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向锋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戏曲
  • 4篇文化
  • 3篇古代戏曲
  • 3篇佛教
  • 2篇题材
  • 2篇文化传播
  • 2篇目连
  • 2篇目连戏
  • 2篇佛教题材
  • 1篇代文
  • 1篇地方师范
  • 1篇地方师范类院...
  • 1篇地方师范院校
  • 1篇地方戏
  • 1篇演出
  • 1篇院校
  • 1篇杂剧
  • 1篇中国古代文学
  • 1篇儒家
  • 1篇三国文化

机构

  • 5篇湖北第二师范...
  • 2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作者

  • 8篇孙向锋
  • 1篇朱伟明

传媒

  • 2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歌海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戏曲
  • 1篇戏曲研究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古代佛教题材戏曲中的佛教伦理及其传播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作为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了戏曲的重要题材来源。以佛教为题材的戏曲对于佛教伦理的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众生平等、克己能忍和慈悲利他等思想观念,也在各类经典佛教题材戏曲的反复搬演中,为广大民众熟悉和接受。佛教题材戏曲用中国故事很好地阐释了本属外来观念的佛教伦理,并将其融入华夏思想的宝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孙向锋
关键词:古代戏曲佛教题材伦理文化传播
明代目连戏演出与民俗
2010年
一 目连戏是以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摩诃目犍连(Mahamau dgalyayana)为主角,敷演他在佛陀的点化之下度脱自己母亲出地狱为主要内容的戏曲。在中国最早的成熟戏曲形式宋杂剧中,就已出现了目连戏剧目。但是在早期流传的漫长过程中,目连戏的内容基本上仍处于零散状态,在情节上还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孙向锋
关键词:目连戏民俗演出明代戏曲形式宋杂剧
论汉剧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2010年
汉剧诞生、成长于"雅部"昆曲与"花部"地方戏曲"争胜"的环境之下。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咸丰、同治年间,昆曲与地方戏曲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漫长竞争过程。在萌芽、孕育、发展过程中,汉剧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不可忽视,它在剧目来源、脚色体制、音乐体系等诸多方面从明清传奇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同时,它又革新了明清传奇存在的音乐体系复杂、节奏拖沓缓慢、曲辞文雅难懂等创作、传播、接受环节之弊。在对明清传奇扬弃的基础上,汉剧在题材内容、音乐声腔、语言风格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其事动人"、"其词直质"、"其音慷慨"的优点。正是由于汉剧主动接近普通观众,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最终为"花部"诸腔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奠定了基础。
孙向锋
关键词:汉剧明清传奇花部
激荡·整合·创新:“戏改”政策下“十七年”湖北戏曲的发展被引量:2
2022年
“十七年”时期①,被不少研究者视作地方戏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大潮,各种文艺样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戏曲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考验。考察这一时期地方戏的发展变化情况,对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与文艺、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与传统观念的激荡、碰撞、整合过程。
孙向锋
关键词:地方戏文艺样式戏改黄金时代戏曲
“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2017年
2017年秋季起,全国各高校中文专业将陆续换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此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应该调整教学计划,化解分册变化给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冲击;调整阅读篇目,解决配套作品选与教材的匹配性问题;调整教学手段,利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新特点。同时,还应该以此为契机,用好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让古代文学课程焕发新的活力。
孙向锋
关键词:教学改革中国古代文学地方师范院校
文化传播视阈下佛教题材戏曲研究述评
2019年
古人对佛教题材戏曲的评价普遍较低,对其关注也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后,宗教学、民俗学与戏曲学相结合的研究领域逐渐发展并成为热点。佛教题材戏曲在艺术上虽然与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相比尚存差距,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正是这种由半俗半雅的语言风格、充满宗教热情的简单故事、承载布道责任的剧中角色构成的戏剧才是佛教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在这一全新的视阈下,对佛教题材戏曲的价值也需要重新判断。
孙向锋
关键词:古代戏曲文化传播
关公戏与三国文化的传播被引量:10
2008年
关公戏在关羽形象神化与偶像化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作为舞台形象的关公与作为信仰偶像的关公二者交叉重叠,互为因果,成为三国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杂剧中的关公戏,具有艺术性与仪式性的双重性质,关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定型,并且成为后世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中关公形象的标准外形。明清两代关公戏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传播,其题材更加集中,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娱乐性成分亦有所加强。"关公戏"的广为流传,与戏曲的传播特点及力与德完美结合的英雄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关公戏在三国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朱伟明孙向锋
关键词:三国文化
从目连戏看儒家孝亲思想对佛教文化之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佛教原本不注重血亲伦理观念,教义中更无孝亲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吸引信众,逐渐引入了儒家孝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与"目连救母"相关的佛教文学、民俗活动、戏曲演出进行传播。目连戏对汉传佛教文化中孝亲思想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考察目连戏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汉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文化品格的过程,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
孙向锋
关键词:古代戏曲目连戏孝文化佛教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