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军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硝化
  • 3篇森林土
  • 3篇森林土壤
  • 3篇群落
  • 2篇氮素
  • 2篇氮循环
  • 2篇异养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磷脂脂肪酸
  • 2篇酶活性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省邵阳市...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5篇李德军
  • 13篇李德军
  • 7篇肖孔操
  • 3篇张玉玲
  • 3篇陈浩
  • 2篇蒋国健
  • 2篇游甜
  • 2篇林建恒
  • 2篇王克林
  • 2篇高伟
  • 1篇何寻阳
  • 1篇岳跃民
  • 1篇常道庆
  • 1篇韦霄
  • 1篇张伟
  • 1篇夏世斌
  • 1篇罗为群
  • 1篇杨怡
  • 1篇张伟

传媒

  • 7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第九届船舶水...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辣椒杂志

年份

  • 6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施硒对小白菜硒富集与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硒是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增强免疫、抗癌及抗衰老等功效,但同时也是一种环境毒素。外源施硒是提高作物硒浓度的常见措施,然而目前其对土壤生物活性方面的影响关注较少。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形态(亚硒酸钠、氨基酸螯合态硒)与水平(土壤硒含量3 mg/kg和6 mg/kg)硒肥施用对小白菜硒富集、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硒添加水平越高,小白菜硒富集效果越明显。同等硒添加水平下,亚硒酸钠处理小白菜硒富集的效果显著优于氨基酸螯合态硒处理。2)外源硒低量施用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高量施用时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高低量亚硒酸钠施用对土壤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影响均不明显;氨基酸螯合态硒则是在低量施用时无影响而高量施用时显著提升土壤NAG、ALP酶活性。总体而言,外源施硒对小白菜硒富集的影响与硒形态和硒施用水平均密切相关,而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则取决于硒施用水平而非硒形态。
唐俊杰肖孔操段鹏鹏李德军李德军
关键词:小白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
桂西北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反硝化基因丰度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为深入了解反硝化微生物在喀斯特区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桂西北采集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地、人工林)的13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irS、nirK、Fungal nirK、p450nor和nosZ)丰度,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的pH、有机碳、全氮(TN)、交换性钙(Ca_(exe))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和草地;其土壤nirS、nirK、p450nor和nosZ丰度也显著大于农田和草地。相关性分析显示,pH、TN和Ca_(exe)与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和p450nor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Ca_(exe)、pH和TN是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总解释变量的34.1%、20.1%和16.1%,表明Ca_(exe)是驱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反硝化功能基因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恢复(人工林)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基因丰度,进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
万翔宇肖孔操李德军李德军张玉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反硝化细菌
复合菌剂抑制辣椒疫病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2024年
根际促生菌能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有效防控作物土传病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然而,目前针对根际促生菌抑制辣椒疫病的效应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关联的研究欠缺。本研究以长期有机培育的健康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并复配出具有显著拮抗病原菌的复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复合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应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拮抗实验表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株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对病原菌的拮抗率。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剂与对照(接种辣椒疫霉菌)相比,辣椒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了14.3%和23.8%,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下降,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细菌群落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波特氏菌属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辣椒实际生产中应用复合菌剂防控辣椒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陈梦李德军李德军游甜欧立军刘秋梅
关键词:根际促生菌辣椒疫霉菌辣椒疫病细菌群落
岩性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24年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然而,岩性如何影响SOC矿化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喀斯特地区的石灰岩和非喀斯特地区的碎屑岩发育的土壤为对象,利用荧光分析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以及群落组成,采用铁、铝氧化物和交换性钙镁含量来评估矿物保护特征,结合室内培养探究岩性对SOC矿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碎屑岩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SOC矿化量有显著差异,培养结束时(第42天),碎屑岩发育土壤的累积矿化量比石灰岩发育土壤高38.5%。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和矿物保护特性对两种岩性发育土壤的SOC矿化量的共同解释度为47.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岩性可以通过调控土壤矿物保护特性或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土壤SOC的矿化,也可以通过调控土壤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微生物性质来影响SOC矿化,岩性还可以直接影响SOC的矿化。上述结果表明,为了预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并尽量减少全球变化下的碳排放,应考虑土壤SOC矿化的岩性驱动因素。
付瑞桐李德军李德军段鹏鹏张玉玲
关键词:岩性磷脂脂肪酸土壤酶活性
桂西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2年
研究土壤初级氮转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评估生态系统供氮能力或氮流失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初级氮转化速率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非常有限。我们采用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和邻近非喀斯特森林0~10 cm、10~20 cm和20~40 cm三个土层初级氮转化速率,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基因丰度分析了两个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自养硝化速率和异养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非喀斯特森林。喀斯特森林土壤自养硝化对初级硝化速率的贡献平均为75.04%,而非喀斯特森林自养硝化的贡献平均为28.51%。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矿化、初级硝化和自养硝化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非喀斯特森林仅土壤初级氮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总体而言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全氮、微生物量是氮转化过程的主控因素,而功能基因的作用较小。
贺姣段鹏鹏李德军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
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转化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氮素是生态系统重要的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研究氮素转化特征对于了解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喀斯特地区氮素转化特征的认识十分有限.同时,喀斯特地区正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生态恢复将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在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区域选取3种典型的植被恢复阶段(草地、灌丛、次生林),以农田为参照,采集0~1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净氨化速率(净氨化率、真菌氨化和细菌氨化)、净氮矿化速率(净氮矿化、真菌矿化和细菌矿化)、净硝化速率(净硝化、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真菌硝化、细菌硝化)及相关土壤理化指标,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喀斯特生态系统硝化速率很高,土壤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形式为主,其中自养硝化和异养硝化分别占净硝化速率的80%和20%.添加真菌和细菌抑制剂后,氨化速率增加,而硝化速率下降.另外,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氮矿化和硝化速率逐渐增加,而氨化速率逐渐下降.其原因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有机碳、总氮、硝态氮、微生物量及氮获取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这些发现为认识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杨怡杨怡陈浩肖孔操陈浩
关键词:植被恢复氮素转化氮矿化异养硝化
水下运动目标噪声线谱数理模型
本文讨论了远程水下运动目标辐射噪声线谱的非平稳性,指出水下运动目标噪声的自相关函数或功率谱将随时间而变化,远程水下目标线谱幅度起伏较大,且线谱中心频率随机偏移,产生频率模糊.在此基础上,引述几种水下运动目标噪声线谱的模型...
蒋国健常道庆林建恒高伟李德军
关键词:水下目标非平稳辐射噪声
文献传递
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及其固碳效应被引量:8
2018年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相比有何差异?基于多尺度演替序列研究,发现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快速累积。氮的累积相应促进土壤有机碳快速累积,且有机碳累积的相对速率高于总氮累积的相对速率。恢复初期(草丛阶段)植被受氮限制,而在次生林阶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氮饱和特征。基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证据表明氮饱和是喀斯特森林的独有特征,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普遍受氮限制。我们的研究意味着:1)西南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的生态恢复仅在早期受氮限制,而中后期则不受氮限制;2)充足的氮供应可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固碳效应;3)喀斯特森林氮循环具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响应与适应性也可能异于其他区域/类型森林。
李德军李德军肖孔操陈浩肖孔操
关键词:生态恢复氮循环
桂西北喀斯特山区非共生固氮速率随退耕后生态演替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非共生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外源氮输入的重要途径,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非共生固氮速率随生态演替变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认识非常欠缺。本研究采用乙炔还原法分别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测定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即草丛、灌丛和次生林中不同组分(土壤、凋落物和苔藓)的非共生固氮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速率随生态演替变化趋势不一。总体来看,土壤和凋落物的非共生固氮速率表现为随生态演替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苔藓的非共生固氮速率在演替早期和中期无显著(p > 0.05)变化,后期显著(p < 0.05)升高。非共生固氮年通量在草丛阶段为(1.21±0.06) kg N/(hm^2·a),显著高于灌丛((0.23±0.03) kg N/(hm^2·a))和次生林((0.65±0.04) kg N/(hm^2·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各组分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C∶N比的变化是控制非共生固氮速率随生态演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并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氮累积提供了一种机理解释。
孙锡斌张青山肖孔操李德军
关键词:非共生固氮生物固氮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硝化与反硝化是氮素生物地化循环的两个关键过程,同氮素有效性、氮流失及大气与水体质量安全等紧密相关。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三个典型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耕作旱地为参照,分析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存在显著差异,硝化潜势均值在18.78~49.08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灌丛≈草丛;反硝化潜势均值在4.09~15.43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草丛≈灌丛。总体上,土壤硝化潜势要大于反硝化潜势,且均是植被演替后期阶段(次生林)显著高于早初期阶段(草—灌丛),草丛和灌丛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与有机碳(SOC)、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SOC、硝态氮含量、SMBN是影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的关键共性因子。
张青山欧阳运东肖孔操陈浩陈浩
关键词:植被恢复氮循环峰丛洼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