学周涛王科崔雅琪张朝春徐开未
关键词:小麦大豆氮利用效率
四川高效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无氮水培、盆栽、田间区组试验,从采集自四川33个市县35个采样点分离获得的70个大豆根瘤菌株中,筛选与四川主栽大豆品种"贡选1号"匹配性最佳的根瘤菌。对第一批分离自21个市县23个采样点的52个菌株进行无氮水培实验,其结瘤能力和共生固氮能力表明,S8、S22、S36、S46、S55、S65菌株与"贡选1号"共生匹配性好。用6个菌株进行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S36、S8菌株与"贡选1号"匹配性较佳。将第二批分离自四川另外12个市县的12个采样点的18个菌株进行第二次水培实验,以S8、S36和CK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表明接种S151、S152、S150、S149菌株的植株鲜重和干重均极显著高于CK,且高于阳性对照(S8、S36)。结合盆栽和第二次水培实验结果选择S152、S151、S150、S149、S8进行田间试验,以不接种为对照,结果显示,接种S152、S150菌株的大豆产量分别比CK显著增加33.5%和18.5%,且显著高于其他三个供试菌株S151、S149和S8接种处理。为此筛选出与四川主栽大豆品种"贡选1号"共生匹配性最佳的菌株是S152、S150。
周涛陈远学邹依霖李克祥汪鹏蒋攀徐开未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
不同施磷后效对套作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陈远学
关键词:套作大豆养分含量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小麦/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是四川省丘陵低山区主要旱地作物生产体系,了解该体系磷养分变化对优化磷肥管理和促进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2011—201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P0、P1、P2、P3和P4共5个磷(P2O5)水平(玉米带分别为0 kg·hm^-2、37.5 kg·hm^-2、75 kg·hm^-2、112.5 kg·hm^-2、150 kg·hm^-2,小麦-大豆带分别为0 kg·hm^-2、45 kg·hm^-2、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探讨该体系中土壤全磷、速效磷、水溶性磷的变化规律和速效磷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在麦/玉/豆套作体系中施磷165 kg(P2O5)·hm^-2(玉米带75 kg·hm^-2,小麦-大豆带90 kg·hm^-2),可以满足体系作物对磷的需求,基本达到磷的表观平衡,维持土壤速效磷含量在20 mg·kg^-1左右。3年后5个磷水平下体系耕层土壤(0~20 cm)全磷变化量分别为-0.024 g·kg^-1·a-1、-0.016 g·kg^-1·a-1、0.016 g·kg^-1·a-1、0.11 g·kg^-1·a-1、0.15 g·kg^-1·a-1,速效磷变化量依次为-1.2 mg·kg^-1·a^-1、-0.9 mg·kg^-1·a^-1、0.2 mg·kg^-1·a^-1、2.0 mg·kg^-1·a^-1和2.7 mg·kg^-1·a^-1。通过线性平台函数的模拟,该体系中玉米、小麦、大豆产量的土壤速效磷临界值分别为16.5 mg·kg^-1、12.6 mg·kg^-1和8.8 mg·kg^-1。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55 g·kg^-1时,土壤全磷每增加0.1 g·kg^-1,土壤速效磷增加1.70 mg·kg^-1;当土壤全磷大于0.55 g·kg^-1,全磷每增加0.1 g·kg^-1,土壤速效磷增加6.49 mg·kg^-1。当土壤速效磷含量在40 mg·kg^-1以下时,速效磷每增加1 mg·kg^-1,水溶性磷增加0.017 mg·kg^-1。综上,在麦/玉/豆体系磷肥管理中应该维持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55 g·kg^-1,同时速效磷含量在20 mg·kg^-1左右,这样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又不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威胁。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张朝春刘静卢俊宇陈远学
关键词:磷肥速效磷水溶性磷
不同施磷后效对套作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
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套作大豆仅依赖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肥力,主要是磷肥对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小麦施肥量的调整,大豆种植在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以不施化学肥料。大豆产量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陈远学
关键词:套作大豆养分含量
文献传递
攀西地区蚕豆根瘤菌抗逆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采自四川省攀西地区8个县市14个采样点的22株蚕豆根瘤菌进行耐盐、耐酸碱、抗生素抗性和耐高温或低温等抗逆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普遍耐盐性差,仅有4株菌株能在10 g/L NaCl上生长,其中2株菌株能在50 g/L NaCl上生长;供试菌株对酸碱的耐性比较强,所有菌株都能在pH 5.0~10.0范围内生长,68.2%的菌株能在pH 4.0~12.0范围内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63.6%的菌株既能耐受8℃低温,又能耐受60℃高温热激30 min;对抗生素的抗性表现为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筛选出2株耐盐、耐酸碱、生长温度范围广和耐抗生素较强的菌株,分别为B1和B3。
邹兰王科钟坤仲周涛杨玲杨华徐开未
关键词:抗逆性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cm)比净作(平均33.3cm)显著高6.2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cm)比套作(平均74.4cm)高10.4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cm)大于净作(5.6和4.6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王佳锐王科赵亚妮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关键词:大豆套作农艺性状
施磷对间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4
2013年
要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kgP205·hm~,记为wPo、WP1、WP2、WP3、WP4;玉米0、37.5、75、112.5、150kgP20,·hm~,记为MPo、MPl、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都出现在MP,或MP,处理;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kg·hm~.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kgP20,·hm-2为宜.
陈远学李汉邯周涛陈新平黄蔚刘静张朝春徐开未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磷利用率
施氮及种植模式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的套作玉米与相同种植规格的单作玉米在不同施氮量下(0,90,180,270kg/hm2,分别记为N0、N90、N180、N270)的产量、生物量、氮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变化。结果表明:(1)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与N0处理相比,N90、N180、N270处理玉米产量单作玉米分别高18.9%,31.4%,29.4%,套作玉米分别高40.0%,70.1%,64.1%。(2)N0、N90处理下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低18.5%,4.0%,其地上部吸氮量套作比单作低11.6%,6.2%;而N180、N270处理下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高5.9%,3.4%,套作玉米吸氮量也略高于单作。(3)随施氮量增加单、套作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均逐渐降低,套作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9.7%和17.6kg/kg,而单作玉米分别为34.1%和9.9kg/kg,套作比单作分别高16.4%和77.8%。(4)单、套作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生育时期推进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玉米种植行(窄行)土壤硝态氮在玉米播种时是套作比N0-N270各处理对应单作分别低19.7%,14.4%,14.1%,20.0%;玉米收获期时,N0处理仍是套作低于单作,其余处理为套作高于单作;玉米宽行各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套作单作间差异较大,这是由于套作玉米的前作小麦施肥、生长及后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所致。综上说明,玉米应适量施氮,单套作玉米应有不同的施肥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土壤营养环境。
王科赵亚妮王佳锐陈新平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关键词:玉米氮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