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11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耳甲
  • 4篇针刺
  • 4篇神经元
  • 3篇电针
  • 2篇动情周期
  • 2篇穴位
  • 2篇针灸
  • 2篇周期
  • 2篇癫痫
  • 2篇下丘
  • 2篇唤起
  • 2篇耳穴
  • 2篇耳针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分泌
  • 1篇电活动
  • 1篇电图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兴奋性

机构

  • 1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李艳华
  • 11篇贲卉
  • 9篇荣培晶
  • 7篇朱兵
  • 6篇李亮
  • 4篇高昕妍
  • 3篇李宇清
  • 3篇何伟
  • 2篇王少军
  • 2篇任晓暄
  • 1篇刘儒鹏
  • 1篇李霞
  • 1篇吉长福
  • 1篇李彩芬
  • 1篇徐青燕
  • 1篇赵长龙
  • 1篇崔常香
  • 1篇朱元根
  • 1篇梅志刚
  • 1篇黄占霞

传媒

  • 3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不同穴位对内脏感觉-运动的调控机制和规律研究
荣培晶朱兵李宇清高昕妍贲卉李艳华
该成果属于针灸学技术领域。围绕“针灸对内脏疼痛传入的阻断作用及对内脏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两大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针刺不同穴位对内脏伤害性传入的疼痛信号的抑制效应和机制——脊髓背角、延髓背柱核和丘脑腹后外...
关键词:
关键词:针灸学内脏疼痛中枢神经系统
大鼠运动神经元疾病模型制作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大鼠运动神经元疾病模型的制作,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帮助。方法按免疫学方法进行抗原的制备,然后通过5次免疫注射完成对动物模型的制备。经肉眼观察、肌张力测试、斜板试验,检测动物模型的制备是否成功。结果模型大鼠在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斜板抓板的最大角度上都有明显降低。结论本动物模型的制作是成功的。
李艳华崔常香荣培晶贲卉李亮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疾病动物模型抗原
针刺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作用,为遴选针刺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有效穴位、确定最佳治疗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以阴道脱落细胞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动情前期/动情期大鼠14只,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大鼠18只。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弓状核、室旁核部位神经元放电。刺激阴蒂模拟性唤起刺激,记录神经元放电反应,再从颈外静脉给大鼠注射β-雌二醇等,观察是否有反馈性作用,进一步鉴定所记录的神经元属性。以该神经元放电为指标,比较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8个)30s对这类神经元的效应。实验在氨基甲酸乙酯(10%,1.0~1.2g/kg)麻醉状态下进行。结果:从针刺的穴位看,动情前期/动情期雌鼠针刺后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子宫”“关元”“足三里”“肾俞”“中脘”“厥阴俞”“内关”“膻中”;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关元”“子宫”“足三里”“中脘”“肾俞”“厥阴俞”“内关”“膻中”。从针刺部位来看,下丘脑与阴蒂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腹部(脐以下)、下肢、下背部(L1-S5)、上腹部(剑突-脐)、背部(T12以上)、胸部(剑突以上)、上肢。结论:针刺能有效调节下丘脑与模拟性唤起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但动情周期相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和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同一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不同,“子宫”“关元”的激活效应较明显。针刺部位或穴位的神经节段支配与生殖器官的神经节段支配越接近,对下丘脑内性唤起刺激相关的神经元的激活作用越明显。
王少军朱兵任晓暄贲卉李宇清李艳华
关键词:针刺动情周期穴位特异性
时令在耳针干预抑郁状态大鼠行为学表现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令耳甲部电针刺激对慢性复合应激模型大鼠抑郁状态演进过程进行干预的行为学表现差异。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经筛选,分为空白组(12只,冬季),模型组(9只,冬季)、耳甲电针1组(14只,冬季)、耳甲电针2组(12只,夏季),共计4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复合刺激(CUMS)结合孤养方式造模,通过开野实验、糖水摄入实验评估大鼠行为活动状态。结果:电针刺激对耳甲电针1组大鼠糖水兴趣丧失进程无影响,对耳甲电针2组可使大鼠糖水兴趣丧失进程逆转;电针刺激对耳甲电针1组大鼠敞箱中的行为活动显著降低无法有效干预,耳甲电针2组大鼠开野得分未出现显著降低。结论:疗程14d的耳甲部电针刺激对慢性复合应激模型大鼠抑郁状态演进的夏季干预有效,冬季干预基本无效。
刘儒鹏荣培晶李艳华黄占霞贲卉李亮李霞
关键词:耳针抑郁症开野实验
胃溃疡患者皮肤压痛阈及辨别阈的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压痛阈是传统评测痛觉的方法之一。机体的疼痛阈值代表机体对疼痛感觉的分辨水平。压痛阈是指受试者的皮肤在接受外部压力刺激时,最初能感受到由压力觉变为痛觉时的最小压力值。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这种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辨别阈。笔者以人体穴位压痛阈和皮肤两点辨别阈为检测指标,观察正常人及胃溃疡患者在经线及非经线上的压痛阈值及两点辨别阈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贲卉荣培晶李艳华李彩芬吉长福李亮何伟高昕妍
关键词:针刺胃溃疡痛阈腧穴
不同部位耳针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耳针对戊四氮致癫痫大鼠发作的抑制效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耳尖组、耳外缘组、耳垂组、耳甲艇组、耳甲腔组,每组各10只。将直径为50μm的金属微电极移植到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待大鼠清醒并恢复后进行实验。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造成大鼠癫痫模型。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外耳不同部位电针刺激30min。观察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进行;癫痫发作根据皮层体感区场电位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5倍)确定,记录60s内癫痫发作总的持续时间。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耳尖组外其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针能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电针耳甲(包括耳甲腔和耳甲艇)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较电针外耳其它部位显著,这可能与刺激了迷走神经耳支有关。
何伟李艳华荣培晶李亮贲卉朱兵
关键词:癫痫耳针耳甲腔
针刺耳甲区对自发性高血压及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被引量:68
2006年
目的:探讨针刺耳甲区耳穴的降压作用及降压机制。方法:22只正常SD大鼠和15只自发高血压大鼠,氨基甲酸乙酯腹腔注射麻醉(1.0g/kg),观察迷走神经完整和颈部切断迷走神经干后耳甲区电针(75~100Hz,疏密波)和手针(约2次/S)刺激对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同时记录左侧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放电的变化。选取“内关”穴作对照。此外,在正常大鼠沿动脉插管推泣1%阿托品(0.05mg/kg)后刺激耳穴以及电刺激正常大鼠迷走神经时,记录血压和心率及神经放电指标。结果:在自发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大鼠。电针和手针刺激耳甲区能有效降低动脉压(P〈0.001),抑制心率(P〈0.001),同时在个例动物观察到迷走神经放电增加而交感神经放电抑制。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内关”穴也有降压效果(P〈0.05),但与耳甲区针刺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正常动物的降压效果在动脉注射阿托品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消失,而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类似耳针的降压和减缓心率的效果。结论:耳甲区针刺能有效降低动物的血压,这种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高昕妍李艳华朱兵贲卉荣培晶
关键词:血压耳穴内关植物神经
针刺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与模拟性唤起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激活效应
<正>目的:遴选针刺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有效穴位,并确定最佳治疗时机,为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用雌性生殖龄有正常动情周期的 SD 大鼠,体重在240~280g。每日展8:00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检...
王少军朱兵任晓暄贲卉李宇清李艳华
文献传递
电针耳甲对癫痫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电针耳甲对癫痫大鼠的抑制效应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行为学实验分为模型组、大椎组和耳甲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TZ)60 mg/kg造成急性癫痫模型。大椎组和耳甲组分别电针"大椎"和耳甲后腹腔注射PTZ。比较3组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电生理实验分为大椎组、颈迷走神经刺激组(VNS)组和耳甲组,每组8只,比较电针"大椎"、VNS和电针耳甲对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和大椎组相比,耳甲组大鼠第1次大发作潜伏期延长,第1次大发作持续时间缩短,行为学积分减少。电针耳甲抑制脑电图癫痫波的时间与电针"大椎"相比增加;与VNS相比差异无显著。结论:电针耳甲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优于电针"大椎",与VNS相比无明显差异。由于电针耳甲创伤小,费用低,而且无明显副作用,可以作为治疗癫痫的替代疗法之一。
何伟赵长龙李艳华高昕妍李亮贲卉荣培晶朱兵
关键词:癫痫戊四唑电针脑电图
大鼠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胰岛素敏感神经元对耳甲电针的反应被引量:29
2007年
目的:初步探讨耳针降糖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微电极胞外记录孤束核(NTS)神经元活动,将记录的细胞随机分为颈静脉注射葡萄糖组、胰岛素组及耳甲电针组,观察上述处理因素对各组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NTS存在葡萄糖敏感和胰岛素敏感神经元,葡萄糖敏感神经元中抑制型占37.3%,兴奋型占10.9%;胰岛素敏感神经元中兴奋型占33.3%,抑制型占4.9%;电针耳甲,NTS神经元有49.3%(34/69)放电频率增加,4.3%(3/69)放电频率减少,34个耳针激活细胞中有18个对葡萄糖呈抑制反应,8个对胰岛素呈兴奋反应。结论:耳甲电针能兴奋NTS葡萄糖敏感神经元(抑制反应型为主)和胰岛素敏感神经元(激活反应型为主),耳针的降糖效应可能与调节上述神经元放电活动有关。
梅志刚朱兵李艳华荣培晶贲卉李亮
关键词:电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