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 作品数:24 被引量:134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应用研究计划(实验动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对胸腔镜下肺结节治疗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对胸腔镜下肺单、多发结节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7例患者236枚结节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定位成功率、病理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36枚肺结节CT引导下定位成功率96.61%,定位时间(12.6±8.3)min,定位深度(25.43±8.23)mm,无中转开胸,VATS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恶性结节166枚(70.34%),良性结节70枚(29.66%)。定位后发生少量气胸32例(18.08%),少量血胸23例(12.99%),合并无症状气血胸患者14例(7.91%),脱钩者8例(4.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0%。多发结节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发结节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部疾病史、进针角度、定位时间均是Hook-wire定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Hook-wire定位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微的VATS术前定位方法,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肺多发结节的定位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顾勤花沈琦斌李鸿伟黄小燕李冬谢忠海闵伟伟
-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并发症LOGISTIC回归
- 胸部外科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防治措施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总结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48例胸外科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48例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总结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结果 48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7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3株占29.9%,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26.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7株占22.1%,大肠埃希菌6例占7.8%,其他病原菌11株占14.3%;48例患者根据检验结果及药敏试验,选取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45例患者痰细菌培养转阴,3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根据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及治疗方法,可以使胸部外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 沈琦斌李冬谢忠海李鸿伟余才华张建斌
- 关键词:胸部外科手术肺部感染病原菌
- 血清midkine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期因子(S—MK)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NSCLC患者120例(观察组),同期因肺部良性肿瘤住院的患者62例(肺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64例,采用ELISA法测定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S—MK)水平,以及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的S—MK水平。结果 NSCLC组(术前)S—MK水平为(285.70士20.52)pg/ml,高于肺良性肿瘤组(211.88±15.69)pg/m l和健康对照组(189.06士12.92)pg/ml(t=2.402、3.257,均P<0.01)。NSCLC组(术后1个月时)S—MK水平(218.26±10.77)Pg/ml,低于术前(285.70±20.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3,P<0.01)。结论 NSCLC患者S—MK水平升高,且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S—MK水平可作为一种临床肿瘤标志物,为NSCLC的诊断、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 顾勤花沈琦斌李冬谢忠海李鸿伟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记物预后
- 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在肺磨玻璃结节诊疗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Hook-wire针穿在肺磨玻璃结节(GGO)术前定位中的可行性和风险。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收治的137例肺GGO患者,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切除,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深度、并发症情况,分析并讨论影响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穿刺成功率97.1%,穿刺深度(27.56±8.46)mm,穿刺时间(21.37±6.28)min;并发症发生率32.8%,其中气胸发生率18.2%,血胸发生率(包括局部血肿)18.2%;穿刺深度越大、结节数目越多,血、气胸发生率越高(均P<0.05);穿刺部位不同对血、气胸发生率无影响(P>0.05)。所有穿刺患者手术前未进行特殊治疗。结论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肺GGO成功率高、简单易行,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顾勤花李鸿伟沈琦斌闵伟伟李冬谢忠海
- 关键词:并发症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遇胆囊癌时的手术处理
- 2007年
- 李冬杨莺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CHOLECYSTECTOMY手术处理GALLBLADDER
- 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1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En Vision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内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MIA表达和肿瘤生长、进展、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肺鳞癌组织内MIA表达和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肺腺癌、肺鳞癌肿瘤组织中MIA表达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肺腺癌、肺鳞癌Ⅱ肿瘤组织中MIA表达显著高于I期肿瘤组织(P<0.05)。结论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失调,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存在相关性,说明MIA表达失调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参与作用;同时MIA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有关,可将MIA作为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重要指标。
- 谢忠海沈琦斌李冬顾勤花
- 关键词:肿瘤生长肿瘤转移
- 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的影响
- 2021年
-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分裂慢、扩展转移较晚,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通常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黑色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elanoma inhi-bitory active,MIA)最早通过纯化处理,从HTZ-19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清液中分离而成,其细胞分子结构包含107个疏水肽氨基酸及11个KDA蛋白质,在肿瘤细胞的进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2]。
- 谢忠海沈琦斌李冬顾勤花
- 关键词: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分化
-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3年
- 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居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各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占比例高达80%左右。目前为止,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肺癌的首选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70%-8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Ⅲ/Ⅳ期),仅20%~30%的肺癌患者有手术条件,对于多数患者来说,仅靠局部治疗是不够的。
- 顾勤花沈琦斌李冬尹德刚
- 关键词:化学治疗
- 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孤立性肺结节(SPN)系指肺实质内直径臆3cm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不伴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随着胸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的SPN患者检出率增高,大多数术前难以明确结节性质。对于直径<0.8cm的SPN患者可以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胸部CT来动态观察结节大小变化。恶性病例存在着肿瘤扩散、疾病进展的风险。如何准确判断肺部结节的良、恶性,尚无特定方法。CT引导下肺穿刺或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诊断帮助也有限,尤其对一些肿块较小、位置较深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活检往往是唯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疼痛明显、恢复慢,而现代胸腔镜肺手术技术不断成熟,其微创的优点成为临床更好的选择。近年来,我院对87例SPN患者进行胸腔镜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李冬沈琦斌李鸿伟余才华谢忠海顾勤花张建斌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胸腔镜手术胸部CT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圆形病灶SPN
- 预防性肺循环短暂阻断技术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预防性肺循环短暂阻断技术在复杂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细节。方法199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应用预防性肺循环短暂阻断技术实行肺癌手术26例,其中单纯性肺动脉阻断手术20例,切除肺叶肺循环阻断手术5例,肺...
- 李鸿伟沈琦斌余才华李冬张建斌谢忠海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