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荣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2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Fas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7.5%)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5.0%)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5.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Survivin和Fas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表达强度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Survivin可能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与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 金玲许向前杨清秀张宏曹端荣李柏军
- 关键词:FAS蛋白SURVIVIN蛋白翼状胬肉免疫组织化学
- 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10年致病菌变迁被引量:8
- 2011年
- 对1998~2007年临床确诊的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致病菌10年的变迁,为临床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325例(466只眼)经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对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细菌平均检出率为80%。不同年分的细菌检出率变化无明显差异(x2=0.83,P〉0.05)。10年来,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细菌有逐渐减少、革兰阴性细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革兰阳性细菌中,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所占的百分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占的百分比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在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为主要致病菌。10年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淋球菌在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对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既助于提高临床治疗,又可防止临床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于严重的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早期可慎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 黎明姚晓明周青聂丹瑶于莉林宝涛诸凤娇曹端荣
-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培养
- Menin和CyclinD1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7年
-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Menin蛋白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而探讨Menin蛋白和CyclinD1在乳腺癌的发生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1例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Menin蛋白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然后研究其相关性。结果:Menin蛋白和CyclinD1在本研究乳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72%(14/71)和77.46%(55/71),两者表达存在负相关(r=-0.411,P<0.05)。Menin蛋白和CyclinD1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有关(P<0.05),但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和肿块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Menin蛋白和CyclinD1在存在淋巴结转移组的乳腺癌癌组织中,前者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后者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Menin蛋白和CyclinD1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Menin蛋白的失活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CyclinD1基因的过度表达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及转移有关。
- 龚静青曹端荣邹桂华李晓鸣柳玉红邱立
- 关键词:MENIN细胞周期素D1淋巴结转移
- EMA和CD10及E-Cadherin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 2019年
- 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10、E-钙黏蛋白(E-Caderin)在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130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分为未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对照组85例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的观察组45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A、CD10、E-Cadherin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EMA阴性8.89%、阳性为0、"内向外"阳性模式91.11%;CD10阴性55.56%、阳性33.33%、"内向外"阳性模式11.11%;E-Cadherin阳性68.89%、细胞与细胞接触面弱阳性及间质侧膜阴性31.11%、阴性为0;血管浸润95.56%;淋巴结转移93.33%。对照组EMA阴性为0、阳性100.00%、"内向外"阳性模式为0;CD10阴性94.12%、阳性5.88%、"内向外"阳性模式为0;E-Cad-herin阳性100.00%、细胞与细胞接触面弱阳性及间质侧膜阴性为0、阴性为0;血管浸润6.25%;淋巴结转移8.24%。两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结直肠腺癌患者EMA、CD10、E-Caderin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浸润性微乳头状分化及评估患者预后。
- 龚静青曹端荣李晓鸣邹桂华柳玉红
- 关键词:结直肠腺癌E-钙黏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研究
- 2015年
-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浅层斑翳形成过程中的眼表郎罕细胞(1ang—erhans’cells,LC),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病例实验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42例(342只眼)浅层角膜溃疡和角膜炎、轻度的角膜外伤和化学伤患者,进行连续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对恢复期的LC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分析LC在角膜浅层斑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342例(342只眼)中,有317例(317只眼)患者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郎罕细胞从角膜缘的毛细血管和(或)新生血管中游离移行出来,占92.69%(317/342)。(2)有287例(287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细胞层及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占83.92%(287/342)。(3)有231例(231只眼)发现郎罕细胞在角膜上皮修复后继续移行至病灶周边部,同时郎罕细胞变形、伸出更多突触,开始参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67.54%(231/342)。(4)有322例(322只眼)发现郎罕细胞移行聚集至病灶处,参与与角膜浅层斑翳的修复过程,占94.15%(322/342)。结论郎罕细胞在角膜浅层斑翳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渗漏移行期:毛细血管或者新生血管扩展,郎罕细胞从血管中移行出来。第2阶段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修复移行期:郎罕细胞向病灶聚集移行,参与角膜上皮的修复过程和前弹力层的修复过程。第3阶段角膜浅层斑翳形成期:郎罕细胞在溃疡灶处聚集,参与浅层斑翳的形成。
- 黎明姚晓明曹端荣郭萍田汝银彭云潘裕锦
- 关键词:郎罕细胞共聚焦显微镜
- 真菌性角膜溃疡刮片前后的共焦显微镜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对活体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刮片前后的病灶,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进行观察、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取45例(45只眼)角膜溃疡刮片、培养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角膜刮片取材培养前后,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进行检查,研究其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真菌l生角膜溃疡刮片取材前,溃疡灶中的真菌菌丝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中结构完整、成像清晰。刮片取材后,溃疡灶中的真菌菌丝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中结构不完整、成像较模糊,菌丝有断裂。结论角膜刮片取材会造成真菌性角膜溃疡灶中的真菌菌丝断裂,对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的最佳检查时间应在角膜刮片取材前进行,以提高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检出水平。
- 姚晓明曹端荣黎明聂丹瑶于莉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
- 共聚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鉴别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采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观察,对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真菌菌丝与其他组织结构进行鉴别。方法对122例(122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其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研究总结,对类似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及鉴别。结果共聚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需与角膜内的六类结构(神经纤维、角膜前弹力层崩解后形成的网状结构、新生血管、角膜缝线、树突状细胞、药物结晶结构)进行鉴别,角膜类的六类结构各有其特征。结论在熟悉角膜各层正常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真菌菌丝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真菌菌丝与周围组织细胞的关系,将真菌茵丝与角膜内的六种结构进行鉴别,并不困难。
- 黎明姚晓明曹端荣聂丹瑶林宝涛
- 关键词:共聚焦显微镜真菌性角膜溃疡
-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诊断中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对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进行观察研究,并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11只眼)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其无明显角膜溃疡,角膜结构基本完整,早期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研究其图象特点。结果文中真菌性眼内炎合并前房积脓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能早期在角膜内皮面发现不同程度的真菌菌丝浸润。结论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无创的检查角膜各层,特别是角膜内皮面的细胞级结构,对于真菌性眼内炎伴前房积脓的患者,能够早期无创的检查角膜内皮面,比传统的侵入性检查能更早发现角膜内皮面的真菌菌丝,有利早期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 黎明姚晓明聂丹瑶林宝涛侯飞曹端荣
- 关键词:真菌性眼内炎前房积脓
- 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12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07/2016-07;根据患者术后2mo复查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进行比较分为严重丢失组52例67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一般丢失组46例53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严重丢失组和一般丢失组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浅前房、角膜直径增大、注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的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法,结果显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是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主要因素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
- 曹端荣龚静青金玲牛静宜牛玉玲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
- 共焦显微镜联合暗视野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 1、对比活体真菌性角膜炎和真菌培养菌落中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在共焦显微镜下是否一致,探讨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诊断效果; 2、通过对比真菌性角膜炎角膜刮片前后的共焦显微镜图像变化,确定共聚焦显微镜最佳检查时...
- 曹端荣
-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共聚焦显微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