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焰

作品数:37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蛋白
  • 16篇纤维蛋白
  • 15篇凝血
  • 10篇蛋白原
  • 10篇血管
  • 10篇纤维蛋白原
  • 8篇血管内凝血
  • 7篇血栓
  • 7篇弥散
  • 7篇弥散性
  • 7篇弥散性血管内...
  • 6篇聚体
  • 6篇抗凝血
  • 6篇抗凝血酶
  • 6篇活性
  • 6篇二聚体
  • 5篇细胞
  • 5篇纤维蛋白单体
  • 5篇D-二聚体
  • 4篇凝血酶活性

机构

  • 33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杨焰
  • 33篇魏文宁
  • 29篇杨锐
  • 14篇宋善俊
  • 12篇胡豫
  • 9篇洪梅
  • 3篇唐亮
  • 3篇程志鹏
  • 3篇熊丽丽
  • 3篇吴莹莹
  • 3篇胡蓓
  • 2篇李红戈
  • 2篇朱励
  • 2篇张志泉
  • 2篇郭涛
  • 2篇杨锐
  • 1篇师洪
  • 1篇张小平
  • 1篇柯琴梅
  • 1篇董春霞

传媒

  • 7篇临床血液学杂...
  • 6篇血栓与止血学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8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栓与止血相关检查标准及质量控制被引量:2
2006年
血栓与止血是血液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在临床各科、药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中也都涉及血栓与止血问题,因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检验和实验研究,随之提到日程上的问题就是方法的质量,也就是由此方法得到的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实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叙述血栓与止血实验方法中影响结果可靠性和重复性的一些因素。
杨焰魏文宁
关键词:血栓医学生物工程病理生理学可靠性疗效观察
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功能(英文)
2005年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创、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③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0.31,(5.81±3.22)g/L,4.61±0.97;正常对照组0.61±0.15,(3.36±1.02)g/L,3.93±0.68,P<0.01]。②治疗3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0.68,(4.21±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19
杨锐魏文宁杨焰
关键词:创伤学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同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杨锐魏文宁杨焰张志泉宋善俊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儿童凝血抗凝血酶活性
PROS1 5'非翻译区基因多态性与华中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联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PROS1 5'非翻译区基因多态性c.-190C>G和c.-189G>C以及血浆蛋白S(PS)水平与华中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湖北省血栓与止血临床研究中心VTE患者外周血标本1 304例,收集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对应且无动静脉血栓栓塞病史的正常人外周血标本1 334例。提取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采用限制性内切酶BsoBI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比较2组间PROS1c.-190C>G与c.-189G>C突变的CC、CG、GG基因型比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游离PS抗原水平,对比突变型与野生型有无差异。结果:PROS1c.-190C>G等位基因G在病例组中发生率为1.34%,与对照组相比,OR=1.44(0.86-2.41,P=0.17);PROS1c.-189G>C等位基因C在病例组中发生率为0.31%,与对照组相比,OR=1.64(0.54-5.02,P=0.38)。因此,PROS1的基因多态性c.-190C>G及c.-189G>C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突变型血浆游离PS抗原水平与野生型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S1 5'非编码区的基因多态性c.-190C>G与c.-189G>C可能不是华中地区VTE的危险因素。未来还需扩大样本量对PS缺乏的VTE患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刘敬迪唐亮吴莹莹汪清云程志鹏胡蓓杨焰胡豫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蛋白S基因多态性
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实验初探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意义 ,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动力学图形的标准化处理获得更为直观、丰富的实验参数。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计连接微机对凝血过程进行扫描 ,并绘制动力学图形 ,然后人工测量动力学图形自设参数。结果 :研究资料显示 ,在一定条件下分析动力学图形中的主要分析参数与凝血酶的形成速度与量成正、负相关 ,并有满意的精确度 [CV =(1.2 %~ 6 .6 % ) ]与敏感性(可测最低因子含量 0 .32 5 % )。结论 :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可行实用 ,有望成为评价人体凝血功能检查方法的一种新趋势。
魏文宁杨焰杨锐方峻宋善俊
关键词:凝血酶血栓止血
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动力图形分析及意义
2006年
目的建立动态检测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方法。方法采用血凝-溶解法和发色底物法,应用Unico-20000分光光度计连接微机,动态监测血浆或优球蛋白凝溶或显色情况。结果利用发色底物法测得20名正常人在显色180s时的纤溶酶活性为(86.8±37.2)%,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活性为3.9%~125%时r=0.978,7.8%-125%时r=0.997),22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各种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生成异常图形,而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结论应用血凝-溶解和发色底物法,以血浆或优球蛋白为检测标本,其结果更有利判断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改变的性质,而且利用发色底物法以优球蛋白为检测标本较血浆更为敏感,上述方法可作为传统检测方法的补充。
魏文宁胡豫郭涛杨焰杨锐熊丽丽
关键词:纤维蛋白溶解发色底物
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改变的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围术期凝血酶 -抗凝血酶 (TAT)的改变以及采用肝素涂层管道与注射肝素两组病例TAT改变的差异。方法  2 3例CPB心脏机械瓣膜置换者 ,分为应用肝素组(UCG) 15例 ,肝素涂层组 (HCG) 8例 ,分别在术前 5min、肝素化后 5min、CPB转流 6 0min、鱼精蛋白中和后30min、6 0min、术后 4、12h采血。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TAT ,凝血一期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FX∶C)。结果  2 3例病人围术期TAT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在CPB期间及鱼精蛋白中和升高尤为明显 ,FX∶C在术中有明显减低。两组TAT、FX∶C改变趋势大致相同 ,但HCG组改变程度较UCG组轻。结论 病人CPB手术前存在某种程度高凝状态 ,术中有明显凝血过度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 ,鱼精蛋白中和后TAT高达 6 0 0 μg L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
魏文宁杨焰杨锐方竣宋善俊
关键词:体外循环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酶联免疫试验凝血因子
IL-10对IL-6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2
2005年
为了观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抗炎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发病机制的作用,用一期凝固法、ELISA和细胞发色底物分析检测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10(rhIL10)作用下,人重组IL6(rhIL6)诱导PBMNC的促凝活性(procoagulantactivity,PCA)、TF表达及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rhIL6培养PBMNC的PCA、TF表达及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rhIL10作用PBMNC后,可对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起不同的抑制作用;在500ng/LrhIL10的作用下,rhIL6诱导的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0对PBMNC的TF表达和活性抑制可能是ACS重要保护机制,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洪梅魏文宁杨锐杨焰宋善俊
关键词:IL-10IL-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液循环中白细胞组织因子活性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辅助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白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测定方法。方法:利用动态监测法测定脂多糖(LPS)刺激后单个核白细胞(MLC)的TF-PCA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TF抗原的表达,以鉴定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凝血动力学指标变化与细胞数、LPS浓度、反应时间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TF-PCA在内源性乏凝血因子Ⅷ、Ⅸ血浆凝固中显示明显的促凝活性,而外源性乏凝血因子Ⅶ、Ⅹ则未显示TF-PCA;TF-PCA与凝血动力学的凝固延迟时间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呈良好的负、正相关(r=-0.986、r=0.928);LPS对MLC刺激上调TF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由此印证了本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论:凝血动力学检测能较简单、快捷的检测MLC的TF-PCA,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有应用价值。
魏文宁方峻杨焰杨锐熊丽丽
关键词:细胞组织因子血液循环凝血因子VII跨膜糖蛋白活化因子
GPVI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2016年
目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血小板的活化及其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在C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GPVI基因编码的GPα2β1是一种血小板膜蛋白,通过Ca2+离子通道传导信号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关于CAD易感基因的分子特征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开展了编码GPα2β1血小板膜蛋白的GPVI基因与CAD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方法:将102例CAD患者GPVI基因的启动子区、外显子区、剪切区及非翻译区进行重测序,查找引起CAD的致病突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评价c.940C>G(p.Pro314Ala)突变对CAD发生风险的优势比;并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评价c.430G>A(p.Ala144Thr),c.655C>T(p.Pro219Ser),c.940C>G(p.Pro314Ala)突变的危害性。结果:本研究发现,GPVI c.940C>G(p.Pro314Ala)与CAD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0.984,95%CI 0.746-1.298,P=0.908 94)。结论:本研究发现存在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GPVI基因突变体c.940C>G(p.Pro314Ala)可能不是导致CAD患病风险增加的遗传学因素。
吴莹莹唐亮邓君刘敬迪汪清云程志鹏胡蓓杨焰秦铀胡豫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GPVI基因突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