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开清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解剖学
  • 3篇肿瘤
  • 3篇CT表现
  • 3篇病理
  • 2篇断层解剖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浸润
  • 2篇脂肪组织
  • 2篇韧带
  • 2篇肿块
  • 2篇膈下
  • 2篇胃裸区
  • 2篇腺炎
  • 2篇螺旋CT表现
  • 2篇解剖学基础
  • 2篇坏死

机构

  • 13篇四川大学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大理学院
  • 1篇海南医学院

作者

  • 13篇杨开清
  • 7篇闵鹏秋
  • 5篇伍兵
  • 4篇宋彬
  • 4篇杨志刚
  • 3篇刘荣波
  • 2篇余建群
  • 2篇陈道邦
  • 2篇杨恒选
  • 2篇何之彦
  • 1篇廖正银
  • 1篇杨新文
  • 1篇李媛
  • 1篇白红利
  • 1篇朱培菊
  • 1篇金航
  • 1篇刘再毅
  • 1篇文凌仪
  • 1篇陈静
  • 1篇唐思诗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侵犯胃裸区的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胃裸区(GBA)的CT表现和解剖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近侧胃癌(PGC)连续性病例的CT资料,其中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GBA受到肿瘤侵犯46例。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分析CT征象的解剖病理基础。结果46例中有38例表现为GBA内软组织肿块,8例表现为结节状淋巴结。胃癌侵犯GBA病例的CT征象有(1)GBA增宽,胃壁与膈肌之间的薄层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36例)。(2)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38例)或类圆形淋巴结(8例)。(3)左膈脚及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25例)。(4)膈下腹膜后间隙其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解剖位置和淋巴引流是PGC侵犯GBA的重要原因,并且可能与PGC的预后较差有关。
伍兵闵鹏秋杨开清李鹏廖正银刘再毅陈楠金航
关键词:胃肿瘤解剖学
心包窦和心包隐窝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在横断面解剖学的基础上 ,评价心包窦、隐窝的横断面螺旋CT表现及其影像学意义。资料与方法 复习 5 2例心包积液 (按中~大量组和少量组 )和 14 6例无心包疾病 (正常对照组 )病例纵隔螺旋CT影像 ,并对照 2例尸体横断面解剖 ,描述心包窦、隐窝在 5个主要横断面的显示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包各窦、隐窝的显示率均大于 4 0 %。心包少量积液组与中~大量积液组心包各窦与隐窝的显示率 ,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间PCR、RPR、pSAR的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其余心包各窦与隐窝的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心包窦、隐窝在螺旋CT上易于显示。其定位诊断需依靠断层解剖学知识 。
熊燕杨开清周翔平张刚严志汉
关键词:心包窦心包隐窝螺旋CT解剖学
胃周围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及在影像学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裸区和胃周围间隙的划分、形态学特征及其在影像学的应用意义。方法将65具成人尸体解剖观测胃裸区后膈下腹膜外间隙;46具成人尸体腹部连续断层标本,观测胃裸区后膈下腹膜外间隙出现平面、范围。选2例上腹部标本在胰尾处向肾旁前间隙内灌注红色乳胶,观察乳胶胰在周围的扩散和积聚情况。结果尸体解剖观测发现胃裸区位于食管腹段后方、邻近胃小弯侧胃的后壁无腹膜覆盖的区域,其出现率为100%。胃膈内侧韧带、胃膈外侧韧带和胃胰韧带勾画出胃裸区的范围,胃裸区与左膈之间的间隙为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胃周围间隙可划分为肝胃隐窝、网膜囊上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网膜囊下隐窝、脾胃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与左肾旁前间隙相交通。结论(1)胃膈内侧韧带、胃膈外侧韧带和胃胰韧带勾画出胃裸区的范围,它们是划分胃周围间隙依据。(2)胃周围间隙可划分肝胃隐窝、网膜囊上隐窝、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网膜囊下隐窝、脾胃隐窝。(3)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与左肾旁前间隙相通。
郭宇伍兵闵鹏秋杨开清
关键词:胃裸区断层解剖学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评价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诊断试验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在肝肾间巨大肿块CT定位诊断中 ,用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象区分肝脏与非肝脏来源占位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位于肝肾间区域 ,直径≥ 4cm肿块共 97例 ,均行CT增强扫描。其中肝脏来源 (试验组 ) 4 3例 ,非肝脏来源 (对照组 ) 54例。重点观察下腔静脉肝段推移的CT征象并用诊断试验评价该征象。结果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在试验组中的出现率为 86 .0 % (37/43) ;在对照组的出现率为 7.4% (4/54)。在推移方向的分布上 ,试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χ2 =0 .0 3 ,P >0 .0 5)。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敏感性 86 .0 % ,特异性 92 .6 % ,准确性 89.7%。结论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是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有价值的CT征象。
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何之彦杨开清
关键词:肝肿瘤下腔静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Vater壶腹中隔的应用解剖研究
2001年
陈道邦周德明杨开清
关键词:VATER壶腹胆总管普通光学显微镜
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螺旋CT表现的影响及其解剖学基础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明确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螺旋CT表现的影响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4例尸体横断面标本的肺韧带形态及附着点。并搜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下胸部疾病 5 7例 ,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螺旋CT图像上 ,观察肺韧带对下胸部疾病的影响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结合实体标准 ,分析其解剖学基础。结果 尸体横断面标本上 ,肺韧带位于下肺静脉下方 ,为连接肺下叶与纵隔的胸膜反褶 ,右侧附着于食管 ,左侧附着于食管或降主动脉。螺旋CT上 ,40例胸腔积液和 7例气胸压迫肺下叶致肺不张 ,肺韧带固定肺下叶 ,使压缩的肺下叶不向上达肺门 ;40例胸腔积液中 ,肺韧带将胸腔积液分隔成前、后两部分 ;7例下叶肺癌及 3例炎性病变直接累及肺韧带 ,使其呈结节状或鸟嘴状增厚。结论 肺韧带固定肺下叶 ,影响下胸部疾病 (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的影像学表现 ;
余建群杨志刚杨开清白红利朱培菊
关键词:解剖学基础螺旋CT图像肺韧带影像学表现肺韧带
冠状韧带下层的影像断面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阐明冠状韧带下层的组成,为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准确地确定肝裸区和右膈下腹膜外间隙范围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0具冰冻切锯的方法制作的三维断层标本(横断层20具,矢、冠状断层各5具)上观察肝的韧带在肝的附着和反折。结果冠状韧带下层由肝肾韧带和冠状韧带左层构成。从第二肝门至第一肝门平面的横断层上,可见冠状韧带上层与冠状韧带左层、镰状韧带、肝尾状叶总是同步出现。结论冠状韧带下层由肝肾韧带和冠状韧带左层组成;在横断层上,肝裸区位于冠状韧带上层与冠状韧带左层之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肝裸区位于冠状韧带上层与肝肾韧带之间。肝肾韧带和冠状韧带左层对确定肝裸区具有重要意义。
杨新文杨开清
关键词:断面解剖
右肾周间隙上份源于脏器肿块CT表现特征探讨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右肾周间隙上份不同脏器来源肿块的CT表现特征。方法 :观察和分析 7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 ,位于右肾周间隙上份 ,源于不同脏器 ,直径≥ 4cm肿块的增强扫描CT表现特征。结果 :肿块直径 <8cm的 2 2例中 ,其优势平面在肝门平面以上的 3例均来源于肝脏 ,在肝门平面以下的 19例中 ,18例 (94.7% )来源于右肾上腺和右肾 ;下腔静脉肝内段 (IVC Ⅰ段 )和肝门至右肾门平面段 (IVC Ⅱ段 )同时向左前方推移多见于肝脏肿块 (2 4/2 7,88.9% ) ,IVC Ⅱ段向前移的 7例全为右肾上腺肿块 ;门静脉右支后移 (3例 )和门静脉癌栓 (12例 )全部见于肝脏肿瘤 ;造成某脏器实质缺损常为来源于该脏器的肿块 ,而脏器受压推移征则常为邻近脏器肿块推压所致 ;肾筋膜显示的 3 3例中 ,11例位于肾筋膜囊外的肿块均来源于肝脏 ,而 2 2例位于肾筋膜囊内的肿块均来源于右肾上腺和右肾 ;13例侵犯右膈脚的恶性肿瘤中 ,9例 (69.2 % )来源于右肾上腺。结论 :肿块优势平面的位置 ,对邻近大血管和脏器的影响 ,对右膈脚的侵犯以及与肾筋膜囊的关系等CT征象 。
伍兵闵鹏秋何之彦杨开清宋彬刘荣波
关键词:CT表现
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明确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病变的MDCT影像表现特点和规律,结合尸体断面解剖观察,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基础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尸体断面标本11具(5例横断面、4例矢状面和2例冠状面),主要观察颈胸交界区组织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并结合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性病变84例的MDCT表现特点及规律,阐明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11例尸体断面解剖发现:咽后间隙、椎前间隙与上纵隔食管后间隙自然相通;椎前间隙向外下方经腋鞘与腋窝相连通;颈动脉鞘向下与上纵隔血管周围间隙相延续;颈部气管前间隙向下与上纵隔相通。84例患者的MDCT影像表现:咽后间隙感染可向下达后纵隔;椎前间隙感染可向下蔓延至后纵隔,向两侧蔓延至腋窝;颈动脉鞘感染可向下延伸至上纵隔;积气性病变可同时分布于纵隔、颈部、腋窝区。结论:MDCT能够详细反映颈胸交界区感染、积气病变的局部表现和向周围扩散的情况;尸体断面发现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此区域病灶的优势分布。
叶奕兰杨志刚杨志刚李媛陈静唐思诗文凌仪
关键词:筋膜间隙腋窝
肝胃韧带的断层和CT解剖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阐明肝胃韧带分隔网膜囊上隐窝 (SRLS)的意义及内侧胃膈韧带的存在。方法 :①观察肝的韧带的附着和相互移行情况及肝胃韧带、SRLS与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上前间隙的通连关系。②观察腹部连续断层标本 (横断层和矢状断层 )。③腹部螺旋CT扫描。结果 :①通常教科书和文献所述的肝胃韧带实际上由肝膈韧带、肝食管韧带和肝胃韧带构成。②肝胃韧带位于静脉韧带裂内 ,后层在近胃小弯处反折至膈形成内侧胃膈韧带 ,并与内侧胃膈韧带分别作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③肝胃隐窝与SRLS之间因隔以肝胃韧带而不相通。结论 :肝胃韧带和内侧胃膈韧带分别构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分隔SRLS ;一些教材所用的图 ,表达SRLS与左肝上后间隙相通的概念值得商榷。
陈钰杨开清闵鹏秋李鹏陈道邦
关键词:断层解剖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