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兰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滨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肝炎
  • 3篇肝硬化
  • 2篇代谢
  • 2篇糖代谢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米夫
  • 2篇拉米夫定
  • 2篇肝硬化患者
  • 2篇阿德福韦
  • 2篇阿德福韦酯
  • 2篇病毒
  • 1篇代谢紊乱
  • 1篇代谢异常
  • 1篇代谢障碍

机构

  • 9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张东兰
  • 5篇张志刚
  • 4篇王淑香
  • 3篇郑翠玲
  • 3篇翟德翠
  • 1篇高汇波
  • 1篇孟蔚
  • 1篇凌希莲

传媒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006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是一种系统性、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疾病Ⅲ。本文对2006-2012年度在滨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张东兰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与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及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乙肝)的高流行病区,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当中发病率一直位居前列,且仍呈不断上升趋势。艾滋病与乙肝有大致相同的传播途径,均可以通过血液、性及母婴传播等途径。近年来,我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断提高乙肝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但对于农村地区,人群对乙肝与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隋况调查不足。本研究探讨本市农村人群对乙肝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及其干预效果。
张东兰张志刚
关键词:干预效果艾滋病知晓率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为IM并发肝损害发生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175例IM儿童患者,按照其是否发生肝损害分为两组,其中85例并发肝损害为病例组,90例未并发肝损害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CD4+、CD8+,CD4+/CD8+、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1〉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WBC、CRP、CD8+、抗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与IM并发肝损害呈正相关,而CD4+、CD4+/CD8+与IM并发肝损害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情(累及器官≥2个)、CDs+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病情(累及器官≥2个)、CDs+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翟德翠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OGISTIC模型肝损害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8d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结果分为三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组(IGR组)、糖尿病组(DM组)],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毒载量等项目。结果(1)DM组、IGR组与NGT组比较,年龄、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组与IGR组比较,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着糖代谢异常加重,NGT组、IGR组以及DM组的HBsAg、HBeAg和前s1抗原阳性率均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继发糖代谢紊乱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与继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正相关,但性别、年龄、血脂与继发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相关性不明显。
张东兰郑翠玲王淑香张志刚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硬化糖代谢紊乱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寻求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传染科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其医院感染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24.0%,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占49.0%,其次为呼吸道占28.6%;感染患者平均年龄(55.3±6.8)岁、平均住院日(39.4±4.9)d;非感染患者平均年龄(42.5±8.9)岁、平均住院日(29.2±5.6)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7%,明显高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的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3.2±3.60)g/L,低于非感染患者的(38.9±2.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住院时间长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必须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翟德翠张东兰凌希莲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医院感染
2010年滨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治疗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调查手足121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进展,从而为及时控制疫情,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滨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住院的1680例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在5~9月,6~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占住院病例数的83.9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8:1。散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托幼机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EV71阳性率最高,占65.3l%。结论手足口病发病与年龄、季节密切相关。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率高,部分病例病情凶险易导致死亡,但及早识别重症病例,优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张东兰王淑香张志刚郑翠玲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指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和乙型肝炎免疫学指标检测,以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糖尿病(DM)组。结果三组患者腰围、体质量指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71、24.62,均P〈0.05);随着糖代谢异常加重,NGT组、IGR组以及DM组的HBsAg、HBeAg和前S1抗原阳性率均逐渐升高,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35、21.47、19.37,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腰围、体质量指数等均与患者糖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
孟蔚高汇波张东兰
关键词:肝硬化葡萄糖代谢障碍
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V联合ADV治疗组(A组,n=48)和ETV治疗组(B组,n=42).B组患者口服ETV(0.5 mg/d),每天1次;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ADV口服(10 mg/d),每天1次,均持续用药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10水平,计算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后12、24、48周,两组患者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上述各时点A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治疗后24、48周,A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 0.05),但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24、48周,A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 ETV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中期治疗效果较好.
张东兰
关键词: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乙型肝炎肝硬化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乙型肝炎病程的后期阶段,此期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脾功能亢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减少.脾切除术可以短期改善三系减少情况,但远期疗效不佳.乙肝病毒存在和不断复制是乙肝肝硬化病情不断进展的重要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1].因此我们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张东兰张志刚王淑香郑翠玲翟德翠
关键词:脾切除术后拉米夫定乙肝肝功能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