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
- 作品数:28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用于缝状伤口的刮板
- 一种用于缝状伤口的刮板,其包括:手柄和刮板本体;刮板本体形成为薄片状,结合于手柄的前端;刮板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沿刮板本体的横向延伸的刮齿。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缝状伤口的刮板形成为薄片型,很容易就能伸入缝状伤口,由于其...
- 代永静张卓李红菊柴军萍李苗苗黄银银刘霜李梦梦韩晓敏高芮王洪霞马宁万一群
- 文献传递
- 窦道促愈合用装置
- 一种窦道促愈合用装置,其包括:敷料套管、支撑管、支撑架、底座;敷料套管具有一定弹性,其上附着有生长因子;敷料套管套在支撑架上;沿管本体的纵向形成有多个长孔;盖板上形成有开口,圆形的头上形成有通孔;支撑架包括推杆、撑骨、支...
- 代永静李红菊冯崴李梦梦刘霜柴军萍黄银银李苗苗韩晓敏高芮张卓
- 文献传递
- 血小板胶原受体GPIa/IIa和GPIV功能的实验研究
- 血栓形成不仅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血栓病等)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环节,而且也是多种其它类型疾病及常见诊治过程中(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外科手术等)必须面对的问题。血小板是生理性、病理性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因...
- 张卓
-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
- 文献传递
- GPⅠa/Ⅱa和GPⅣ在血小板-胶原黏附中的功能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GPⅠa/Ⅱa和GPⅣ在血小板-胶原黏附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在有或无抗GPⅠa/Ⅱa抗体、GPⅣ抗体阻断条件下,用抗CD42b-PE标识血小板并检测血小板与FTTC标记胶原黏附过程中FITc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抗GPⅠa/Ⅱa抗体能抑制血小板与胶原的黏附,对活化态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1);抗GPⅣ抗体在黏附早期能延迟黏附进程(P<0.05),但最终不能抑制血小板与胶原的黏附过程(P>0.05)。结论GPⅠa/Ⅱa在血小板与胶原黏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阻断GPⅠa/Ⅱa能降低血小板对胶原的结合;GPⅣ在血小板与胶原黏附过程的早期有辅助加速作用。
- 张卓丛玉隆(?)植光
- 关键词:血小板GP胶原流式细胞术
- 窦道促愈合用装置
- 一种窦道促愈合用装置,其包括:敷料套管、支撑管、支撑架、底座;敷料套管具有一定弹性,其上附着有生长因子;敷料套管套在支撑架上;沿管本体的纵向形成有多个长孔;盖板上形成有开口,圆形的头上形成有通孔;支撑架包括推杆、撑骨、支...
- 代永静李红菊冯崴李梦梦刘霜柴军萍黄银银李苗苗韩晓敏高芮张卓
- 经骨折线的改良微创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 目的 对比经骨折线微创入路和传统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三月至2016年九月,共13名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微创入路(MIPO)进行了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接骨板内...
- 张卓张恭孜彭烨郭徽张巍唐佩福张立海
- 关键词: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微创锁定接骨板
- 简易持续负压吸引辅助切口闭合系统(VAC)的有效性
- 张卓
- 复杂Schatzker 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改良术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外侧髌旁联合后内侧入路的改良术式对有外侧半月板嵌顿的Schatzker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5例伴有外侧半月板嵌顿的Schatzker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其中采用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10例(改良组),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HSS功能评分。结果改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26±0.32)h,长于对照组的(2.68±0.5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4~18个月的随访,两组的骨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膝关节运动范围为122.50°±7.17°大于对照组的113.00°±5.70°(P=0.023);膝关节HSS评分:改良组优占40%,良好占60%;对照组,良好占80%,中占20%。改良组平均分为83.00±3.8,优于对照组的74.40±4.62(P=0.002)。结论外侧髌旁联合后内侧入路的改良术式,对有外侧半月板嵌顿的Schatzker 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较为满意,可以作为这种特殊类型骨折的一种手术选择。
- 王锟张卓郝明赵燕鹏李建涛张浩唐佩福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 微小RNA-125a-3p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过程的影响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125a-3p靶向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Wistar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6月龄Wistar大鼠58只,假手术组8只(假手术组),其余50只鼠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测骨密度验证模型成立,再手术建立一侧股骨中点骨折模型,克氏针固定。去除模型不成功大鼠后分组转染,每组8只,包括:模型组、inhibitor NC组(转染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125a-3p inhibitor组(转染miR-125a-3p抑制剂)、si-Notch1组(转染Notch si-RNA干扰)、miR-125a-3p inhibitor+si-Notch1组(miR-125a-3p抑制剂及Notch1 si-RNA联用组)。大鼠饲养8周后取断端组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25a-3p及Notch1的表达,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25a-3p与Notch1的靶向作用,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测量共同分析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骨密度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miR-125a-3p表达量(1.48±0.11)均上调,Notch1表达(0.75±0.02)下调(P<0.05)。miR-125a-3p mimic与野生型Notch1-WT共转染组中荧光素酶活性强度[萤火虫荧光素酶(0.58±0.02)]下降(P<0.05)。与inhibitor NC组相比,miR-125a-3p inhibitor组(0.62±0.29)及miR-125a-3p inhibitor+si-Notc1组(0.73±0.21)表达下调(P<0.05)。与inhibitor NC组相比,miR-125a-3p inhibitor组Notch1表达(0.93±0.35)提高,si-Notch1组(0.40±0.15)表达降低(P<0.05)。与si-Notch1组相比,miR-125a-3p inhibitor+si-Notc1组(0.79±0.33)Notch1表达提高(P<0.05)。转染8周后,假手术组骨小梁开始大量形成,厚度均匀,排列紧密、方向一致。模型组、inhibitor NC组骨细胞数大量减少,骨小梁较细,间隙较大且排列紊乱。miR-125a-3p inhibitor组骨小梁厚度增加,骨细胞数增多,骨质改善,与假手术组显微形态较为相似。si-Notch组骨细胞数大量缺失,骨小梁间隙极大,显微结构较模型组病理形态更明显
- 张帅张卓张韩瑜嘉朱瑜琪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愈合核糖核酸酶类
- 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9~58岁,平均34.6岁。初始受伤为开放性骨折23例,闭合性骨折10例。既往接受1~9次手术,平均2.3次。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为7~60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均行骨搬移技术治疗,彻底清创后股骨缺损长度6~18cm,平均10.5cm,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将单臂肢体重建外固定架固定于股骨外侧。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1~53个月,平均38.5个月。股骨缺损全部修复,创面愈合,未见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8—25个月,平均13个月。EFI为1.13~1.83个月/cm,平均1.26个月/cm。钉道感染率为55%(18/33)。其中A型12例,B型5例,C型1例。患肢功能优18例,良6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73%(24/33)。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能够彻底控制感染,促进缺损修复,恢复患肢功能。
- 朱艳风于健张伟崔翔张卓张立海唐佩福张群
- 关键词:股骨骨折伊利扎罗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