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封科

作品数:41 被引量:224H指数:9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9篇干旱
  • 8篇玉米
  • 8篇农业
  • 8篇旱地
  • 7篇集水
  • 7篇集雨
  • 7篇半干旱
  • 6篇水分
  • 6篇旱区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小麦
  • 5篇利用效率
  • 5篇干旱区
  • 5篇半干旱区
  • 4篇栽培
  • 4篇土壤水
  • 4篇作物
  • 4篇抗旱

机构

  • 38篇甘肃省农业科...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甘肃省科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省水利科...
  • 1篇庆阳市农业技...
  • 1篇庄浪县农业技...
  • 1篇云南省农业厅

作者

  • 41篇杨封科
  • 12篇高世铭
  • 9篇何宝林
  • 8篇张绪成
  • 5篇夏芳琴
  • 5篇张国平
  • 4篇吕军峰
  • 3篇王立明
  • 3篇李秀君
  • 3篇刘晓伟
  • 3篇张国宏
  • 2篇张朝巍
  • 2篇郭贤仕
  • 2篇郭天文
  • 2篇陈光荣
  • 2篇马一凡
  • 2篇张正英
  • 2篇樊廷录
  • 2篇苏永生
  • 2篇吕迎春

传媒

  • 7篇甘肃农业科技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科技管理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青海农技推广
  • 1篇2001年国...
  • 1篇中国农学会青...
  • 1篇2010农业...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8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旱地梯田地力提升与粮果提质增效开发关键技术与应用
杨封科何宝林吴永斌刘晓伟张国平张立功张朝巍高应平夏芳琴康恩祥
针对旱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增产增效挖潜的科技需求,基于农学、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农艺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借鉴“集水高效农业”、“水保型旱作农业”、“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理论及“覆盖少免耕”、“覆盖抑蒸理论”、“...
关键词:
关键词:旱地梯田土壤肥力农业废弃物利用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梯田集水增产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研究表明,半干旱区梯田平均可拦蓄入渗92.4%的雨水径流及泥沙,正常年份2m土层有效贮水量比坡地多112~184mm,可基本满足当地春小麦160.7mm的亏缺水分的补给;增加土壤水分的高峰期主要在3~5月和7月份,增加量为9.15~46.41mm,对本区土壤水分的快速补充恢复和缓解5,6月份的“卡脖早”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建成3年以上的梯田较10°以上的坡地增产幅度可达27.07%~52.78%,水分利用效率也高1.01~3.38kg/(mm·hm^2)。在限量供水条件下,相应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17.9kg/(mm·hm^2),比早作提高14.42%。因此,是半干旱区聚水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杨封科
关键词:梯田集水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被引量:3
2003年
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研究的进展 ,在分析了我国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旱地集水农业对旱农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水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
杨封科高世铭
关键词: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东部旱作地区抗旱节水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示范
张绪成朱润身杨封科侯慧芝李尚中刘晓伟马一凡吕军峰郭贤仕李兴茂何宝林夏芳琴王淑英姜小凤柳燕兰张平良谭雪莲
筛选出适合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地区的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稳产丰产性好的优良玉米品种3个、小麦品种2个、马铃薯品种3个,糜子品种1个,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试验研究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温度变化、...
关键词:
关键词:抗旱节水技术
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被引量:46
2004年
垄膜沟种技术是旱地春小麦提高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把地膜覆盖与沟垄种植技术捆绑整合,以突出的雨水叠加、保墒、增温性能和易操作的特性,成为旱作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技术选择。
杨封科
关键词:旱作春小麦垄膜沟种微集水
覆盖沟垄耕作土壤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杨封科何宝林张绪成张立功李国峰高应平刘晓伟吕军峰张国平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针对甘肃中东部旱作区土壤覆盖沟垄集约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农学、土壤学、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农田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增加外源有机碳投入提...
关键词: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
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对甘肃省黄绵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调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黄绵土土壤养分含量低,且因干旱和瘠薄在1999-2001年以后开始下降,土壤质量处于退化状态。以提高自然降水拦蓄率、保蓄率和利用率为治旱突破口,提出集成田间沟垄微集水耕作与地膜、秸秆、沙草二元覆盖等抑蒸技术的治旱耕作关键技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肥、供肥能力为治薄突破口,提出化肥秋深施、有机无机绿肥配施、秸秆堆腐还田和首选豌豆、扁豆为轮作豆科作物为主的治薄耕作关键技术,通过抗旱作物+治旱技术+治薄技术组配形式,建立黄绵土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体系。
杨封科高世铭崔增团郭贤仕张绪成
关键词:黄绵土耕地质量
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对不同田间微地形集雨技术和关键期补灌技术组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在陇中半干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的最优组合模式为膜上沟播种植并在大喇叭口期补灌 ,在试验当年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为 2 82 mm的条件下补灌 4 5 mm,产量可达到 8877.5 kg/ hm2 ,水分利用效率达 2 9.2 kg/ (m m· hm2 )
张绪成夏芳琴杨封科
关键词:旱地地膜玉米
土壤培肥与覆膜垄作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19年
土壤培肥是维持旱地农业土壤肥力水平、提高生产力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但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土壤肥力及玉米肥水调控的作用机制及其增产效应尚缺乏系统研究认知.2014—2016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庄浪试验站,以‘富农1号’玉米为指示作物,设全膜双垄+秸秆还田(FS)、全膜双垄+优化施肥(FF)和全膜双垄+控制性施肥(FC)3种土壤培肥组合模式,以常规种植(CP)为对照,测定年季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及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AN、AP、AK)和作物产量,计算土壤贮水量(W_C)、作物生育期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磷肥偏生产力(PFP_N和PFP_P)等参数,揭示不同土壤培肥模式对土壤有机质、水分养分含量、玉米产量、耗水特征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S、FF和FC 3种种植模式通过增效调控土壤水热与养分环境、水肥互作效应,加速还田秸秆腐解养分释放,促进作物旺盛生长,增加归还土壤的有机物质,从而有效提高土壤供水供肥能力、培肥土壤.与CP比,3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SOM、AN、AP和AK的含量,尤其是土壤AK含量,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0.27 g·kg^(-1)、4.44 mg·kg^(-1)、0.20 mg·kg^(-1)和4.53 mg·kg^(-1),表现为FC>FF>FS,三者无显著差异.FS、FF和FC 3种土壤培肥模式均显著提高了旱地玉米生育期末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W_(C200)),3年合计分别比播前W_(C200)增加了107.41、38.99和28.35 mm;显著降低了玉米ET,年平均分别比CP降低了60.50、37.7和34.15 mm,相当于分别减少了12.6%、7.9%和7.1%.水肥条件的改善在干旱和少雨的年份主要促进了玉米抽雄至成熟期的生长,多雨的年份均衡促进了玉米生长,增加了玉米的双穗率、穗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使玉米产量显著增加.3年平均与CP相比,FS、FF、和FC模式的PFP_N和PFP_P分别提高了1.82、1.65、1.62倍和2.41、1.69、1.
杨封科杨封科张国平何宝林高应平
关键词:土壤培肥水分利用效率
水肥对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层次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耗水主要集中在80cm土层深度内,8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基本不被马铃薯吸收利用。在氯化钾为150kg/hm2及苗期补水条件下,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WUE)均最高,分别为41.71和94.21kg/(mm.hm2),单叶水平WUE最低,但产量均为最高值(36324.97kg/hm2)。
陈光荣郭天文高世铭杨封科吕军峰张国宏
关键词:马铃薯施钾量水分利用效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