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宝维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水热
  • 4篇光催化
  • 4篇苯酚
  • 4篇催化
  • 3篇酸根
  • 3篇降解
  • 3篇酚降解
  • 3篇苯酚降解
  • 3篇掺杂
  • 2篇氧化钛
  • 2篇水热法
  • 2篇水溶
  • 2篇水溶液
  • 2篇脱除
  • 2篇热法
  • 2篇微藻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膜
  • 2篇细胞内
  • 2篇粒状

机构

  • 16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佐治亚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6篇孙宝维
  • 12篇王海增
  • 6篇孙金香
  • 5篇樊丽霞
  • 4篇邓培昌
  • 3篇侯少芹
  • 3篇于艳伟
  • 2篇王江涛
  • 2篇孙书勤
  • 2篇郑宇
  • 2篇郭鲁钢
  • 2篇杨华
  • 2篇孙铭一
  • 1篇张丽丽
  • 1篇宰学荣
  • 1篇郭省学
  • 1篇王秀娟
  • 1篇赵友星
  • 1篇李先国
  • 1篇胡杰珍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化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盐业与化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实验室科学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粒状复合镁铝氧化物对碘离子的吸附性能被引量:4
2010年
将层状氢氧化镁铝粉末成型、焙烧得到粒状复合镁铝氧化物,该复合材料具有230.59 m2/g的比表面积和14.87 nm的平均孔径。考察了碘离子溶液初始浓度,pH值,流速和吸附剂床层高度对其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在碘离子溶液初始浓度为200 mg/L,pH=7,流速为5 mL/min,吸附剂床层高度为10 cm的动态吸附条件下,饱和吸附量为217.09mg/g,明显优于粉状复合镁铝氧化物(25.61 mg/g)。
于艳伟王海增孙宝维樊丽霞孙金香
关键词:造粒碘离子
硅胶负载溴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2011年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SiO_2负载型溴掺杂纳米TiO_2光催化剂(BTS),利用XRD、BET和UV-Vis DRS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以苯酚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700℃焙烧、钛与硅的摩尔比为3:1时,BTS具有最佳光催化活性。TiO_2以锐钛矿相存在,晶体平均晶粒尺寸为45.5nm,负载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12.8m^2/g,BTS对苯酚的降解率从纯TiO_2的27.1%提高到85.6%。
樊丽霞王海增孙宝维于艳伟孙金香
关键词: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
硫氰酸根在粒状镁铝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性能被引量:2
2012年
以镁铝水滑石(Mg/Al-LDH)为前驱物制备了粒状镁铝复合氧化物(G-Mg3.3AlO4.8),采用BET、XRD、SEM和FT-IR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这种新材料对硫氰酸根(SCN-)的吸附性能.G-Mg3.3AlO4.8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69.4 m2.g-1和13.25 nm,成型造粒保留了层状结构且无新相生成.Freundlich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SCN-在G-Mg3.3AlO4.8上的静态吸附过程,25℃初始浓度为500 mg.L-1时静态吸附量可达165.8 mg.g-1;Yoon-Nelson模型能很好地预测SCN-在G-Mg3.3AlO4.8上的穿透曲线,初始浓度100 mg.L-1、流速5 mL.min-1、床层高度10 cm和pH=6时穿透点吸附量可达50.73 mg.g-1,重复使用4次对SCN-的脱除率均保持在98%以上,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高效吸附剂.
王秀娟王海增孙宝维韩文军
关键词:粒状硫氰酸根
五种海洋微藻细胞膜与细胞内脂肪酸分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
2011年
1引言 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为浮游和底栖群落提供食物和能量;一部分浮游植物产生的有机物(包括脂类化合物)被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既是全球碳收支中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又作为生命活动和环境变迁的记录,提供地球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多种脂类化合物,可以占到生物量总碳的5%~20%。
王江涛孙书勤孙宝维郑宇孙铭一
关键词:微藻碳同位素组成
三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结晶方法 比较和光致还原性验证被引量:5
2015年
综述了适合化学以及相关专业低年级学生的综合性化学实验"三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合成及其组成的测定"中常用的合成路线以及改进的方法。同时考察了加乙醇直接结晶和蒸发浓缩两种结晶方法对产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乙醇结晶所需时间较蒸发浓缩结晶相对要短,但后者所得晶体的颜色更接近翠绿色,产品的组成相对稳定。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和试剂用量等均对产品(产物)性质、产率和实验现象有影响。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可以验证该产品具有光致还原性。
冯丽娟孙宝维宰学荣李先国
关键词:蒸发感光性
“MgO/A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和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用造纸草浆黑液和氯化镁为原料制得氧化镁/活性炭("MgO/AC")复合材料,分别测定了该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与Cr(Ⅵ)的脱除性能。Cu2+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3时基本达到平衡;在实验考察的pH范围内(1~8),Cr(Ⅵ)的吸附呈单调递减趋势。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MgO/AC"复合材料对Cu2+和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两过程的吸附速率均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为吸热吸附;吸附活化能Ea分别为50.19,51.42 kJ.mol-1;"MgO/AC"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优于对Cr(Ⅵ)的吸附。Cu2+在"MgO/AC"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模型描述更为合适,在293~323 K范围内,Cu2+的饱和吸附量为19.46~90.91 mg.g-1;Cr(Ⅵ)的吸附过程则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
孙金香王海增郭鲁钢侯少芹孙宝维
关键词:CU2+CR(VI)脱除
二氧化钛包裹碘单质(I_2/TiO_2)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苯酚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水热法,以Ti(SO4)2为钛源,KIO3为掺碘剂制备了具有高可见光活性,高稳定性的二氧化钛包裹碘单质(I2/TiO2)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晶体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表征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I2/TiO2中除含有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外、还含有碘单质和碘酸;I2/TiO2粒径大小为45 nm左右;在波长384 nm至700 nm范围内,该催化剂有强烈的吸收.探讨了该催化剂的形成过程和可见光催化机理.以苯酚降解反应为探针,测定了I2/TiO2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在全谱光源照射下I2/TiO2活性略高于P25,在可见光范围内其活性是P25的3倍多.确定了降解苯酚的最佳条件:全谱光源照射,投加量为0.5 g/L,苯酚浓度大于10 mg/L,溶液pH为3.2.I2/TiO2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邓培昌王海增樊丽霞孙宝维
关键词:TIO2光催化苯酚降解
硅镁胶的合成与吸附性能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水热法,以Na2SiO3·9H2O和MgCl2·6H2O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硅镁胶(MgO.1.19 SiO2),并利用BET、SEM、FT-IR、XRD等物理分析方法对其焙烧前后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研究了硅镁胶焙烧温度对碱性品绿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700℃焙烧硅镁胶(C-Mg-Si gel-700)对碱性品绿吸附最好,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平衡吸附量为598.95mg.g-1。
张丽丽王海增杨华赵友星孙宝维
关键词:水热
镁盐改性活性炭对普拉红B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运用化学沉淀-原位复合法制得氢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Mg(OH)2/AC),对其比表面积和XRD谱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复合材料对普拉红B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在293-313 K下,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很好地描述Mg(OH)2/AC对普拉红B的等温吸附过程,而Langmuir模型更为合适。溶液初始浓度为250 mg/L,吸附剂用量为0.1 g,吸附时间为90 min,温度为313 K是Mg(OH)/AC吸附普拉红B的最佳条件。
孙金香王海增孙宝维
关键词:脱色
5种海洋微藻细胞膜与细胞内脂肪酸组成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对5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分别于指数生长前期和稳定期后期,测定其脂肪酸组成。根据细胞膜上和细胞内脂肪酸极性差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脂肪酸,应用GC与GC-MS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微藻生长的不同时期,细胞内脂与细胞膜脂含量及各自的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无论是指数生长前期还是稳定期后期,胞内物质的脂肪酸含量明显要低于细胞膜组分,细胞内与细胞膜中主要组成是C16系与C18系脂肪酸。
孙书勤王江涛孙宝维郑宇孙铭一
关键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