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帅

作品数:16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手术
  • 9篇腹腔
  • 8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6篇肠癌
  • 5篇淋巴
  • 5篇腹腔镜
  • 4篇盆腔
  • 4篇淋巴结
  • 4篇结肠
  • 3篇低位直肠
  • 3篇低位直肠癌
  • 3篇动脉
  • 3篇腔镜手术
  • 3篇系膜
  • 3篇淋巴结清扫
  • 3篇膜下
  • 3篇结直肠
  • 3篇腹腔镜手术
  • 3篇肠系膜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大同市第三人...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作者

  • 16篇左帅
  • 11篇汪欣
  • 10篇王鹏远
  • 7篇姜勇
  • 7篇武颖超
  • 7篇吴涛
  • 7篇陈国卫
  • 6篇刘涛
  • 6篇张峻岭
  • 6篇孙烈
  • 4篇刘玉村
  • 4篇万远廉
  • 3篇杨尹默
  • 3篇高红桥
  • 2篇田孝东
  • 2篇郭小超
  • 2篇汤坚强
  • 1篇潘义生
  • 1篇庄岩
  • 1篇马永蔌

传媒

  • 5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空盆腔支撑囊体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空盆腔支撑囊体;主要用于:填充于空盆腔残腔;通过设置具有收纳状态与展开状态,并在收纳状态下能够进入至目标区域,使得目标区域能够被填充的支撑元件;部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外壁,所述边沿...
左帅王鹏远杨尹默田孝东高红桥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策略30年变迁:单中心289例治疗体会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0-2019年3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加LLND的2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1990-1999年组89例,2000-2009年组92例,2010-2019年组108例。观察指标:(1)患者基线资料;(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LLND情况;(4)术后生存情况以及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结果 289例LLND手术患者占同期4 542例直肠癌患者的6.3%,3个时间段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除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溃疡型肿瘤以及新辅助放化疗者的比例逐年代增加;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占比和单侧LLND比率逐年代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逐年代降低。289例患者共完成483次侧方清扫,其中单侧清扫组95例,双侧清扫组194例;侧方淋巴结转移率24.6%(71/289)。3组LLND同期占比逐年代降低[9.9%(89/898)比8.0%(92/1 154)比4.3%(108/2 490),χ^(2)=40.159,P<0.001]。髂内及闭孔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逐年代增加(2比3比3,P<0.001),但髂总及髂外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则明显减少(4比3比2,P=0.014)。71例(24.6%)患者侧方淋巴结阳性,2010—2019年组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个年代组[37.0%(40/108)比16.9%(15/89)和17.4%(16/92),P=0.001]。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显著劣于阴性患者(均P<0.001)。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髂内动脉淋巴结转移单纯闭孔动脉淋巴结转移和髂外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0.9%、27.2%和0(P=0.028),5年无病
汤坚强李华玉刘涛刘涛张峻岭左帅孙烈武颖超姜勇陈国卫吴涛万远廉
关键词:直肠肿瘤侧方淋巴结清扫预后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解剖位置分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例、直肠癌59例)的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血管重建与术后录像复习。其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63(54,72)岁。分别记录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型、LCA/IMV分型及LCA、IMV至IMA根部的距离,IMV的回流汇入位置,IMV于根部以上的分支数量。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各指标之间与LCA/IMV解剖位置分型的相关关系。结果:MSCTA技术准确判断肠系膜动脉分型情况及LCA与IMV的位置关系准确率达98.91%。其中95.65%(88/92)的病例存在LCA,4例患者LCA缺如;1例患者IMV属于边缘型,85.06%(74/87)的IMV行走于LCA后方,余者走行于前方。IMA根部距LCA的距离平均为(30.11±11.85)mm,距IMV的距离平均为(24.77±10.36)mm。于IMA根部水平LCA走行于IMV外侧者最多,占37.50%(33/88),其次为交叉型(30.68%,27/88)、远侧型(17.05%,15/88)与内侧型(13.64%,12/88)。IMV、LCA边缘型最为少见,仅占1.14%(1/88)。LCA内侧型中,IMV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LCA远侧型中,LCA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IMV汇入脾静脉是最常见的回流模式,占55.43%(51/92);34.78%(32/92)的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6.52%(6/92)的IMV汇入SMV与脾静脉交汇位置;3.26%(3/92)的IMV汇入空肠第一支静脉。IMA根部水平以上IMV有2个分支的最多,占51.09%(47/92);1个分支者次之,占25.00%(23/92);3个及以上分支者占20.65%(19/92);0个分支仅占3.26%(3/92)。单因素分析显示,LCA/IMV解剖位置分型与患者性别、身高、体重、BMI、IMV回流方式、IMV与LCA的前后关系等均不相关。结论:MSCTA技术能准确判断IMA、LCA与IMV的解剖位置分型。肠系膜下动、静脉血管解剖变异形式多样,LCA/IMV解剖
张峻岭刘树蓉郭小超吴涛陈国卫王鹏远姜勇武颖超孙烈刘涛左帅汪欣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肠系膜下静脉
腹盆腔增强CT对肠系膜下血管和输尿管的评估及对腹腔镜直肠手术的指导意义
2020年
目的利用腹盆腔增强CT评估肠系膜下动静脉(IMA和IMV)与输尿管的关系特点,为腹腔镜直肠手术血管处理及输尿管保护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2018年11月1—30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行腹盆腔增强CT检查的患者;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盆腔手术史;(2)脊柱侧弯畸形;(3)图像缺失;(4)未成年人;(5)肠系膜下血管病变或受肿瘤累及致显示不清;(6)图像质量差。最终249例腹盆腔增强CT资料纳入研究,男性120例(48.2%),年龄(60.1±13.4)岁。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IMA、IMV及输尿管的解剖关系进行评估。测量IMA根部位置,IMA长度及主要分支间距离,IMA、IMV与输尿管在IMA根部、左结肠动脉(LCA)根部、腹主动脉分叉、骶骨岬层面间距离,总结IMA、IMV与输尿管位置关系特点。结果IMA根部距主动脉分叉和骶骨岬距离分别为(42.0±8.5)mm和(101.8±14.0)mm,IMA长度为(38.5±10.7)mm。IMA根部位置位于第2、3、4腰椎水平比例分别为3.2%(8/249)、79.5%(198/249)和17.3%(43/249);腰椎水平越高、IMA长度越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腰椎水平(42.4±10.9)mm比第3腰椎水平(39.5±10.4)mm比第4腰椎水平(33.0±10.9)mm,F=7.48,P<0.001]。111例(44.6%)LCA单独发自IMA(1型),LCA与乙状结肠动脉(SA)第一支距离为(15.0±7.4)mm;56例(22.5%)LCA与SA共干后分支(2型),共干长度为(11.0±8.5)mm;78例(31.3%)LCA与SA在同一点分支(3型);4例(1.6%)LCA缺如(4型)。LCA缺如型IMA长度为(54.8±18.0)mm,长于LCA型IMA长度(38.2±1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0,P=0.002)。位于IMA根部水平的输尿管到IMA的距离最长[(35.7±8.1)mm],位于主动脉分叉水平的输尿管到IMA的距离最短[(22.4±6.4)mm],不同平面输尿管与其到IMA之间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70,P<0.001)。位于骶骨岬水平的输尿管到IMV的距离最长[(21.1±9.0)mm],位于LCA根部水平的输尿管到IMV的距离最短[(12.0±5.7)mm
左帅王可李建辉安航郭小超汪欣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输尿管CT腹腔镜手术
炎性肠病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特发性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整体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男性发病率略高;UC患者发病年龄相对晚;大多数病变为轻中度,瘘及肛周病变少。虽然IBD药物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30%以上的UC患者需手术治疗.有70%的CD患者毕生要接受至少1次手术。本文就近年来IBD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左帅汪欣刘玉村王鹏远
关键词:炎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手术
13例腹腔内脏转位畸形合并腹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内脏转位畸形对合并腹部疾患临床诊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3例腹腔内脏转位畸形案例的临床资料,评价腹腔内脏转位畸形对合并腹部疾病诊治过程的影响。结果经腹部CT确诊的腹腔内脏转位畸形共13例,占同期腹部cT检查者的比例为1.5/10000,其中体检偶然发现6例,合并泌尿系统症状4例,消化系统症状3例。保守治疗或随诊8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2例为肾切除,1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1例为ERCP。术后患者均无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腹腔内脏转位畸形在临床罕见,多因腹部其他疾患就诊时偶然发现,对其合并腹腔疾患的诊治并无特殊影响。
左帅马永蔌高红桥庄岩杨尹默
关键词:误诊外科手术
结直肠憩室病5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结直肠憩室病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但其并发症如憩室炎、憩室出血甚至憩室穿孔对患者危害极大。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为临床诊治憩室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CT、肠镜、消化道造影或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憩室病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性药物者、伴有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结肠憩室炎分级参照世界急诊外科学学会(WSES)制定的标准分为5级,0级为单纯性憩室炎;1~4级为复杂性憩室炎。结果554例结直肠憩室病患者中,男性358例(64.6%),中位年龄63岁。191例(34.5%)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其中113例(20.4%)慢性便秘和腹胀,78例(14.1%)为慢性腹泻和腹痛。有406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发现,465例经CT检查发现,25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3例为术中发现。其中多发憩室339例(61.2%),单发憩室215例(38.8%)。病变位于结肠424例(76.5%),其中升结肠者205例(37.0%);结直肠多部位118例(21.3%),直肠12例(2.2%)。憩室直径中位数7 mm,其中≥30 mm者78例(14.1%)。49例(8.8%)表现为急性憩室炎,其中13例为单纯性,36例为复杂性。36例复杂性憩室炎中,男性29例(80.6%),发病前反复发作腹痛伴发热27例(75.0%);9例并发乙状结肠穿孔,8例并发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憩室膀胱瘘,均予以手术治疗;另有19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男性18例,病变位于升结肠者11例;1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内镜下止血,2例手术。结论结直肠憩室病以男性多见,CT和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法。复杂结肠憩室炎的症状与憩室位置有关,除采
张峻岭滕贵根吴涛陈国卫王鹏远姜勇武颖超孙烈刘涛左帅潘义生汪欣
关键词:结肠镜
一种空盆腔支撑囊体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空盆腔支撑囊体;主要用于:填充于空盆腔残腔;通过设置具有收纳状态与展开状态,并在收纳状态下能够进入至目标区域,使得目标区域能够被填充的支撑元件;部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外壁,所述边沿...
左帅王鹏远杨尹默田孝东高红桥
“Σ”法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No.253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结扎水平的选择和No.253淋巴结的清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关键步骤。多项研究表明,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和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提高吻合口残端边缘动脉的压力,减少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D3淋巴结清扫术所获得的淋巴结总数与高位结扎IMA组没有显著区别[1⁃3]。然而,在保留LCA的情况下完整清扫No.253淋巴结,对于外科医师仍然是不小的挑战。这里,我们介绍一种腹腔镜下保留LCA的No.253淋巴清扫技术——“Σ”法。
张峻岭刘涛吴涛陈国卫姜勇武颖超孙烈左帅高渊满谦汪欣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盆腔自主神经淋巴清扫淋巴结清扫
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分析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由同一术者行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的1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相关指标、病理指标和随访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LPPE),无中转开腹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中9例为结肠—直肠/肛管吻合,3例为乙状结肠造瘘,3例为远端直肠封闭近端乙状结肠造瘘;阴道处理方式中12例为阴道残端缝合,3例为阴道后壁切除。3例术前MRI检查提示侧方淋巴结肿大而行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1例联合膀胱部分切除,1例联合输尿管部分切除,1例联合右半结肠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8.3±80.9)min,中位出血量150(100,20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2±7.2)d,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阴道残端瘘,保守治疗3周后痊愈出院,1例为直肠吻合口漏继发直肠阴道瘘,后期遗留吻合口狭窄,至今保护性回肠造口未能还纳。全组无术后膀胱功能恢复延迟。所有手术均为R0切除,11例为癌性侵犯,8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位随访时间2年,随访期间4例患者因肿瘤术后复发转移死亡,11例患者实现无病生存,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结论腹腔镜后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尚可,远期肿瘤学效果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
左帅陈贺凯郑利军任崧王鹏远汪欣万远廉汤坚强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