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 作品数:17 被引量:12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林业厅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木荷种源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差异被引量:11
- 2005年
- 利用28个木荷种源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源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显示:木荷苗期单株及其根、茎、叶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种源区间和种源区内不同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区内种源间,其次是来源于不同种源区间。木荷苗期单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典型的纬向渐变模式,即南部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北缘种源区,而与经度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发现,不同种源区间木荷干物质积累量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即根冠比)遗传分化较小,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区内种源间,木荷种源根冠比表现为随机变异的地理模式,自然分布区内降雨量丰富,较少干旱胁迫可能是其主要的原因之一。
- 余琳张萍周志春金国庆
- 关键词:木荷种源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地理变异
- 木荷优良种源选择与应用技术研究
- 范辉华周志春马丽珍李建光叶穗文张萍陈柳英叶海鹰耿玉敏雷凌菁
- 利用来自7省区37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苗期和幼林区域测定材料,系统阐明了木荷苗期和幼林生长、生长参数、叶片形态、根系形态、干物质积累、分枝等主要经济性状的种源遗传差异及地理模式,并率先研究、揭示了在火险期木荷鲜叶抑燃性和助燃...
- 关键词:
- 关键词:木荷种源选择
- 大兴安岭北部西坡寒棕壤标准剖面的研究
- 1996年
- 在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寒棕壤进行多次面上调查及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初步拟定的“寒棕壤系统分类”,选择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潮查自然保护区作为寒棕壤标准剖面采集地点,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拟定的土壤剖面描述标准和土壤实验室分析项目及方法规范进行外业采集土壤标本和内业土壤分析。研究结果讨论了寒棕壤标准剖面的成土条件和基本性质;并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研究检查了寒棕壤系统分类中的问题,对诊断层中的诊断表层(腐殖质表层、潜育特征),诊断表下层(风化B层、粘化层、灰化淀积层、灰化淀积特征)和诊断特性中的冻融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地表至50cm土层的石砾含量等进行了检查讨论。
- 张萍屠星南张万儒
- 关键词:诊断层
- 木荷苗木性状的种源变异和地理模式被引量:54
- 2004年
- 利用来自7省区36个木荷种源在浙江淳安和福建建瓯两试验点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其苗木生长、根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等12个性状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主根长、侧根长和叶片颜色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的种源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种源苗木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叶片特征(叶片数、叶片宽、叶片厚)及秋末嫩叶颜色等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叶片数量多,但叶片较薄较窄,其秋末嫩叶颜色变化对寒冷信号反应敏感。影响木荷种子性状表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产地的年降水量。以苗高为标准,分别在两地点初选出优良种源10个,它们多来自25°N左右的木荷自然分布区。
- 张萍金国庆周志春余琳范辉华
- 关键词:木荷苗木性状种源变异地理变异种源选择
- 木荷种源遗传多样性和种源区初步划分被引量:38
- 2006年
-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我国高效生物防火和优良用材树种木荷主要分布区15个地理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木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木荷种内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3636。研究发现木荷种源Shannon表型多样性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南部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北部种源,从而推测25°N左右的自然分布区可能是木荷的分布中心。木荷有27.1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72.86%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地理种源内。基于分子水平上的种源聚类,可将木荷分布区划分为3个种源区:北缘种源区(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中部种源区(南岭以北、浙江南部以南)和南部种源区(南岭以南),而南部种源区和中部种源区又都可再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种源亚区。
- 张萍周志春金国庆范辉华胡红宝
- 关键词:木荷RAPD遗传分化种源区划
- 主要造林树种对土壤营养异质性的适应性反应和觅养机制
- 周志春金国庆马雪红张一王剑张萍
- 本项目深入研究了南方4个重要造林树种和不同基因型觅取斑块养分的机制和行为差异及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木荷在异质养分中生长表现远优于同质养分,两者觅取斑块养分能力显著高于杉木和马褂木,根系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可塑性发挥了...
- 木荷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种源变异被引量:12
- 2003年
- 利用来自安徽、浙江等6个省34个木荷种源种子在福建建瓯开展苗期测定试验,研究其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效应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种源苗木生长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以苗高为标准,初选出苗期表现好的优良种源10个,这些初选种源多来自木荷自然分布的中心产区。
- 范辉华陈柳英吴兴德周志春张萍
- 关键词:木荷种子性状生长性状地理模式种源试验
- 七叶树属种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利用RAPD标记对七叶树属7个种1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七叶树DNA提取以刚萌发的幼叶为佳,随着叶的生长,多糖干扰增加,成熟叶不适合基因组DNA提取。七叶树属种和种群之间基因多样性差异很大。在国产七叶树中,以陕西勉县中华七叶树种群和湖南新宁天师栗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最高,达0. 261 3;甘肃康县中华七叶树种群和四川苍旺天师栗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最低,分别为0. 189 2和0. 196 0。研究发现,除红花七叶树外,北美产的其它七叶树的基因多样性远低于国产七叶树,其中以欧洲七叶树的基因多样性最小,仅为0. 124 1。由于种群偏小,加之长期地理隔离,七叶树属种和种群间遗传分化巨大,种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高达42. 21%。聚类结果可将天师栗分为中南部种群和北部种群两组,其北部种群与中华七叶树和浙江七叶树遗传距离较近。北美七叶树中红花七叶树与天师栗的中南部种群亲缘关系较近,而欧洲七叶树、黄花七叶树和光叶七叶树相互之间以及与3种国产七叶树间的亲缘地理较远。
- 费学谦丁明周志春张萍江志标
- 关键词:七叶树属RAPD遗传分化
- 森林土壤标准物质的研究——标准值的确定被引量:2
- 1993年
- 在森林土壤标准物质标准值的确定中,每一项目均采用两种以上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其中多数是采用国家标准森林土壤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定值。共完成定值项目:石灰性褐土16个,黄红壤15个,杉木叶16个。定值数据的统计处理步骤为:可疑值剔除、正态分布检验、计算标准值及不确定度。
- 张萍杨光滢祁月清
- 关键词:土壤
- 绿色环境对人体体能影响初探被引量:2
- 1999年
- 绿与人体身心健康的研究,国际上始于70年代(Witeretal.,1978;日本宫崎县,1978),我国始于1980年(花晓梅,1980)1)。本文是1980年绿与消除人体疲劳研究的续篇。绿与人体身心健康的研究,其目的是探讨人与绿相互关系。众所周知,...
- 马杏绵梁景森李柏忠张萍栾岗
- 关键词:绿色环境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