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婷婷

作品数:14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秸秆
  • 6篇玉米
  • 4篇秸秆还田
  • 4篇还田
  • 4篇光谱
  • 3篇液体培养条件
  • 3篇追肥
  • 3篇木质素
  • 3篇胡敏酸
  • 3篇HA
  • 2篇玉米秸
  • 2篇玉米秸秆
  • 2篇玉米秸秆还田
  • 2篇土壤腐殖质
  • 2篇团聚体
  • 2篇热分析
  • 2篇细菌
  • 2篇结构特征
  • 2篇红外

机构

  • 14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崔婷婷
  • 6篇李志洪
  • 5篇窦森
  • 4篇李艳
  • 4篇赵小军
  • 4篇刘龙
  • 3篇邵晨
  • 2篇王世杰
  • 2篇胡应超
  • 1篇陈丽珍
  • 1篇王瑞丽
  • 1篇杨轶囡
  • 1篇黄毅
  • 1篇于淼
  • 1篇刘晔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秸秆是土壤重要的有机肥资源,富含作物生长所必需多种营养元素。秸秆直接或间接归还于土壤,能够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环境条件,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与此同时,秸秆还田能够将经腐解的作物秸秆与土壤颗粒紧密粘合起来,增加土壤碳汇。本文...
崔婷婷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
文献传递
种还分离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在种还分离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法对玉米秸秆还田进行田间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还田深度下对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0(R0),0.44%(R1),0.88%(R2)和1.32%(R3)4个水平和3个还田深度0—15,15—30,30—45cm交叉处理。结果表明:还田1年时,在0—15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提高,且R3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分别达到30.98%,101.16%,172.72%,5.40%;在15—30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R0处理,但R1、R2、R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纤维素酶活性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变大;在30—45cm土层,R2、R3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无显著差异。还田2年与还田1年相比,各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均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8.59%~35.36%,6.74%~29.16%,6.18%~31.72%,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以R3增幅最大,随土层加深,提升幅度为14.14%,10.14%,12.11%。说明在种还分离模式下可以高量秸秆还田,并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刘龙李志洪赵小军崔婷婷
关键词:玉米秸秆微生物量碳纤维素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
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食物和纤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土地过度的开发利用及不合理施肥措施,导致了土地退化,粮食减产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
崔婷婷
关键词:胡敏酸差热分析红外光谱
文献传递
木质素液体培养条件下细菌对类HA结构性质的影响
邵晨窦森李艳崔婷婷
关键词:细菌木质素
玉米光谱追肥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民盲目过量施肥,在依据玉米在生育期内的需肥特点及吸氮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玉米冠层光谱氮营养诊断技术,进行对冠层光谱信息的获取,分别对玉米生育期中的4个时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进行NDVI、SPAD的测定,开展氮营养实时诊断技术,为实现合理施肥、变量施肥的要求提供理技术支持。
胡应超李志洪王世杰崔婷婷刘龙赵小军
关键词:玉米光谱追肥
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7
2014年
以辽宁省阜新县试验基地培肥3年的草甸褐土为研究对象,设CK(不施秸秆)和CS(秸秆深还施用量为24 000 kg hm-2)2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采集深度为0~20 cm和20~40 cm。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水溶性物质(WSS)、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u),研究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并提取土壤胡敏酸(HA)固体样品进行结构表征。研究表明:秸秆深还更有助于表层土壤及其各腐殖质组分WSS、HA、FA和Hu有机碳含量的积累,分别较CK增加了33.11%、26.39%、11.09%、9.197%和18.55%,亚表层土壤WSS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显著,但HA和Hu的含碳量降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Q值的变化不显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HA,缩合度变大,分子结构变复杂,芳香结构增加,热稳定性相对提高,亚表层土壤HA脂族结构稳定性增强。
崔婷婷窦森杨轶囡陈丽珍黄毅王瑞丽
关键词:胡敏酸差热分析红外光谱
木质素液体培养条件下细菌对类HA结构性质的影响
本文针对土壤中的优势细菌(X1、X2)利用木质素形成类胡敏酸(类HA)的结构性质问题,采用液体纯培养的方法,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和差热分析等手段,研究了X1:枯草芽孢菌属(Brevibacterium sp)、...
邵晨窦森李艳崔婷婷
关键词:巨大芽孢杆菌木质素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2018年
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的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深度下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酸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0)、R1(0.44%)、R2(0.88%)、R3(1.32%)和0—15(S1),15—30(S2),30—45(S3)cm 3个不同还田深度交叉处理。结果表明:0.25~0.02mm的微团聚体为优势粒级,秸秆还田使各土层0.25~0.02,>0.25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而0.02~0.002,<0.002mm的微团聚体含量减少,且各粒级含量的变化幅度均在S1层最大。不同秸秆量处理下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较无秸秆还田均有所增加。同时,施用不同量秸秆能提高土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且在同一土层中随粒级减小,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增加,而在不同土层内,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表现为S1>S2>S3。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对于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能促使土壤微团聚体向更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有效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
宋洁李志洪赵小军刘龙崔婷婷
关键词:秸秆还田微团聚体
木质素液体培养条件下细菌对类HA结构性质的影响
本文针对土壤中的优势细菌(X、X)利用木质素形成类胡敏酸(类HA)的结构性质问题,采用液体纯培养的方法,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和差热分析等手段,研究了X:枯草芽孢菌属(Brevibacteriumsp)、X:巨大...
邵晨窦森李艳崔婷婷
关键词:细菌木质素
文献传递
链孢囊菌利用纤维素形成菌体及其碱提取组分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液体摇床振荡培养实验,获得了链孢囊菌降解纤维素形成的菌体,采用元素组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初步研究其化学结构和碱提取组分碳的分配状况,旨在探索链孢囊菌降解纤维素后是否能形成腐殖质及其碱提取组分是否为腐殖质组分。结果表明:(1)链孢囊菌降解纤维素后形成的菌体各组分碳量的分配主要集中于"水溶性组分"与"碱溶酸不溶组分"(相当于类胡敏酸),"碱溶酸溶组分"(相当于类富里酸)最少,培养后期(38~60 d)各组分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先形成"碱溶酸溶组分"后转化为"碱溶酸不溶组分"的速率减慢;(2)接种链孢囊菌后,培养初期(7~28 d),菌体C含量、H/C、O+S/C、放热高/中比,均呈现不规律的动态变化,培养后期(38~60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缩合程度升高,氧化程度降低,芳香性增强;(3)菌体(60 d)的H/C、O+S/C均高于黑土胡敏酸(HA),而菌体的C含量、放热高/中比均低于黑土胡敏酸(HA),且分子结构较黑土胡敏酸(HA)简单。
田相玲窦森李艳崔婷婷于淼
关键词:纤维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