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凡

作品数:6 被引量:1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湿地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4篇土壤碳
  • 4篇农田
  • 3篇碳密度
  • 3篇土壤碳密度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自然湿地
  • 2篇开垦
  • 1篇淡水
  • 1篇元素分析仪
  • 1篇中国湿地
  • 1篇容量法
  • 1篇湿地土壤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池州学院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皖西学院

作者

  • 6篇林凡
  • 4篇许信旺
  • 3篇李典友
  • 3篇潘根兴
  • 3篇张旭辉
  • 2篇李恋卿
  • 2篇李志鹏
  • 1篇郑聚锋
  • 1篇王红新
  • 1篇迟传德
  • 1篇石小磊
  • 1篇方宇嫒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2008年湿...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4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类活动对升金湖湿地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采集湖泊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5.35~25.63g...
许信旺林凡潘根兴孙秀丽薛芳
关键词:湿地农田土壤有机碳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于2005年分别采集了安徽沿江4个淡水湖泊的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30 cm)和全剖面...
林凡李典友潘根兴许信旺张旭辉迟传德李志鹏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气候变化自然湿地
文献传递
淡水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对安徽沿江淡水湿地(龙感湖、大官湖、泊湖、青通河、升金湖)和周边农田的土壤剖面中土壤活性炭(DOC1)、缓效性碳(DOC2)、稳定性碳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皖江流域湿地表层土壤DOC1、DOC2和稳定性碳含量介于0.96-8.49g·kg-1、0.62-6.14 g·kg-1、2.86-15.56 g·kg-1;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稳定性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出现了下降趋势。
林凡方宇嫒石小磊郑聚锋王红新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和湿地土壤有机碳测定的CNS元素分析仪法与湿消化容量法之比较被引量:32
2008年
土壤固碳研究中需要精确的(有机)C计量,而常规的湿氧化法与CNS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结果的吻合性是C计量中的问题。国外对旱地土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可以对比,但是否同样对于湿地土壤也适用还不清楚。采用CNS元素分析仪(仪器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湿氧化法(容量法)对20个水稻土样品,26个淡水湿地土壤样品和20个沿海湿地土壤样品进行了总有机C(TOC)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土壤的表土样品还是剖面样品,仪器法测定结果约低于容量法10%以下。两种方法对淡水湿地土壤和水稻土的有机C含量的测定可以对比,但是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对于含氯化物较高的沿海湿地土壤有机C的测定可能不精确。CNS元素分析仪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可以用于各种湿地土壤的C计量。
李志鹏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林凡
关键词:元素分析仪水稻土土壤有机碳湿地土壤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被引量:63
2008年
中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Pg,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过去50a间的损失可能达1.5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张旭辉李典友潘根兴李恋卿林凡许信旺
关键词:湿地土壤碳减缓气候变化
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被引量:30
2008年
于2005年分别采集了安徽沿江4个淡水湖泊的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30cm)和全剖面(0~100cm)中的碳密度分别为42.5~57.4t/hm^2和81.5~91.6t/hm^2;而农田则分别为22.4~48.4t/hm^2和41.4~76.5t/hm^2。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且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增大。表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其碳库失去稳定性。但是,开垦的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的稻田,故湿地开垦为旱地更不利于湿地碳库保护。因而,将湿地垦殖为水田是相对较有利于湿地碳库保护的人为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开垦的碳库损失可能是土壤的大气CO2源效应的主要途径。
林凡李典友潘根兴许信旺张旭辉迟传德李志鹏
关键词:湿地农田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