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艳
- 作品数:21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传媒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文学更多>>
-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被引量:3
- 2014年
- 影视传媒专业作为一个与社会现实生活有较强联系的学科,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其发展具有较为重大的影响,在当前新媒体兴起的情况下,只有完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兴起下的影视传媒产业。
- 杨东伶王淑慧杜宏艳
-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影视传媒实践教学体系
- 《冬》:“爱”与“孤独”的寓言
- 2017年
- 电影《冬》是一部简约、纯粹的艺术电影。电影从故事内容、人物设置、情节勾连以及在带有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视觉呈现上,导演都在做减法的处理。电影《冬》又是一部具有多义性、哲理性的电影。电影虽然情节简单,画面也讲究留白,但电影有着对爱与孤独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又有对人性以及生命细致入微的洞察与思考。且作者将电影提升到了对宗教的认识,将人类普遍的爱与孤独的情感归于寂灭与虚无,冥冥之中,是对老人灵魂的告慰。
- 杜宏艳张龙贺
- 关键词:孤独寓言人性生命
- 高等艺术院校摄影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初探被引量:1
- 2010年
- 高等艺术类院校摄影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针对青年教师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操作能力很薄弱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如组织参加与摄影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引进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等。
- 杜宏艳高贺胜王福战
-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摄影专业青年教师
- 沉浸式传播的技术赋能与责任重构--基于5G+VR技术的讨论被引量:3
- 2022年
- 5G时代的到来与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合力赋能沉浸式传播场景与技术。在5G+VR逐渐被常态化应用于传媒领域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空间混淆、价值异化、受众依赖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提升媒体运用的责任意识,促进5G+VR技术对沉浸式传播的合理打造。
- 杜宏艳
- 城市景观婚纱摄影拍摄技巧探析
- 2015年
- "城市景观婚纱摄影"是近年来新兴的婚纱摄影形式,因受到广大青年消费者的欢迎,日渐成为主流婚纱摄影趋势。本文针对这一新兴摄影形式对其拍摄技巧进行简要分析,试图为摄影师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拍摄技巧主要包括:利用大景别城市景观画面做背景;运用视觉效果独特的拍摄高度;主体人物与城市景观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利用色彩增强画面视觉效果;选择对消费者有意义的城市景观作为背景。
- 杜宏艳陈静芳邱锋
- 关键词:城市景观婚纱摄影
- 杜宏艳作品
- 2021年
- 杜宏艳
- 网络化线上教学在摄影课程中的应用
- 2020年
- 在如今海量化的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化的线上教学模式逐渐在社会上实现了推广与应用。网络化的线上教学具有教学资源海量性、教学形式即时性的优势,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对网络化教学中摄影课程面临的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性教学难实现以及作品质量难把控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基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网络化教学在摄影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以此来全面提高网络化时代摄影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 杜宏艳
- 关键词:网络化线上教学摄影课程
- 手机摄影的发展及对新媒体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手机摄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变革了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其促使新媒体改变了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报道方式,有助于提升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助于实现“人人皆为记者”的目标。文章分析手机摄影对新媒体的影响,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利用规律,促进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 杜宏艳
-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
- 新文科背景下摄影艺术文化素养研究
- 2022年
- 随着新文科背景下素质教育工作进程的不断推进,文科艺术类课程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其中,摄影作为一门技巧类课程,以其写实性、技术性、图像性等特点,在艺术类课程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众多高校的关注。部分高校凭借自身先进的教育资源,完善了摄影艺术相关课程,为此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然而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部分高校在摄影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意识不强、课程不够完善、教师专业性不强、思政内容体现不深、教学评价不够新颖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摄影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 杜宏艳
- 关键词:摄影艺术文化素养
- 村庄、故土与记忆:我国实验性影片的诗意表达——以《郁川浮游》《路边野餐》为例
- 2021年
- 故土历来是电影创作者镜头下的重要表达题材,对于中国的创作者们来说尤为如此。纵观全世界,像中国这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社会转型、城乡结构变迁的国家屈指可数。环境的剧烈变动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觉的创作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反环境"。"反环境"的概念来自于知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他试图使用这个概念描述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冲击、旧媒介如何构成新媒介的内容以及新媒介所导致的感知偏差。[1]在麦克卢汉的眼中,"反环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名词,更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独特的参照体系。
- 杜宏艳
- 关键词:麦克卢汉新媒介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