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丹桔

作品数:41 被引量:48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人工林
  • 18篇马尾松
  • 16篇土壤
  • 16篇马尾松人工林
  • 11篇凋落
  • 10篇巨桉
  • 10篇巨桉人工林
  • 7篇林窗
  • 6篇凋落叶
  • 5篇凋落物
  • 5篇年龄序列
  • 4篇郁闭
  • 4篇郁闭度
  • 4篇植物多样性
  • 4篇土壤动物
  • 3篇亚高山
  • 3篇养分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
  • 3篇群落

机构

  • 40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成都市农林科...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 1篇四川省林业和...

作者

  • 40篇张丹桔
  • 34篇张健
  • 10篇杨万勤
  • 7篇李勋
  • 7篇张艳
  • 6篇张捷
  • 6篇王春子
  • 5篇黄玉梅
  • 5篇魏大平
  • 4篇张艳
  • 4篇刘华
  • 4篇赵燕波
  • 4篇张明锦
  • 3篇宋小艳
  • 3篇李建平
  • 3篇吴福忠
  • 3篇欧江
  • 3篇邓长春
  • 3篇周扬
  • 2篇陈良华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研究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第七届植...
  • 1篇中国林学会桉...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便携式土钻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便携式土钻,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板、太阳能板、连接柱、固定旋钮,所述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电机,所述固定支架侧面设置有拉杆,所述固定支架上方设置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电池,所述固定板上方设置有...
李勋张艳周扬宋思梦张丹桔张健
文献传递
不同郁闭度控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 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89只,以蜚蠊、疣和康叭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8271只,以等节和丽甲螨为优势类群。2)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杂食性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捕食性显著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菌食和腐食性为主,腐食性土壤动物随郁闭度增大逐渐增加,菌食性逐渐减少。中小型捕食性土壤动物在郁闭度0.5—0.7显著增加,0.7—0.9无显著变化。3)大型土壤动物仅5—10 cm土层类群数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枯落物层个体数、5—10 cm土层类群数显著增加(0.5—0.7)后减少(0.7—0.9);中小型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在郁闭度0.5—0.6显著增加,枯落层类群数在郁闭度0.5—0.8显著增加,0.8—0.9显著减少。4)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土层中差异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著增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显著增高(0.5—0.6)后趋于平稳(0.6—0.9);大型土壤动物Jaccard相似性指数低于中小型。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不同,郁闭度、含水量、有机质及全P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显著。研究表明,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动物优势度、丰富度适中,林下植被恢复情况较好,该郁闭度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周泓杨张健张丹桔张捷魏大平赵燕波赵波李川北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马尾松-香椿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动态
2023年
胞外酶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可能受到凋落物物种组成和混合比例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P)与香椿(Toona sinensis,T)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混合比例(PT10:0、8:2、7:3、6:4),探讨马尾松-香椿不同混合比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生态酶化学计量动态特征.结果显示: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随分解时间降低,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整体先降低后升高.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以6:4混合在分解3、6个月时CBH、NAG和LAP酶活性升高,AP酶活性显著降低,酶碳磷比(C:P_(_(EEA)))和酶氮磷比(N:P_(EEA))均显著升高;分解9、15个月时,NAG、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AP酶活性升高,酶碳氮比(C:N_(EEA))显著升高,N:P_(EEA)降低.整体上PT8:2、7:3与PT6:4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仅在分解3、9个月时CBH、NAG酶活性相反.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凋落物混合可减弱分解前阶段的微生物磷限制,加重后续阶段的碳、磷限制,且6:4混合比例下作用更显著.方差分解表明非生物因子对酶活性及其计量比(除C:P_(EEA)外)的相对解释率比生物因子更高,且冗余分析发现凋落物碳含量(41.2%)和碳磷比(29%)分别是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主要调控因子.综上,凋落物混合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并受分解时间的调控.相比马尾松,马尾松与香椿以6:4混合对分解前阶段微生物受磷限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改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关键.
袁亚玲崔宁洁张丹桔李娇张艳李勋李勋游成铭谭波徐振锋谭波
关键词:马尾松树种组成
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将土壤动物分为捕食性、腐食性、杂食性、食木性和菌食性5个功能群,研究马尾松人工林各功能群大型土壤动物随郁闭度(0.5、0.6、0.7、0.8、0.9)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以腐食性个体比例最高,类群上以杂食性和食木性为主.2)马尾松人工林大型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食木性类群数在0.5~0.6郁闭度下无显著变化,在0.6~0.9郁闭度下显著降低.3)随郁闭度增大,枯落物层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显著减少,5~10 cm层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数呈不规则的波动变化.食木性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土层加深而增多,且在枯落层其类群数及5~10 cm层个体和类群数随郁闭度增大而显著减少.4)不同郁闭度下,除食木性土壤动物功能群Pielou均匀度无显著差异外,食木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各多样性指标均差异显著;捕食性土壤动物仅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0.5~0.8郁闭度下无显著变化,在0.8~0.9郁闭度下显著降低.5)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不同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主要受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含水量对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数影响较大,食木性、捕食性土壤动物受土壤容重影响,捕食性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受土壤pH和全磷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结构在0.7郁闭度下相对稳定,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地力维持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周泓杨张丹桔张捷赵燕波赵波魏大平张健
关键词: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被引量:65
2014年
人工林目前存在结构单一、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的主要人工林树种。研究采伐林窗对植物物种组成和更新的影响,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的改造,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采伐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形成的7种不同大小的林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季节林窗内的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以高位芽植物居多,其次是地面、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较少而缺少地上芽植物。在林窗形成初期,林窗的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低于林下,大林窗的高位芽植物比例稍高于小林窗,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的比例低于小林窗。2)林下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大林窗。不同林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3)夏季林窗下植物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秋季,春季多样性最低。1 225–1 600 m2的大林窗能够促进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植被更新。
崔宁洁张丹桔刘洋张健杨万勤欧江张捷宋小艳殷睿
关键词:林窗生活型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91
2014年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不同林龄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联系,选取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马尾松林下喜光植物较多,随林龄增加人工林郁闭度增大,耐阴植物增多。(2)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中龄林最大,成熟林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幼龄林。草本层、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林龄增加均呈现早期波动、中期下降、后期增加的变化趋势。(3)随林龄增加,土壤各理化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到成熟林时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有所升高,说明马尾松林到成熟林阶段其土壤肥力状况得到一定的提升。(4)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土壤pH、土壤含水量、全磷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物种更新和演替进程,同时林下植物群落的演替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变化,使得土壤基质的稳定性提高,为更多物种的生存、定居、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崔宁洁张丹桔刘洋张健欧江张捷邓超纪托未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马尾松与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初期的酶活性被引量:12
2018年
酶是凋落物养分释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酶活性能迅速响应凋落物分解条件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分解快慢.以四川省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马尾松(M)与香樟(X)、檫木(S)、香椿(T)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MX、MS、MT;MSX、MXT、MST;MSXT)分解初期与碳(C)、氮(N)、磷(P)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包括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循环水解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N循环水解酶),酸性磷酸酶(P循环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C循环氧化酶).结果显示:(1)树种组合对酶活性影响显著,相比单一M,MT、MXT、MST、MSXT组合有助于提高C、N循环水解酶活性,而MX、MS、MSX组合则对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混合比例对酶活性影响显著,无论一针一阔、一针两阔还是一针三阔混合模式,皆在马尾松与总阔叶量之比为6:4时,C、N循环水解酶活性较高;(3)相比单一M,混合处理降低了P获得水解酶及C获得氧化酶活;MT6:4和MXT6:1:3、MST6:3:1及MSXT(6:1:1:2、6:1:2:1)处理则有助于C、N循环水解酶活性整体提高,其中又以MT6:4和MSXT6:1:2:1处理更佳,且分别提高了63.34%、22.12%、11.93%、105.80%和53.91%、50.94%、29.10%、140.93%;(4)CCA分析表明,酶活性对树种组合、混合比例、凋落叶初始质量及微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树种组合对酶活性影响最大,凋落叶初始N、N/P次之,说明凋落叶化学组成及其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共同作用于酶活性.综上,MT6:4和MSXT6:1:2:1混合更利于C、N循环水解酶活性在分解初期的稳定及提高.
袁亚玲张丹桔张艳李勋陈亚梅覃宇张健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酶活性马尾松人工林
外源添加巨桉两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受体植物萌发、生长及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在前期巨桉挥发性物质鉴定及其林龄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预备实验选择含量较高且随林龄变化较为明显的两种挥发性化合物(正癸烷和2,2,4,6,6-五甲基庚烷),研究其对受体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绿豆Vigna radiata、莴苣Lactuca sativa)萌发、生长及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根长呈低促高抑现象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正癸烷对三种受体植物苗高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 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莴苣苗高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对绿豆苗高呈现高浓度显著抑制作用。正癸烷对萝卜、绿豆苗/根鲜重比随浓度增加呈现不显著或促进作用,对莴苣苗/根鲜重比作用不显著;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绿豆的苗/根鲜重比呈现低浓度无显著变化高浓度促进作用,而对莴苣苗/根鲜重比影响不显著。2)正癸烷和2,2,4,6,6-五甲基庚烷对莴苣、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的SOD活性含量无显著影响,这两种物质对其它受体植物的SOD、CAT活性均具有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时显著抑制作用。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MDA含量具有低浓度抑制或无显著变化,高浓度促进作用。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幼苗根系活力(TTC)均呈现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抑制作用。
李金金张健余俊里汤智群王春子张丹桔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幼苗生长生理指标
轮伐期前后不同密度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在前期巨桉(E.grandis)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在轮伐期前(4年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升高的研究基础上,在四川省丹棱县选择轮伐期前即4年和轮伐期后即8年的不同密度(D1:2000, D2:1600, D3:1200株/hm^2)巨桉人工林,研究了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2904只,隶属于4门8纲22目70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41只,以蚁科和康叭科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2363只,以大翼甲螨科、等节虫兆科和线虫为优势类群。2)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密度随林分密度和林龄具有显著差异,4年生林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增加,8年生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随密度降低均显著增加;土壤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除D1密度时4年高于8年,其余密度均表现为8年高于4年。3)林分密度对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4年生林地大型土壤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增加,8年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密度降低显著升高。4)巨桉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枯食性次之,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腐食性为主,杂食性次之。5)RDA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为对土壤动物的主要作用环境因子,4年时对奥甲螨科、长角长虫兆科、寄螨科、隐翅甲科、丽甲螨科等类群影响较大;8年时对线虫、蜚蠊科、康叭科、厉螨科、棘虫兆科等类群影响较大。为此,延长轮伐期、降低林分密度可改善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生境、增加土壤动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
张阿娟张健李金金刘志刚张丹桔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轮伐期林分密度
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随林冠郁闭度减小,叶片N含量、C:N、N:P皆存在显著差异,叶片C含量、P含量、C:P都没有显著差异;C含量、N含量、C:N、N:P皆呈抛物线趋势;C含量在0.6郁闭度时最大,N含量、N:P在0.7郁闭度时最大,C:N在0.7郁闭度时最小.N:P在11.15-16.38之间,说明该研究区的马尾松生长同时受N、P限制.2)随林冠郁闭度减小,N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养分再吸收率没有显著差异;N、P养分再吸收率皆呈抛物线趋势,且都在0.7郁闭度时最大.3)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比与N养分再吸收率、P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关系.4)随林冠郁闭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都有所升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N累积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在3个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土壤全P累积量在低林冠郁闭度时有所升高,而在0.7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5)不同年份间马尾松叶片C:N:P及其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皆在林冠郁闭度0.7时较为稳定.本研究表明林冠郁闭度为0.7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内微环境为马尾松的快速生长、良好发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化学计量比内稳性.
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张捷周泓杨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化学计量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