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琳

作品数:16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细胞
  • 11篇淋巴
  • 10篇淋巴瘤
  • 6篇细胞淋巴瘤
  • 6篇临床病理
  • 6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学
  • 5篇病理学
  • 4篇免疫
  • 3篇误诊
  • 2篇大细胞
  • 2篇大细胞淋巴瘤
  • 2篇预后
  • 2篇细胞性
  • 2篇淋巴组织
  • 2篇免疫组化
  • 2篇间变性
  • 2篇间变性大细胞
  • 2篇间变性大细胞...
  • 1篇代理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16篇孙琳
  • 12篇高子芬
  • 10篇李敏
  • 9篇黄欣
  • 7篇刘翠苓
  • 6篇王小燕
  • 5篇薛学敏
  • 5篇赖玉梅
  • 3篇谷从友
  • 3篇徐教生
  • 2篇段泽君
  • 2篇何耀鑫
  • 2篇于国华
  • 2篇周春菊
  • 1篇李楠
  • 1篇王洁玮
  • 1篇林跃辉
  • 1篇周莉
  • 1篇张霞
  • 1篇赵金霞

传媒

  • 4篇白血病.淋巴...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第15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14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异常以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114例MCL患者标本进行检查,观察临床病理学及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特点,部分病例标本进行IgH及CCND1基因断裂以及IgH—CCND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11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6:1,中位年龄60(20—83岁)。发病部位累及淋巴结78例(68.42%),其中颈部49例(62.82%);累及结外36例(31.58%)。114例患者中累及骨髓23例(20.18%)。肿瘤细胞表达Ki-67(5%-90%),免疫表型CD3s、CD20、CD79a、PAX5、CD5、cyclinDl及Bcl-2的阳性率分别为0%、99.12%、96.43%、97.56%、67.89%、100%及94.12%。FISH检查25例患者中20例(80%)检测到CCND1基因断裂,其中16例(80%)检测到IgH.CCND1融合基因;检查9例患者均检测到IgH基因断裂,其中1例未检测到CCNDl基因断裂及融合基因。75例患者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57个月,中位生存期40.78个月。1、2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4.13%、68.09%及37.50%。Ki-67阳性率〈40%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40%组明显延长(57个月对36个月,P=0.003)。13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与常规化疗方案联合化疗,7例(53.85%)完全缓解,3例(23.08%)部分缓解,未达中位生存期;44例患者仅接受常规化疗,11例(25.00%)完全缓解,9例(20.45%)部分缓解,中位生存期28个月;两组比较分析P=0.052。结论MCL多发于老年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骨髓累及常见。临床生物学行为为侵袭性,预后较差,Ki-67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利妥昔单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肿瘤细胞具有涉及CCND1的特征性基因改变。
李敏王小燕薛学敏刘翠苓黄欣孙琳高子芬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分子生物学
EB病毒编码的小RNA检测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样本病理改变特点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以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技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EBER原位杂交技术,观察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样本形态学改变及噬血现象,并检测EBV潜在膜蛋白1(LMP-1)、EBER及其他相关标志。结果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49.0%(25/51)可见骨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27.5%(14/51)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情况与本年龄段相符,23.5%(12/51)造血细胞减少和分布稀疏,较相同年龄患者应有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明显。43.1%(22/51)可以见到噬血现象。91.4%(32/35)见增生细胞表达CD68/KP-1,89.5%(17/19)增生细胞表达CD。/PG.M1,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所有病例进行EBER检测,51.0%(26/51)阳性,41例同时进行LMP-1和EBER检测,其中46.3%(19/41)EBER阳性,而LMP-1全部阴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可以见到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及噬血现象。病理形态学的噬血现象有时较难判定,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细胞的增生很有意义。同时,采用EBER检测EBV对诊断的意义大于检测LMP-1。
何耀鑫黄欣周春菊孙琳李敏薛学敏段泽君周莉高子芬
关键词:骨髓检查
中国各地区股市、银行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题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本文将从地区层面这个独特的角度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篇研究的切入点是金融体系的两大融资中介——银行与股市。在前人设立的金融发展与经...
孙琳
关键词:股票市场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指标。方法选取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胃MALT淋巴瘤组(32例)和非胃MALT淋巴瘤组(54例)。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其病理学特点,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部分病例检测肿瘤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对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差异。间期FISH检测结果显示t(11;181和t(14;18)发生率分别为12%(6/50)和9%(4/45)。胃MALT淋巴瘤组中20例获得随访,均接受单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bcl-10核表达阳性、存在t(11;18)病例的缓解率(20%、33%)显著低于阴性组(7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42,P=0.035;X2=4.639,P=0.031)。非胃MALT淋巴瘤组病例中35例获得随访,女性、年龄≤60岁患者的缓解率(60%、63%)显著高于男性、〉60岁患者(3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905,P=0.048;X2=7.373,P=0.007);临床I~Ⅱ期、t(14;18)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52%、75%)显著高于Ⅲ~Ⅳ期、t(14;18)阴性者(2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07,P=0.040;X2=4.363,P=0.037)。结论MALT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胃与非胃MALT淋巴瘤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评估或预后预测指标。
王小燕黄欣李敏薛学敏孙琳赖玉梅刘翠苓高子芬
关键词:预后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2例NMZL患者淋巴结活检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其中9例患者标本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t(11;18)(q21;q21)及t(14;18)(q32;q21),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22例NMZL患者中位年龄62(16-77)岁,男女比例为1.2:1。22例患者中肿瘤累及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11例),其后依次为腋下(9例)、腹股沟(7例)、颌下(6例)、纵隔(4例)、锁骨上(2例)及腹膜后淋巴结(1例)。AnnArbor分期:13例(59%)为Ⅰ/Ⅱ期,9例(41%)为Ⅲ/Ⅳ期。免疫表型检测显示所有患者标本肿瘤细胞均一致强表达CD20,不表达CD3a、CD10、CyclinD1、CD21、CD23、Bcl-6。CD5及Bcl-2阳性率分别为39%(18例中有7例)、30%(10例中有3例)。FISH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存在t(11;18),1例患者同时存在t(11;18)及t(14;18)。13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44个月,其中3例死亡,3年累积生存率为67%。结论NMZL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很少累及结外器官,临床分期较早,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及病理学改变综合分析,尤其是存在t(11;18)及t(14;18)的病例。
王小燕李敏黄欣何耀鑫薛学敏孙琳赖玉梅王洁玮高子芬刘翠苓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病理学预后
浅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解读与淋巴瘤的诊断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提高对正确解读免疫组化结果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3例淋巴瘤误诊病例进行复习,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例1,滤泡性淋巴瘤(FL)误诊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形态学观察忽略肿瘤性滤泡及对免疫表型Bcl2表达的认识不足有关。例2,经典型富于淋巴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①误诊为FL,与形态学观察遗漏R-S细胞,以及误判免疫组化标记Bcl2、CD20有关,即将Bcl2、CD20阳性的非肿瘤细胞,误判为肿瘤细胞。②误诊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与免疫组化标记的错误解读有关,把围绕瘤细胞的背景小淋巴细胞CD20阳性,误判为R-S细胞CD20阳性;将CD30阳性的R-S细胞,误判为活化性B淋巴细胞。例3,AML误诊为T-LBL,主要是对瘤细胞表达非特异性抗体TDT、CD7、CD43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结论淋巴瘤的诊断是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临床资料和遗传学之上的,而且,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正确解读对淋巴瘤的诊断至关重要。
谷从友李楠徐教生孙琳高子芬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淋巴瘤误诊
免疫组化结果误判导致淋巴瘤误诊三例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提高对正确分析判断免疫组化结果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对3例淋巴瘤误诊病例进行复习,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 例1为淋巴结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富淋巴细胞型(LRCHL),误诊为滤泡性淋巴瘤与形态学观察遗漏R-S样细胞以及误判免疫组化标志BCL-2、CD20有关,即将BCL-2、CD20阳性的非肿瘤细胞误判为肿瘤细胞;误诊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与免疫组化标志误判有关,把围绕瘤细胞的背景小淋巴细胞CD20阳性误判为R-S样大细胞CD20阳性,将CD30阳性的肿瘤性大细胞误判为活化性B淋巴细胞.例2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误诊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主要由于对瘤细胞表达非特异性抗体TDT、CD7、CD43的意义认识不足.例3为胸腺瘤B1型误诊为T-LBL,主要与抗体CK标记不理想而遗漏了肿瘤性上皮细胞,将表达TDT、CD99的反应性细胞误认为肿瘤细胞,以及对Ki-67表达率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结论 淋巴瘤的诊断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标志、临床资料和遗传学分析基础上,免疫组化结果的正确分析判断对淋巴瘤确诊至关重要.
谷从友曲向东林跃辉徐教生孙琳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化误诊
I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研究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患者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92例CD患者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其IL-6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ymphnodereactivehyperplasia,LRH)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92例CD患者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41(4—90)岁。其中多中心型(MCD)42例,单中心型(UCD)50例;浆细胞型(PC—CD)62例,透明血管型(HV—CD)30例。所有患者HIV检测均阴性。92例CD患者中77例(83.7%)IL-6表达阳性,20例LRH患者仅1例(5.0%)表达阳性。各型CD患者中IL-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MCD90.5%,UCD78.0%;PC—CD93.6%,HV—CD63.4%,不同病理分型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C—CD组患者浆细胞高表达IL-6(75.8%),MCD组患者浆细胞IL-6阳性率明显高于UCD组(P=0.003);PC—CD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IL-6阳性率明显高于HV—CD组(P:0.008);巨噬细胞和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细胞的IL-6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0.9%和3.3%。77例IL-6阳性患者中41例(53.2%)出现系统症状,而15例阴性患者中仅3例(20.0%)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浆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IL-6阳性者出现系统症状的概率较阴性者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07和0.039),浆细胞表达IL-6阳性者出现B症状的概率较阴性者明显增高(P=0.041)。结论IL-6在CD中有很高的表达率,与LRH不同。IL-6的表达与CD分型及系统症状密切相关。IL-6的检测对C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赖玉梅李敏刘翠苓黄欣于国华王小燕孙琳陈剑高子芬
关键词:CASTLEMAN病白细胞介素6病理学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XCL16及CXCL1O的表达
孙琳满思亮刘湘源赵金霞张霞
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胃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经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确诊的4例胃原发ALCL,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EBV)编码的小核RNA(EBV.EBER)原位杂交、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8.5岁。大体标本均为胃部巨大溃疡型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并破坏胃壁。肿瘤细胞一致性强表达LCA和CD30、CD3ε阳性率75%(3/4)。ALK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均为阴性(4/4),亦未检测到EBV感染。2例患者接受手术+CHOP方案化疗,1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白体干细胞移植,此3例患者均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出院,随访截至2011年11月30日,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另1例患者未接受治疗,于确诊后22个月死亡。结论胃原发ALCL多为ALK阴性,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原发的ALK阴性ALCL基本相同,但CD3ε阳性率较高,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赖玉梅黄欣刘翠苓王小燕李敏孙琳陆伟高子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