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胸痛综合症的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 第一部急性胸痛综合症的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一次性联合检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和胸部其他组织结构及病变的成像质量和能力。
方法:对60例临床急诊胸痛患者行6...
- 李欣
- 关键词:冠状血管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影像诊断
- 文献传递
-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研究
-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占比较大,其发病率很高,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及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课题旨在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验证其...
- 李欣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血同型半胱氨酸
- 癌痛治疗现状调查及规范化治疗的意义
- 目的:通过对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反映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变化趋势。三阶梯药物治疗为癌痛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内容及原则。本研究重点探讨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指导下,三阶梯药物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李欣
- 关键词:癌症疼痛
- 膜联蛋白A7在人宫颈鳞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陈雪李欣高福禄
- 中药赞育延生饮对肾阳虚生精功能障碍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因素研究
- 应用酶联免疫法观察中药赞育延生饮(zanyuyanshengyin,ZYYSY)对肾阳虚生精功能障碍大鼠的治疗作用;应用光镜观察其生精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TDT-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讨其生殖细...
- 李欣
- 关键词:生精功能障碍睾丸酮PCNABC1-2酶联免疫法
- 文献传递
- 皮肤的抗衰老机理及护理被引量:15
- 2013年
- 论述了皮肤皱纹的产生及生成机理,以及黑色素的生成机理。介绍了化妆品中抗皱的有效成分。同时,对皮肤的抗老化护理进行了简要介绍。
- 李欣李爱国
- 关键词:护肤抗衰老
- 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抗栓(24 h内)与标准抗栓(24 h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匹配对照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从而比较溶栓后早期抗栓与标准抗栓治疗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 d死亡和良好预后差异。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匹配对照和5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82例患者,早期抗栓组有1219例(58.5%),标准抗栓组有863例(41.5%)。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抗栓组相比,接受早期抗栓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1.73,P=0.001)],而两组患者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OR 1.08,95%CI 0.63~1.86,P=0.78)和90 d死亡率(OR 1.13,95%CI 0.81~1.57,P=0.4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标准抗栓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内给予早期抗栓治疗的90 d功能预后更好,并且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风险。
- 李欣佟旭李晶晶裴洪菲王拥军王伊龙郑华光于萍曹亦宾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 膜联蛋白A5与人子宫颈鳞癌的关系及其功能和机理研究
- 膜联蛋白是一个Ca<'2+>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家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第一个膜联蛋白至今,在脊椎类生物中已发现了12个家族成员。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高度保守的C末端,由70-80个氨基酸构成4个重复序列;同时,在N端由...
- 李欣
- 关键词:膜联蛋白A5宫颈鳞癌过表达RNA干扰蛋白激酶C凋亡相关基因
- 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浆FIB、d-二聚体、血清FN的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
- 目的: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学变化,微循环障碍则是其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凝血机制异常在机体微循环障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烧伤后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活化、炎症介质释放、凝血系统...
- 李欣
- 关键词:高压电烧伤D-二聚体乌司他丁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