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明

作品数:22 被引量:20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8篇遥感
  • 5篇沙化土
  • 5篇风沙化
  • 5篇风沙化土地
  • 4篇植被
  • 3篇砂生槐
  • 3篇气候
  • 3篇降水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温度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被指数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结构
  • 2篇周期
  • 2篇西藏砂生槐
  • 2篇流域
  • 2篇决策树
  • 2篇决策树分类

机构

  • 15篇中华人民共和...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5篇广西气象减灾...
  • 2篇北海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2篇孙明
  • 15篇沈渭寿
  • 12篇李海东
  • 7篇孙俊
  • 5篇佘光辉
  • 4篇袁磊
  • 4篇林乃峰
  • 4篇张慧
  • 2篇陈燕丽
  • 2篇邹长新
  • 2篇纪迪
  • 2篇赵卫
  • 1篇马瑞升
  • 1篇杨兆平
  • 1篇孙涵
  • 1篇钟仕全
  • 1篇王桥
  • 1篇吴朝晖
  • 1篇王璐
  • 1篇方颖

传媒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端降水事件下广西流域洪涝社会经济暴露度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利用广西90个气象站56年降水过程资料,采用百位数法确定12 h、24 h极端降水事件阈值,结合地理信息数据,构建广西12 h、24 h极端降水空间模型,获得了广西12 h、24 h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图;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本底、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像元尺度的广西社会经济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GIS技术,构建不同时段极端降水事件下广西流域洪涝社会经济暴露度模型,获得了100 m×100 m网格的广西12 h、24 h极端降水事件下洪涝人口和GDP暴露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不同时段极端降水事件下广西流域洪涝社会经济暴露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12 h事件下,广西流域洪涝社会经济高暴露度分布在降水量为100~250 mm范围内的南流江、郁江、柳江、浔江、红水河、右江、桂江等流域;24 h事件下,广西流域洪涝社会经济高暴露度分布在降水量为100~300 mm范围内的南流江、郁江、柳江、浔江、红水河等流域。
莫建飞钟仕全陈燕丽孙明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GIS
雅鲁藏布江源区近35年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为揭示雅江源区风沙化土地发育的气候变化背景,通过对雅江源区周边4个基本气象站1973-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线性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因子近35 a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雅江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6.12 mm,日平均气温为2.77℃、最高气温为10.72℃、最低气温为-4.81℃,年日照时数为3 295.16 h,年平均风速为2.92 m/s。(2)近35 a来,雅江源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1986年以后,平均气温线性升温率为0.77℃/10 a,高于近35 a来的平均值0.47℃/10 a和珠峰地区5站平均线性升温率为0.234℃/10 a。(3)年平均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增加趋势不明显,平均增长率为0.43 mm/10 a。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9.72%。年平均日照时数波动性较大,上升趋势不显著。以5月和10月较高,1月最低。年平均风速下降趋势明显,以3月最大,为3.67 m/s,11月最小,为2.20 m/s。可见,雅江源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程建敏孙俊孙明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
基于Sentinel遥感数据的红树林信息提取研究——以广西茅尾海为例被引量:23
2020年
基于2018年的Sentinel-1雷达影像和Sentinel-2光学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获取影像的光谱、几何、纹理、自定义特征和多极化后向散射系数5个种类的90个特征变量,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多种特征组合方案,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保护区内的地物进行识别并提取红树林信息。结果表明:多特征耦合优化模式的分类效果最好,总体精度为89.60%,Kappa系数为0.8756,其中,红树林的制图精度与用户精度分别为96.39%、97.56%;识别出的茅尾海红树林面积为19.2 km 2,占整个研究区的2.67%。该研究揭示了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在红树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蒙良莉凌子燕蒋卫国钟仕全陈燕丽孙明
关键词:红树林信息提取
滨海城市化地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分析研究——以防城港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为研究防城港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设置热场强度、热岛比例指数及热岛强度3个评价指标,选用2001,2008,2015及2009年遥感数据分别进行热岛效应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分析;利用气象站数据对遥感结果进行验证;同时,从城市下垫面的组成、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等方面对热岛效应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防城港市热场强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港口区强热岛区增幅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26.72%;(2)城市热岛比例指数逐年递增,东兴市最高,达到0.32;(3)防城港市热岛效应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最弱,秋季最强;(4)城市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可为防城港市创建全国园林城市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谢敏孙明蔡建初朱秋宇
关键词:地表温度热岛强度
基于TM数据的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植被盖度估测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查明雅鲁藏布江源区的草地植被盖度,采用Landsat5 TM数据,以其派生数据NDVI,RVI,VI3,PVI,DVI,MSAVI,SAVI,TM4/TM5为主要分析因子,结合野外植被样地调查数据,选取相关性最高的因子与植被盖度实测值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反演源区的植被盖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和其他几种遥感评价指标相比,TM4/TM5的比值与草地植被盖度的相关性最高,与草地植被盖度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光谱特征上增强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的光谱反射值差异,最适宜用于草地植被盖度建模;②雅鲁藏布江源区植被盖度的10个分级中,植被盖度为10%~20%的分布地区最多,面积达到4 322.15 km2,占全部草地面积的49.27%;其次是植被盖度为0~10%和20%~30%的地区,面积分别达到2 238.53 km2和1 397.87 km2,分别占全部草地面积的25.52%和15.94%;植被盖度高于50%的草地面积为195.96 km2,仅占源区草地总面积的2.23%;③植被盖度大于50%的高覆盖度植被区主要分布于4 426~4 800 m高程范围内,面积达到186.25 km2,占整个源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95.04%,这与源区的水分分布条件相关。
孙明杨洋沈渭寿苏羡
关键词:植被盖度遥感
基于光谱特征的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类型识别被引量:6
2012年
以雅鲁藏布江源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图像为数据源,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的波段组合特征,结合源区1∶100万植被类型图、DEM和NDVI数据,构建草地判别规则,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对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类型进行遥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草地因其生境不同,利用不同波段组合特征进行草地类型识别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②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基于波段组合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总体精度提高了15.4%,Kappa系数提高了0.225);③在海拔4 400~5 000 m区域内,固沙草草原面积最大,其次为矮嵩草和小嵩草混生草甸,再次为变色锦鸡儿和金露梅灌丛,藏北嵩草草甸面积最小。
孙明沈渭寿谢敏李海东高菲
关键词:光谱特征决策树分类遥感草地类型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被引量:20
2010年
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842hm2,其中1990—2000年增长3085hm2,年均增长308hm2;2000—2008年增长2182hm2,年均增长273hm2,与前10a相比有所下降。风力吹蚀作用是河谷地区风沙化土地发展、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雅江日喀则和山南段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是风沙化土地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袁磊沈渭寿李海东张慧邹长新孙明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遥感
基于遥感技术的雅鲁藏布江源区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研究
遥感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融合、渗透和统一,形成了新型的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信息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   本文研究对象是环保公益专项“青藏高原生态退...
孙明
关键词: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决策树分类覆盖度
文献传递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通道反演太湖流域地表温度的3种方法比较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太湖流域2010年3月26日过境的1景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数据(轨道号为451/77),根据同步modis数据反演大气水汽含量参数,分别利用覃志豪单窗算法、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基于影像的Artis反演算法反演太湖流域地表温度,通过与同期的MOD11_L2级modis温度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探寻适合于环境卫星热红外通道反演地表温度的方法,以达到对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数据定量化应用示范的目的。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算法,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精度较高,与modis温度产品温差较小,为+1.23 K,而环境一号卫星过境时间与modis温度产品时差为39 min,因此该方法的反演精度可以接受。
孙俊张慧王桥沈渭寿孙明
关键词:环境一号卫星地表温度单窗算法太湖流域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杨兆平沈渭寿孙明孙俊李海东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恢复演替砂生槐群落结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