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4篇脑梗塞
  • 4篇梗塞
  • 3篇血小板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液
  • 2篇栓塞
  • 2篇脑栓塞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2篇病人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流
  • 1篇动脉血流速度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机构

  • 8篇湖北医科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李宗南
  • 7篇李承晏
  • 3篇任菽芸
  • 2篇张双国
  • 2篇毛善平
  • 2篇张兆辉
  • 1篇吴晓翠
  • 1篇周珂
  • 1篇余樱
  • 1篇叶心国
  • 1篇吴丹红
  • 1篇唐尊立
  • 1篇张兆辉
  • 1篇柳亚琛
  • 1篇曾庆杏
  • 1篇杨怡长
  • 1篇王丹
  • 1篇曾非
  • 1篇杨漫沩
  • 1篇杨益阶

传媒

  • 3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武汉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9
  • 1篇2004
  • 2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1997年
应用比浊法测定了川芎嗪、刺五加、维脑路通、潘生丁、阿斯匹林对20例脑梗塞病人和12例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是正常人还是脑梗塞病人,这些药物在体外都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中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最强。
李宗南吴丹红李承晏
关键词:脑梗塞血小板聚集药物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病人的全血粘度与血液成份被引量:5
1994年
31例脑梗塞与35例脑出血病人的全血粘度和血浆成份的测定结果表明,脑梗塞与脑出血病人的全血粘度、血球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脑出血和脑梗塞病人之间却没有差异。血球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脑卒中后的一种继发性改变。全血粘度增高不是引起脑卒中的原因,而是脑卒中的后果。
李承晏任菽芸李宗南吴晓翠孙宏杨怡长
关键词:脑卒中全血粘度血液成份
血液成分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
1995年
对86例健康人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和血液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MCA血流速度与血球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血液中其它成分对MCA血流速度无影响。提示:判断经颅多普勒测定血流速度的临床意义时,应考虑到血球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对它的影响。
李承晏任菽芸李宗南
关键词:血液成分大脑动脉血流速度
结核性脑膜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8例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性腰椎穿刺脑脊液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头部磁共振,胸部CT,MoCA量表检测,根据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26分)、认知功能障碍组(<26分);根据ADL量表结果分为正常组(≤20分)、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组(>20分)。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认知能力明显下降,其中患者年龄,脑脊液蛋白水平,脑脊液压力,头部磁共振上出现局部脑炎,脑积水表现与其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脑脊液蛋白、局部脑炎和脑积水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并不少见,临床上要重视结核性脑膜炎认知功能的筛查。
王丹杨漫沩李宗南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认知功能障碍MOCA量表ADL量表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脑梗塞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1993年
作者将同期住院的100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自血回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川芎嗪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李宗南余绍祖李承晏李金凤
关键词:脑栓塞紫外线疗法输血疗效
脑梗塞病人的血小板聚集与自由基释放
1997年
脑梗塞病人的血小板聚集与自由基释放李承晏*张兆辉*李宗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起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脑卒中病人血小板的聚集性与梗塞灶的大小呈正相关[1]。在脑缺血的急性期,自由基反应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引起脑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因...
李承晏张兆辉李宗南
关键词:脑梗塞血小板聚集自由基
溶血磷脂酸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兆辉曾非李涛叶心国刘艳刘春英段申汉毛小平李宗南谭来勋周珂刘志超毛善平余樱曾庆杏
该研究率先提出LPA很有可能参与了慢性和急性脑缺血所致神经损伤的病理过程,对于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有效地抑制或阻断血小板活化所导致的脑损伤。这一新理念拓展了抗血小板治疗价值及应用范围。
关键词:
关键词:脑损伤溶血磷脂酸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
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a^(2+)和Mg^(2+)及兴奋性氨基酸与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背景: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钙离子(Ca2+)、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s,EAA)和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升高及脑组织内镁离子(Mg2+)含量的降低都会加重脑组织的损害。给予亚低温干预后,观察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a2+和Mg2+及EAA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了解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内Ca2+及Mg2+和EAA、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影响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0-01/2000-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各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6只。干预:应用改良线拴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亚低温组大鼠给予亚低温治疗,而对照组不作亚低温处理。分别于缺血后1,2,4,8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个时段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内Ca2+,Mg2+,EAA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亚低温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内Ca2+,Mg2+,EAA及血浆内皮素含量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仅轻度升高,Mg2+含量的下降也不明显,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2.36~135.63,P<0.01)。结论:亚低温能明显阻止实验动物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内损伤性因子Ca2+,EAA和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增高及保护性因子Mg2+的下降,具有脑保护作用。
刘志超李宗南李承晏毛善平
关键词:亚低温急性脑梗死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血浆内皮素
血脂、载脂蛋白B与脑梗塞
1994年
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段的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了解伴或不伴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的差异,本文比较了伴冠心病与不伴冠心病的脑血栓形成患者、伴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不伴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脂、脂蛋白与载脂蛋白B(ApoB),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李承晏李宗南柳亚琛秦昌海任菽芸严寿恩
关键词:血脂载脂蛋白脑栓塞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
1996年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唐尊立李宗南张双国余再根先证者男,12岁。于出生后5个月即反复发生癫痫大发作。曾做过3次脑电图及两次颅骨平片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原发性癫痫。1990年5月来我院就诊,发现其背部及右大腿外侧多处有皮肤色素脱失斑。追问病史,得知其皮...
唐尊立李宗南张双国余再根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家族史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