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欣

作品数:23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建筑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城市
  • 5篇建筑
  • 4篇街区
  • 4篇教学
  • 2篇疫情
  • 2篇历史街区
  • 2篇街道
  • 2篇肌理
  • 2篇建筑设计
  • 2篇教学实践
  • 2篇城市肌理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技术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教学
  • 1篇沿江
  • 1篇宜居
  • 1篇商业步行街
  • 1篇商业步行街区
  • 1篇社区归属感

机构

  • 23篇武汉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台湾淡江大学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爱荷华州立大...
  • 1篇淡江大学

作者

  • 23篇李欣
  • 7篇程世丹
  • 2篇贾涛
  • 1篇吴昊
  • 1篇王江萍
  • 1篇张霞
  • 1篇李渊
  • 1篇秦昆
  • 1篇汪正慧
  • 1篇阮宇翔
  • 1篇宋立文
  • 1篇刘绮文
  • 1篇陈惠民

传媒

  • 5篇建筑学报
  • 2篇华中建筑
  • 2篇城市建筑
  • 2篇中国建筑教育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规划师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新建筑
  • 1篇城市规划
  • 1篇高等建筑教育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建筑与文化
  • 1篇风景园林
  • 1篇建筑实践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的耦合性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数据模型和实证检验,采用信息辅助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的关联耦合作用.通过对13组受试者的情绪数据和GPS信息进行采集,利用空间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确定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有效采样点,在此基础上对其视域范围内的建筑形态指标、视域参数、视觉熵、分形维数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体验受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运用Logistic模型和接受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可确定关键的视域参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空间节点对空间体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空间序列以及场景转换的作用机制方面.最后,对城市空间的优化提出建议,应加强城市空间的连续性与网络化建设,指出建设与管理并重的重要性,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李欣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视域逻辑回归
场所营造——昙华林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教学实践
2018年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场所感缺失的问题,本文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城市设计课程"昙华林历史街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基于"场所营造"思想的模块化城市设计教学实验,对教学框架、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安排及作业解析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取出三种有利于培育场所的设计模式,为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在变革和新常态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寻求突破口。
李欣程世丹张翰卿舒阳
关键词:城市设计教学
城市街道品质指标及测度方法被引量:6
2019年
当前城市街道品质提升已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之一,街道品质定量分析日显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街道品质的定量分析,还缺乏物质空间属性量化测度的规范标准。文章对反映街道品质的四个空间特征--街道形态、街道功能、城市交通、人行环境,设计4个一级品质指标,包含了24个二级品质指标层,并对其进行释义,进而对每个指标物质空间属性的量化测度进行说明,提出了计量操作标准。
李昆澄程世丹李欣
关键词:品质指标
基于信息建筑技术的城市肌理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以城市肌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建筑技术,包括GIS技术、空间句法、参数化技术、数理分析模型、视觉追踪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提出一种将信息建筑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与设计的方法。论文在梳理、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肌理分为不同层面的形态类型: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并结合汉口沿江片区案例,通过建立信息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特征描述参数、计量算法以及空间图解分析模型,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城市肌理的特征属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肌理的拓扑结构、几何形态、空间属性、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肌理进行解读和评价,揭示潜在的形态规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定量分析框架用以对城市肌理的复杂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切实推进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城市肌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肌理形态分析单元,对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进行多维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空间句法对汉口沿江片区的街巷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城区、街区、邻里3个结构层级,对街巷系统的整合度、穿行度、路网密度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参数化分析方法计算了整合度和穿行度的Ht指数,对街巷系统的潜在结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探明了该区域在不同层级的潜在核心地段,探明了街巷�
李欣
关键词:城市肌理街区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宜昌市翟家岭村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以湖北省翟家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实地踏勘调研,梳理出翟家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谱系。结合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其文化基因特征,提出修复物质文化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程世丹李永高李欣张俊磊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基因
城市肌理的数据解析——以汉口沿江片区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以汉口沿江片区为例,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城市肌理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了一系列基于街区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利用多种计量统计学方法对这些形态指标进行因子降维和聚类分析,实现了对街区单元的类型进行有效分类,并利用GIS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精确地定位出该区域中重要的核心肌理连续带和断裂区,从而解析出不同类型的街区单元在城市肌理中的潜在形态规律。
李欣程世丹李昆澄陈超萃
关键词:城市肌理信息化技术
城中村产业用地规划实施的需求、困境及对策——基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2.5产业发展视角被引量:2
2021年
21世纪初,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近郊村逐渐变成城中村,其大量的村集体土地被征为城市国有土地,为解决失地村民的长远生计并保障村民的生活水平,城中村产业用地规划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村集体财政实力不强、第三产业用地规划管制、土地开发模式不清等多种问题,城中村产业用地规划难以落地实施,从而造成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民收入难以保障,社会稳定的隐患增加等。文章基于2.5产业在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分析2.5产业发展需求和城中村产业用地规划的特征、实施需求和困境,并从开发模式、用途管控、土地整合和实施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中村产业用地规划实施提供新思路。
伍超程世丹李欣
关键词:城中村2.5产业
邻里环境因素对社区归属感与居住意愿的影响——以海口市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本研究以海口市为例,通过对当地多个社区进行综合环境调查,基于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等复合环境因素构建"社区归属中介模型",并运用多元OLS模型和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稳健的模型检验,揭示了复合环境因素对社区归属感及居住意愿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社区优化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岛背景下复合社区环境的整体性理解。
李欣李欣陈夫静汪正慧
关键词:宜居
“城市双修”理念的街道质量评估方法研究——以武汉街道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住建部”提出了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战略。城市街道修补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街道修补的依据是街道质量评估数据,评估方法决定着修补依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文章根据“城市双修”的工作要点,设计了6项准则层,对应准则层建立了24项质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街道物质属性的量化,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赋权,提出了以街道实体数据客观量化、客观赋权的系统性定量评估方法。文章以武汉4条街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计算出街道质量评估分值表,依据评估分值表确立城市修补的依据,进而提出修补策略。实证说明实体数据客观量化、客观赋权能准确评估街道建设水平差异,有效提供城市修补依据。
李昆澄李欣
Phoenics模拟下的南丰古城风环境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南丰古城与周边的小城镇相比具有明显的冬暖夏凉特征,论文通过田野调查和Phoenics软件模拟,并运用控制变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路网走向、街巷体系以及官厅宅院分布与区域风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南丰古城的城市形态在不同层面上较好地适应了地方气候条件,减少了冬季寒风侵扰,增强了夏季散热效果,并在主要城区部分形成了良好的风环境,也为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刘焘玮程世丹李欣
关键词:风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