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旭

作品数:78 被引量:355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1篇结肠
  • 28篇溃疡
  • 26篇溃疡性
  • 25篇结肠炎
  • 24篇溃疡性结肠炎
  • 11篇术后
  • 11篇疗效
  • 7篇镇痛
  • 7篇中药
  • 7篇便秘
  • 6篇食管
  • 6篇食管反流
  • 6篇食管反流病
  • 6篇食物不耐受
  • 6篇特异
  • 6篇特异性
  • 6篇中医
  • 6篇胃食管
  • 6篇胃食管反流
  • 6篇胃食管反流病

机构

  • 51篇南京中医药大...
  • 36篇南京市中医院
  • 18篇南京市中西医...
  • 9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药...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7篇杨旭
  • 27篇张苏闽
  • 17篇周惠芬
  • 17篇王元钊
  • 16篇叶妮
  • 13篇王轶
  • 12篇刘翚
  • 11篇丁义江
  • 10篇赵璟
  • 9篇丁康
  • 9篇沈洪
  • 8篇吴崑岚
  • 7篇方健
  • 7篇丁曙晴
  • 7篇刘飞
  • 6篇李梅
  • 4篇陆玥琳
  • 3篇方建
  • 3篇常有
  • 3篇李平

传媒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河北中医
  • 2篇中国针灸
  • 2篇中医杂志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广西中医药
  • 2篇四川中医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5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3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气药灌肠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状态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莎尔福肠溶片口服、莎尔福肠溶片口服联合中药气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中度、活动期、左半结肠及以上结肠病变)的疗效,探讨中药气药灌肠法对UC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影响。   方法:将根据病情评估和食物不耐受检测...
杨旭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食物不耐受美沙拉嗪
肛肠术后固定裤
本发明涉及一种肛肠术后固定裤,属于医疗技术领域。该固定裤方便实用,更有利于透气,提升患者使用舒适性的,敷料能够与肛周皮肤紧密贴覆,利于患者恢复。引流管通过螺纹可安装到固定裤上,也可以从固定裤上拆卸,根据需要使用。手术当天...
杨旭周惠芬丁康刘飞吴崑岚刘翚
食物不耐受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31
2011年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杨旭章金春李梅丁义江张苏闽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八髎穴(骶后孔)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研究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探寻八髎穴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在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后孔""骶孔""骶骨"为关键词,检索1957年至2012年中国知网文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既往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数量较少、测量对象不统一、指标名称太繁杂、测量起止点不一致、指标权重不明确、测量结果有偏差、与临床结合欠缺、定位方法多样化等问题。结论:八髎穴定位明确,但取法多样而模糊,在测量和研究时对活体的研究意义更大,性别、体质量、身高、分娩等因素也要考虑。有必要找寻到一种准确简便的定位方法。
周惠芬丁曙晴丁义江王玲玲王静李敏曹建葆杨旭
关键词:骶后孔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被引量:5
2017年
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经络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病理方面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最早阐述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表里的关系。《灵枢·经脉》曰“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更是详细地描写了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的联系,两者一阴一阳,表里相应,互相之间起着沟通联系、运输渗灌的作用。在病理上,两者也有着相关的联系,有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特别是间质性肺疾病出现肺纤维化和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会合并出现便秘的情况;有些老年患者,有时一咳嗽就会出现大便失禁的现象;此外,临床中为患者进行直肠肛肠镜检查时,进镜时让患者深吸气,顺利进镜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鉴于此,本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缪江颜延凤杨旭
关键词:大肠
FOCUS超声刀在痔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随着超声刀在临床外科中的应用及微创外科的发展,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的微创手术一直是肛肠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文章运用微创无血理念探讨FOCUS超声刀在痔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明确诊断为混合痔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予采用FOCUS超声刀进行痔切除手术和采用电刀进行Milligan-Morgan手术,并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及创面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尿潴留、肛门坠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S超声刀在痔病手术中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出血量,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杨旭叶妮王元钊王轶赵璟周惠芬
关键词:FOCUS超声刀痔病
脉冲结肠水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及护理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评价脉冲结肠水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疗效,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33例OCC患者采用脉冲结肠水疗法进行治疗,并辅以相应的护理,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生存质量、心理症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5%,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生存质量积分、心理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5%。结论脉冲结肠水疗法配合相应护理可明显改善OOC患者症状,疗效确切、护理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翚杨旭郭秀君张苏闽丁曙晴李梅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护理
五味通便茶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五味通便茶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compound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PEG)对功能性便秘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选取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行结肠镜检查的48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233例)将3盒PEG加入3000 mL温水中,分次口服。观察组(n=2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提前1 d取五味通便茶泡饮。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气泡情况、用药方案接受度、息肉检出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清洁度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用药方案接受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五味通便茶联合PEG在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PEG,肠道清洁度更高,不良反应少,患者更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黄士财方东韩素芬沈亚蓓张苏闽杨旭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功能性便秘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290例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率和变异类型,引起临床医师对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重视,为研究取穴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90例行盆腔CT检查患者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情况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骶后孔(八髎穴)的总变异率为20.34%(59/290),变异类型包括椎体个数变异型(4椎变异、6椎变异)、融合变异型(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椎4变异)和混合型。结论:椎体个数变异型会导致骶神经数量变化,融合变异型和混合型会加大取穴难度,而髂后上棘一般不会发生变异,用于八髎穴取穴定位更佳。髂后上棘连线多位于上髎水平线上;髂骶距中点多位于中髎水平线上。
周惠芬沈广澍尹鑫丁曙晴王玲玲丁义江杨旭邹洋洋
关键词:骶后孔CT三维重建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外治研究进展
从中药灌肠、中药栓剂、针灸治疗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医药外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外治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和完整的疗效评佑方案等。
张苏闽杨旭李梅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外治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