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勤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热带
  • 3篇振荡
  • 3篇气候
  • 3篇季节内振荡
  • 2篇低频振荡
  • 2篇地形
  • 2篇谱模式
  • 2篇全球大气
  • 2篇热带对流
  • 2篇环流
  • 2篇大气环流
  • 1篇低阶
  • 1篇地形影响
  • 1篇动力学诊断
  • 1篇短期气候
  • 1篇应力场
  • 1篇中高纬
  • 1篇中高纬地区
  • 1篇气中
  • 1篇全球谱模式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作者

  • 9篇张勤
  • 6篇倪允琪
  • 2篇王召民
  • 2篇李崇银
  • 1篇何金海
  • 1篇武培立
  • 1篇李耀东
  • 1篇袁重光
  • 1篇王万秋
  • 1篇蒋贤安
  • 1篇朱育峰

传媒

  • 2篇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热带气象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气中CO_2浓度增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利用一个全球九层大气环流模式,对大气CO2浓度倍增以及CO2浓度倍增同时海温升高进行了两个数值试验。主要分析了CO2浓度增加对我国夏季气候的影响。在仅仅考虑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尤其在西北地区升温最多,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降温。考虑CO2浓度倍增后大气对海洋的感热作用使海表温度上升,所得结果基本相同,但升温幅度增大。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我国降水分布有所改变,西北地区更加干燥,沿海地区更加湿润。
张勤朱育峰李耀东倪允琪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气候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被引量:3
1995年
使用EOF分析方法对20年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场资料和SST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态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风应力场的第一特征向量与海温距平场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它们反映了海洋和大气在这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并与ElNino循环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张勤蒋贤安何金海
关键词:海温海气耦合相互作用应力场
季节性和非季节性外强迫引起的大气动力过程对短期气候异常变化形成作用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1992年
本文指出在没有非季节性外强迫的25年模拟结果中,同样可以找到和外强迫异常引起的类似型类的气候异常变化,这表明季节性外强迫和非季节性外强迫引起的大气动力过程,都可以形成短期气候的异常变化,并使用两层IAP大气环流模式,对两组不同初态和不同自然气候变化子序列在同样热带海温异常条件下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模式大气中的气候异常现象是大气长期气候自然变化过程中固有的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和外强迫异常所引起的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北半球冬季,500hPa距平型的分布特征和非季节外强迫引起的动力过程所产生的异常特征比较一致,而南半球夏季,500hPa距平特征和季节性外强迫引起的动力过程所产生的距平特征比较一致。
倪允琪王万秋袁重光张勤
关键词:季节性
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1993年
使用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的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分析了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模拟的一年带通滤波资料。结果表明,地形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对流活动,从而加强了热带对流热源、汇的振荡强度;也加强了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还讨论了地形影响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
关键词:地形季节内振荡热带对流气候
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被引量:9
1992年
使用5年低阶全球谱模式资料,对中高纬大气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性质和传播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分析发现模式再现了大气中季节内振荡在热带和中高纬地区的传播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在速度势场上表现为纬向—波结构和行波特性,而在散度风场上反映了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东西向偶极子型的振荡。中高纬大气30—60天振荡表现为定常波位相和振幅的变化,即波包络的传播特征。它与中高纬地区遥相关型的转换有关,通过遥相关位相和振幅的变化,不仅完成了热带和中高纬地区之间以及热带不同区域之间的能量输送,而且通过这种能量输送过程把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联系起来。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王召民D.D.Houghton
关键词:热带振荡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大气环流30—60天振荡的一些特征被引量:25
1990年
本文系统讨论了大气环流30—60天振荡的一些特征。在热带地区除得到了与其它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外,还发现赤道东太平洋30—60天大气振荡也极显著,热带30—60天振荡的涡度和散度的纬向尺度都比纬向1波小得多。30—60天振荡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强,在20°—40°N纬带最弱;中高纬度30—60天振荡有清楚的正压模结构,其纬向尺度比赤道附近为小;30—60天振荡在中纬度基本上向西传播,且冬半年较快;在高纬度冬半年为西传,夏半年为东传;在北半球不同地区,30—60天振荡有其不同的经向传播特征。
李崇银武培立张勤
关键词:大气环流低频振荡
地形对大气低频振荡影响的数值研究
1994年
使用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月、季尺度低频振荡的影响。该模式为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并含有较为完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对分别用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来模拟的低通滤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形强迫产生的月、季尺度低频波列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北半球夏季由地形影响产生的热带热源是南北半球低频波列的源。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出北半球地形强迫产生的波列扰动可以引起赤道纬向流的异常,这种纬向流的瞬变强迫可以在南半球产生新的波列,从而完成北半球波列的越赤道传播,引起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
张勤朱育峰倪允琪林武银
关键词:谱模式地形影响低频振荡热带对流
全球大气低频遥相关被引量:10
1991年
本文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格点资料(1980—1988年)对全球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的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全球大气30—60天振荡存在着极明显的低频遥相关型.北半球有欧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和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南半球有澳大利亚-南非(ASA)和环南美(RSA)两个主要低频遥相关型.同时,北半球的EAP和PNA低频波列同南半球的ASA和RSA低频波列是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的.
李崇银张勤
关键词:大气环流
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利用经过滤波的1980—1988年欧洲中心资料及1980—1983年OLR滤波资料,初步分析了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机制,得到如下结果:全球大气的季节内振荡有内在联系。赤道区域势函数场的季节内振荡表现为行星波的东传。OLR场在60E—150W范围有东传,60W—0有明显的40—50天振荡。散度场则表现为散度中心的孤立局地振荡。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暖水域上OLR振荡中心与散度振荡中心相对应;冷水域上散度振荡中心则没有OLR振荡中心对应。低纬散度场的40—50天振荡与中高纬季节内振荡有很好的相关。低纬区域60E—150W与60W—0范围的OLR季节内振荡可能是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源。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
关键词: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