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益民

作品数:45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颅脑
  • 11篇手术
  • 11篇颅脑损伤
  • 11篇脑损伤
  • 8篇颅内
  • 6篇动脉瘤
  • 6篇血肿
  • 6篇手术治疗
  • 6篇重型
  • 5篇膜下
  • 5篇减压术
  • 5篇骨瓣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预后
  • 4篇重型颅脑
  • 4篇重型颅脑损伤
  • 4篇外科
  • 4篇细胞
  • 4篇瘤破裂

机构

  • 2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7篇苏州大学附属...
  • 3篇苏州大学
  • 3篇苏州医学院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医学院

作者

  • 45篇施益民
  • 31篇杨伊林
  • 19篇杨常春
  • 18篇夏锡伟
  • 18篇官卫
  • 15篇王穗暖
  • 12篇周建军
  • 10篇邵耐远
  • 9篇周建军
  • 8篇张一
  • 8篇秦华平
  • 7篇马涛
  • 7篇宣井岗
  • 6篇彭亚
  • 6篇王强
  • 5篇鲁常青
  • 4篇朱荣兴
  • 4篇龚德生
  • 4篇张一
  • 3篇周岱

传媒

  • 9篇江苏医药
  • 6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苏州医学院学...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脱性球囊闭塞瘘口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失败3例原因分析
2005年
彭亚宣井岗杨依林王穗暖施益民邵耐远
关键词:外伤性可脱性球囊
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并天幕裂孔疝的治疗及预后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总结创伤性颅内血肿并天幕裂孔迹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90例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并天幕裂孔疝的临床特点、CT表现、手术、监护及治疗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8例,中残79例,重残63例,植物生存71例,死亡159例。结论: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并天幕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及早手术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加强临床和CT动态观察,力求在天幕裂孔疝前进行手术。临床特点结合CT扫描颅内血肿的类型及基底池的状态为非常有价值的预后预测因素。
施益民茅振华刘信基杨依林龚德生
关键词:颅内血肿颅脑损伤脑疝预后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在4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或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和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彭亚宣井岗杨伊林王穗暖施益民夏锡伟周建军朱荣兴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电解可脱弹簧圈颅内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的临床诊断方法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均于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合并心脏畸形者同时矫治,包括主动脉瓣成形1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月至5年,无复发残余分流,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需尽早手术,预后良好。对于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施益民严中亚卢中雷虹吴一军孙云朱正艳郑理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破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动态CT观察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结果硬脑膜下积液通常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周内出现,硬脑膜下积液的部位多变,额颞顶部多见。积液不导致患者原有意识恶化或出现新增神经病学症状,且最终均能消退;有明显占位效应的积液在消退时患者常发展为严重脑积水。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形成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代偿机制,针对积液本身不需要特殊治疗;有占位效应的硬脑膜下积液常预示严重脑积水的形成。
官卫施益民周建军杨常春董博毛宇敏秦华平马涛王穗暖杨伊林
关键词:硬脑膜下积液去骨瓣减压术脑积水
利用Affymetrix芯片筛选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筛选出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并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3),建立体外循环5min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实验组(n=3),停循环全脑缺血5 min后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Affymetrix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两组大鼠海马基因表达的变化,获取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55个(上调30个,下调25个),其中28个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筛选出的全脑缺血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基因对阐明全脑缺血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重要意义.
秦华平张菊华杨伊林施益民周建军官卫江基尧
关键词:脑缺血基因芯片差异表达基因
泮托拉唑预防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西咪替丁组和泮托拉唑组,各8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需要留置胃管患者,予持续胃肠减压。西咪替丁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西咪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泮托拉唑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比较两组治疗后胃酸p H值的变化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西咪替丁组和泮托拉唑组胃液p H值均较入院时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泮托拉唑组胃液p H值在进食前后较西咪替丁组更为稳定,泮托拉唑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较西咪替丁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泮托拉唑能够持久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胃酸PH值,保护胃黏膜,可以预防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秦华平马涛杨常春周建军施益民
关键词:泮托拉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
头孢哌酮治疗6例颅内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1996年
龚德生施益民夏锡伟朱荣兴王穗暖陈连元
关键词:头孢哌酮颅内感染化脓性颅脑手术
前颅窝骨折2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讨论前颅窝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经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 2 6例患者 ,根据CT分为 3种类型。手术采用急诊减压、颅底重建、硬脑膜修补、视神经管减压等方式。结果 仅 1例术后慢性期出现脑脊液鼻漏 ,手术再次修补痊愈 ,3例术后视觉恢复不理想 ,2例死亡。结论 术前CT对判定前颅窝骨折类型及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十分重要。
周建军夏锡伟施益民杨伊林
关键词:CT外科手术
深低温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深低温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深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8只)、常温缺血组(8只)和低温缺血组(8只)。提取海马组织线粒体,观察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ese,CCO)活性、线粒体膜流动性、线粒体内游离Ca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常温缺血组线粒体Ca2+与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低温缺血组Ca2+与MDA含量较常温缺血组显著降低(P〈0.05)。常温缺血组呼吸Ⅲ态(R3)、呼吸Ⅳ态(R4)、磷氧比(P/O)及氧化磷酸化效率(OP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低温缺血组R3、R4、P/O、OPR均较常温缺血组显著回升(P〈0.05)。常温缺血组线粒体膜流动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低温缺血组膜流动性较常温缺血组显著升高(P〈0.05)。常温缺血组线粒体SDH与CCO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低温缺血组SDH与CCO活性均较常温缺血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深低温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线粒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秦华平杨伊林施益民周建军官卫
关键词:线粒体脑缺血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