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广文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窦血栓形成
  • 5篇颅内
  • 5篇颅内静脉
  • 5篇内静脉
  • 5篇静脉窦
  • 5篇静脉窦血栓
  • 5篇静脉窦血栓形...
  • 4篇颅内静脉窦
  • 4篇颅内静脉窦血...
  • 4篇颅内静脉窦血...
  • 2篇血栓
  • 2篇碎栓
  • 2篇细胞
  • 2篇静脉
  • 2篇机械碎栓
  • 1篇行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脑
  • 1篇血脑屏障

机构

  • 6篇潍坊医学院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6篇李广文
  • 5篇吉训明
  • 5篇季泰令
  • 4篇曾现伟
  • 2篇李思颉
  • 2篇凌锋
  • 1篇李磊
  • 1篇贾建平
  • 1篇魏岗之
  • 1篇杜爱玲
  • 1篇王斌
  • 1篇陈健
  • 1篇张振芳
  • 1篇缪中荣
  • 1篇王振刚
  • 1篇孟宪兵
  • 1篇曹少鹏

传媒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对比血管内机械碎栓与单纯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明确的CVST患者137例,其中采用单纯抗凝治疗的有7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2次/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华法林,12个月),机械碎栓治疗的62例(其中40例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药物治疗同抗凝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治疗前机械碎栓组有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嗜睡或昏迷、伴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均多于单纯抗凝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高于单纯抗凝组[(3.1±1.0)分,(2.1±0.8)分]。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好转。出院前机械碎栓组mRS低于单纯抗凝组[(1.1±0.4)分,(1.6±0.3)分],P<0.05。出院时抗凝组中18例(24.0%)颅内压仍然增高,其中10例(13.3%)存在视盘水肿;机械碎栓组有12例(19.4%)存在颅内压增高,8例(12.9%)有视盘水肿,P>0.05。③两组各死亡1例。机械碎栓组有4例术前脑出血的患者,治疗后血肿增大,3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因脑疝形成拒绝手术而死亡。④抗凝组62例、机械碎栓组56例获得1~5年的随访。单纯抗凝组有6例(因未规范口服抗凝药),机械碎栓组中有4例仍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继续抗凝后好转。结论机械碎栓组患者临床症状比单纯抗凝组重,但临床预后优于单纯抗凝组。
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李思颉凌锋吉训明
关键词:抗凝机械碎栓
AG490对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AG49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4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创伤组、AG490干预组各48只,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对应伤后4 h、1 d、3 d、7 d时间点,每亚组各12只大鼠。应用液压冲击法制作脑创伤模型。应用伊文思蓝渗透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L-6及TNF-α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的表达。结果 (1)血-脑屏障通透性:脑损伤后4 h、1 d、3 d、7 d,创伤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创伤脑组织伊文思蓝渗透量分别为(10.4±1.2)、(16.0±1.4)、(22.3±2.0)、(8.4±0.9)μg/g湿脑组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G490干预组各时间段伊文思蓝渗透量分别为(9.1±1.0)、(12.8±1.1)、(17.5±1.4)、(7.1±0.8)μg/g湿脑组织,均明显低于创伤组(均P<0.01)。(2)IL-6 mRNA及TNF-αmRNA表达:脑创伤后4 h、1 d、3 d、7 d,创伤组IL-6 mRNA及TNF-αmRNA表达量分别为2.31±0.35、2.73±0.35、3.32±0.29、2.14±0.24和7.46±1.18、9.42±1.54、13.76±1.89、6.28±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AG490干预组IL-6 mRNA及TNF-αmRNA表达量分别为1.14±0.22、1.54±0.23、1.94±0.32、1.26±0.21和5.57±0.88、7.78±1.02、11.51±1.29、5.05±0.97,均低于创伤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P-JAK2的表达:脑创伤后各时间点,创伤组P-JAK2阳性细胞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分别为17.4±2.7、56.2±6.7、26.1±5.4、15.3±2.5;AG490干预组分别为12.2±1.4、41.5±4.6、19.4±4.1、9.6±2.0,均低于创伤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BI后急性期,AG490可通过抑制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明显抑制脑组织炎性因
张合鹏杜爱玲李磊孟宪兵王振刚曹少鹏李广文季泰令
关键词:脑损伤AG49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血脑屏障
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机械碎栓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王斌陈健缪中荣贾建平魏岗之凌锋吉训明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机械碎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成人发病率为3—4人/100万[1],占全部卒中患者的0.5%~1.0%[2-3],多见于青年女性。CVST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体征、木僵甚至昏迷等症状[4]。因此误诊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延误CVST患者的治疗时间的重要原因。对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肝素抗凝,口服抗凝药物,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等手段。肝素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临床证实[5-7]。但是仍有大约10%患者对抗凝治疗无效或预后不良[8];同时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成为颅内CVST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并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李广文李思颉曾现伟季泰令吉训明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脑卒中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大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0.5%~1%,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20~35岁的年轻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5。
李广文季泰令曾现伟吉训明
关键词:窦血栓形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引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50岁.因"头痛、双眼模糊10个月"于2011年3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0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双眼礼物模糊呈当地医院就诊.
李广文张振芳吉训明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