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法学
  • 3篇中国法
  • 3篇国法
  • 3篇法律
  • 2篇知识考古
  • 2篇中国法学
  • 2篇社会主义
  • 2篇配套性
  • 2篇主义
  • 2篇现代范式
  • 2篇马克思主义法...
  • 2篇就业
  • 2篇就业能力
  • 2篇就业权
  • 2篇公民
  • 2篇方法论
  • 2篇《中国法学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风范
  • 1篇研究进路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中国文化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法学会

作者

  • 10篇李佳明
  • 2篇孙国华

传媒

  • 3篇朝阳法律评论
  • 2篇中州学刊
  • 2篇理论界
  • 1篇法学杂志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东方法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立法评估之法学方法论基础
2016年
综观法学之发展历史,法学之方法论纷繁复杂、各抒己见。本文试图从法学方法论的历史脉络之中,运用历史之维,发掘和证成立法评估的法学方法论基础;立法评估之方法基础,既不是早期宗教性信仰与自然法的形而上学式思辨迷信,也不是法条主义的逻辑体系迷恋,而是对法律问题进行整体综合把握,从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发掘法律本源之方法基础。笔者认为,立法评估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于运用了"社科法学"之方法基础,即运用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诠释法律之问题,即运用"成本-收益"等分析框架来评估法律规范效果的一套新型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和研究思维。
李佳明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法律效果
再访法的概念 一场知识考古学的思辨之旅
2013年
从历史的视角,厘清法律概念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学家对法律概念所作出的诠释,以获得法律概念的科学认识与方法;同时,也试图结合中国法治事业的实践智慧,提出法律概念的科学内涵,即法律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法是"文武之道";法律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其定义试图跨越西方法学世界自然法学与实证法的鸿沟,以此彰显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李佳明
关键词:方法论知识考古学马克思主义法学
认真对待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2014年
对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缺失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邓先生所提出的我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因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之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形成与演进的历史作了梳理,并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的原则与前景,重申了中国自己一以贯之的法律理想图景。
李佳明
美国就业权立法保护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增加公民就业能力为视角的立法透视
2011年
就业权保障已然成为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结构性失业、就业能力弱化性失业等问题,单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应对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穿越历史,追溯19世纪美国在面临同样就业困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立法性制度的(JOBS、JTPA)。以此,来分析我国《就业促进法》等保障性立法的进步与不足,希望能够对我国今后立法技术及立法配套性制度的建构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改善我国就业权立法的抽象性和缺乏配套性、具体操作性的立法局面。
李佳明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兼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被引量:2
2012年
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将思考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始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图景的实现和完善,这同时也是中国法学的去向。
李佳明
美国就业权立法保障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以增加公民就业能力为视角的立法透视被引量:1
2013年
就业权保障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结构性失业、就业能力弱化性失业等问题,单凭个人的努力无法应对。本文试图穿越历史,透视19世纪美国在面临同样就业困境中所做出的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JOBS、JTPA)。以此来反思我国《就业促进法》等保障性立法的进步与不足,希望能够对我国今后立法技术及立法配套性制度的建构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改善我国就业权立法的抽象性和缺乏配套性、具体操作性规定的立法局面。
孙国华李佳明
认真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2012年
本文对邓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缺失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分析了邓所提出我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因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其次,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最后,笔者试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的发展原则与前景,重申中国自己一以贯之的法律理想图景。
李佳明
论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神特质
2014年
董必武法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生动表现,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坚持法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提出并坚持依法办事的治国方略,推行人民司法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方针。在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深入研究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神特质仍有鲜活的榜样意义。
孙国华李佳明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制依法办事人民司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法学泰斗的精神品格与学术风范——从与孙老师相处的几件小事说开去
2017年
一成为孙国华先生的学生,是我一生中值得记忆的事情,也是我一生中最应该感恩和荣耀的事情。故事是这样开始的,2011年,我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选择,我一直在徘徊和犹豫。如果仅从内心深处去考虑,我非常渴望做一个读书人,因为我喜欢象牙塔里的宁静,那么,我必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找到齐海滨教授,说想继续读书。齐老师就说,如果我想考法理学的博士,他推荐孙国华先生。作为新中国法理学开辟者和奠基者。
李佳明
关键词:法理学
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再访法的概念被引量:2
2013年
西方法学发展中始终存在"二元"的悖论,未能真正揭示法律的本质内涵。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一个科学、辩证、发展着的法律概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法律概念——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这个概念体现了法是实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体:"理"体现为法律必须承认事实和客观规律的作用,必须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人的价值追求(正义等)和愿望,必须吸收历史上有效的法律制度、技术和智慧;"力"体现为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内在联系。
李佳明
关键词:法律概念知识考古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