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弹性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血管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休克
  • 1篇心脏
  • 1篇心脏骤
  • 1篇心脏骤停
  • 1篇心脏骤停后综...
  • 1篇休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舒张
  • 1篇血管舒张功能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抑...

机构

  • 7篇中国葛洲坝集...
  • 2篇葛洲坝中心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易欣
  • 7篇刘长
  • 4篇吴柳春
  • 2篇侯新垓
  • 2篇郑肖
  • 2篇陈志刚
  • 1篇聂绍平
  • 1篇董磊

传媒

  • 2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救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治疗,以供治疗此疾病给予参考。方法:选择122例急性心肌梗患者,其中心源性休克患者有82例,非休克患者有4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休克组,一组是非休克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休克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而且休克组血压比非休克组更低,心率更快。另外,休克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另外,休克组发生其他并发症(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的几率也远远高于非休克组。结论:高龄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的原因,心源性休克所导致的并发症、死亡率也远远高于非休克。
易欣刘长吴柳春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休克
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究分析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1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复苏稳定率和呼吸稳定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呼吸稳定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能够有效提高呼吸复苏稳定率以及呼吸稳定时间。
刘长侯新垓吴柳春易欣
关键词:急危重症
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其余40例患者则单独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并分析统计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60岁)、服用时间超过3个月、有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是抗血小板治疗中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同时对高龄、服药时间较久及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易欣刘长聂绍平
关键词:胃肠出血
不同年龄组心血管高危人群颈总动脉弹性与EID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血管舒张功能(EID)与颈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将113例多重高风险心血管患者分为中青年组51例和老年组62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两组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弹性系数(Ep)、血管硬化参数(β)、血管顺应性(AC)、脉搏波传播速度(PWVB)以及压力波增大指数(AIP),分析两组EID受损发生率及EID与颈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两侧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Ep、β、AC、PWVB、AI水平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EID与Ep、β、PWVB呈负相关,而与AC呈正相关。IMT与Ep、β、PWVB、AIP呈正相关,年龄与Ep、β、PWVB、AI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EID受损率高于中青年,颈总动脉弹性低于中青年,从而提示年龄是引起颈总动脉弹性下降的重要因素。通过测定不同年龄心血管高危人群EID功能可有效预测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对预防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易欣刘长吴柳春
关键词:高危人群血管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弹性
长春西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予曲克芦丁注射液,观察组加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14d一疗程,观察2组血黏度、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6%、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血黏度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运用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血黏度,安全可靠,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陈志刚刘长易欣郑肖董磊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高压氧治疗CO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5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29例患者为治愈,20例患者为有效,1例患者为无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0%。结论:给予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刘长侯新垓吴柳春易欣
关键词:高压氧CO中毒临床疗效
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例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行常规治疗以及亚低温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病例CPR后2 h内瞳孔、眼球和肌张力变化、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心肺复苏ROSC后第3、7、14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脑功能分级(CPC)、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以及28 d后的存活率。结果 CPR后观察组的心率(77.71±3.68次/分钟)、呼吸(21.29±1.70次/分钟)、平均动脉压(74.62±5.62 mm Hg)、血氧饱和度(89.23%±6.7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每分钟67.85±2.25次、19.24±1.07次、64.48±4.25 mm Hg、79.41%±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变小(55.88%)、眼球活动(58.82%)、肌张力增加(55.88%)的比例均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9.41%、32.35%、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和14 d观察组的GCS(分别为9.71±3.83、12.78±3.78、14.71±0.21)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6±3.25、9.58±3.24、13.02±1.08),而NFI(分别为32.37±5.32、26.48±5.25、22.65±2.87)和CPC(分别为2.82±1.21、1.94±0.78、1.08±0.36)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NFI(分别为39.93±6.28、36.56±5.28、32.61±6.89)和CPC(分别为3.46±0.81、2.73±0.82、1.9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 d观察组的SOFA(分别为2.58±0.83、2.06±0.6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7±1.24、3.9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的存活率(38.24%)高于对照组(14.71%)(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PCAS患者,能恢复神经功能,保护脑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志刚刘长易欣郑肖
关键词:亚低温参附注射液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