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和乌力吉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社会学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知识
  • 4篇文化
  • 4篇蒙古族
  • 4篇古族
  • 4篇草原
  • 3篇环保
  • 2篇游牧
  • 2篇视域
  • 2篇下山
  • 2篇理解范式
  • 2篇环保知识
  • 2篇本土知识
  • 1篇沙地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根源
  • 1篇社会交往
  • 1篇社会逻辑
  • 1篇社会学
  • 1篇生活垃圾
  • 1篇生态

机构

  • 14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孟和乌力吉
  • 1篇杨庭硕

传媒

  • 3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民族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绿叶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民族高等教育...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草原旅游与环境保护——兼论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被引量:6
2012年
随着现代经济产业的大举扩展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根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问题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普遍化、隐形化和人为化趋势。在草原地区现代社会诸问题当中与所谓"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在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的田野调查,分析草原旅游业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破坏,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化、城市化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资源配置过程中发展理念的功利化、环境政策的虚拟化以及当地牧民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边缘化。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认识层面上,通过绿色生态环保旅游理念的确立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二是,行动层面上,通过政策规划部门风险社会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来保持草原旅游业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态势。三是,环境保护层面上,可以通过现代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来应对具体环境问题;四是,社会层面上,通过政府与牧民的互信合作来解决文化传承难题与居民被边缘化趋势。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草原旅游环境保护希拉穆仁草原
游牧知识视域下“山—原”复合理解范式的应用思考——基于内蒙古的田野调查被引量:4
2017年
站在本土知识和人文主义立场,以内蒙古田野调查为依据,对"草原"的主流认知模式和异地想象结构进行透视,试图破解强势"草原"话语与弱势"山地"话语二元对立的结构难题,发掘山地在草原本土符号系统中的文化本义和多重功能,提出一种新的整体研究视角或游牧知识理解范式,即"山—原"复合知识结构或者"山地、戈壁、沙地与湿地整体联动结构"的多样性草原本土知识构想,进而探讨现代环境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本土知识智慧的结合并用问题。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田野调查
民族环境知识的生态多样性保护意义——以蒙古族本土环境知识为例
2012年
蒙古族牧民在千百年的放牧经验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本土放牧知识,让蒙古族民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适应环境,塑造环境,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维持住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只有保证各民族生态文化知识的多样性,将其合理发扬光大,才有可能解决地域环境问题和全局生态灾难,并能构建各地文化多样化的和谐生态社会。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环境知识生态灾难蒙古族文化多样化适应环境
本科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以环境社会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指一种集教师、学生、教材、课件、讨论和实践于一体,多要素协作互动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体系的总和。回顾国内外关于参与式教学模式及其实用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以社会学专业中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环境社会学》课程为例加以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故而现在从这个角度对此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对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简略的介绍和论述;其次,以笔者承担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为例,对该模式的引进、应用和发挥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问题和进展进行详细描述;再次,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该模式应用方面的有效改进和全面提升的创新性思想。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本科生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环保文化与草原和谐发展——以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巴彦贡嘎查水文化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根"。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节约文化与环境保护知识。在草原地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和现代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借鉴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水资源保护文化和本土游牧生态知识,从而创建新世纪草原人地和谐共生模式,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环保文化水资源节约
生活者视角下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多维机制构建——基于内蒙古B嘎查草原生态补偿实践
2024年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西辽河流域环境实践,运用生活环境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剖析生态补偿政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社会根源;其次较为深刻地探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双重目标下,通过激活重塑,创建现代共治共享多民族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力求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主位、村民主体的参与式多维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及技术路径。
孟和乌力吉白云飞
关键词:生态治理本土知识
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兼论内蒙古牧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立足于本土资源环境知识观和生活环境主义立场,结合近几年的田野工作和环境考察资料,在参阅相关文献记载后,全面讨论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问题,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系统介绍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而界定资源环保知识的定义、内涵和价值;其次,以牧区、半牧半农区域草地环境问题及相关环境政策相结合,透视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对资源环保知识传承应用的有利条件和社会支撑,力求客观说明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技能的传承和应用,对当前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建议在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和正在进行生态移民的沙区和湿地地区,采取文化要素嫁接和科技引进方式,使资源环保知识整合到崭新高度,完善其综合社会功能,从而应对现代化条件下所诱发的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蒙古族
居民参与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路径探索——基于呼和浩特市NW小区案例
2023年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在初端、中端和末端环节上均存在不少需要破解的难题,总体处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早期阶段。在此阶段,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关注度暂未相应地提高,在文明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实践中缺乏主体参与意识。推动“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实现新时代城市社区共建共治的核心理念。试用生活者视角和公共治理思路,立足呼和浩特市居民社区,通过访谈案例,分析居民在垃圾处理中的相关行为,讨论垃圾处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其根源,探索文明城市建设背景下站在基层社区视角应对废弃物处理难题的必要性,主张构建政府坚持推动,社区坚实主体,居民持续参与、企业与社团协同推进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共同体,以期促进边疆城镇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孟和乌力吉郭春玲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文化适应盲区及其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文化适应”概念一经斯图尔德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总结,必然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的空间,即文化适应必然有其无法适用的盲区。无视盲区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对该理论的误用和误判。具体到笔者团队实施的草原生态恢复工程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工程实施的对象和性质恰好处在文化适应盲区,那么工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就会偏离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揭示这一盲区的存在,在盲区范围内精准识别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自然成了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害所在。
杨庭硕孟和乌力吉张振兴
关键词:文化适应
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多维结构及其复合功能被引量:5
2015年
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是本土牧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环境技能智慧。具有整体性、技能性、实践性、意识性、民间性和社区性等特点。笔者站在本土生活者主位立场,运用环境社会学、生态人类学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对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多维结构和复合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在现代化与环境建设背景下,我国草原牧区必须采取以现有社区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牧民参与管理为方式,以科技借鉴为路径,以传统知识重构为动力的动态复合型应对措施,才能有效规避生态与社会多样性风险。
孟和乌力吉
关键词:蒙古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