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泽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颈椎
  • 9篇内固定
  • 8篇手术
  • 8篇颈椎病
  • 7篇腰椎
  • 7篇前路
  • 7篇颈前
  • 6篇椎管
  • 6篇颈前路
  • 6篇脊髓
  • 5篇切除
  • 4篇融合术
  • 4篇髓型
  • 4篇椎管成形
  • 4篇钛板
  • 4篇颈后
  • 4篇颈后路
  • 4篇后路
  • 4篇脊髓型
  • 4篇脊髓型颈椎病

机构

  • 21篇天津市人民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医院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22篇江泽华
  • 18篇张学利
  • 8篇朱如森
  • 5篇袁建军
  • 4篇张黎龙
  • 4篇万军
  • 3篇胡炜
  • 2篇崔子健
  • 2篇刘岩
  • 1篇孙振辉
  • 1篇张宇
  • 1篇宋海峰
  • 1篇方钊
  • 1篇王磊
  • 1篇曹胜
  • 1篇陆芸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山东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开卷有益(求...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观察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TKA手术治疗的重度OA患者51例(102膝),双膝置换间隔期> 180 d,患者TKA手术前后均行骨密度检查,统计首次TKA手术前骨量减低(腰椎、股骨颈、髋部任一区域)、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对首次TKA手术前后骨密度改变与BMI、膝关节活动度、随访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例重度OA患者中首次TKA手术前骨量减低22例(43. 1%)、骨质疏松14例(27. 5%);术后分别为20(39. 2%)、18例(35. 3%);首次TKA手术前后重度OA患者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P均> 0. 05。首次TKA手术前后重度OA患者全髋骨密度(T值)分别为-1. 343±1. 385、-1. 437±1. 302,手术前后相比,t=2. 481,P=0. 016;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 793±0. 144)、(0. 808±0. 169) g/cm2,手术前后相比,t=2. 049,P=0. 046。首次TKA手术前重度OA患者全髋T值、关节活动度、BMI、手术间隔时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不是TKA手术后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结论 TKA手术后重度OA患者全髋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膝关节活动度、BMI、手术间隔时间、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不是TKA手术后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任志帅江泽华张学利崔子健张黎龙朱如森曹泽岗阚顺利
关键词: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全膝关节置换术
显微镜下高速磨钻减压与传统咬骨钳减压在颈椎病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高速磨钻浅行性减压与传统卡尔松咬骨钳减压在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前路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3例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采取显微镜下经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术中配合使用高速磨钻浅行性减压切除骨赘23例(观察组),使用卡尔松咬骨钳咬除骨赘20例(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上肢放射性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价颈椎神经功能。术后随访,观察声音嘶哑、吞咽不适、脑脊液漏及食管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0.4)年,两组末次随访时的上肢疼痛VAS、N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升高(P均<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N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各有4例出现吞咽不适,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脑脊液漏和食管瘘。结论 在颈前路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时,采用显微镜下浅行性高速磨钻减压能完整切除骨赘,更彻底地消除神经受压因素,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卡尔松咬骨钳减压。
马钧峰汪伟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张学利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C7倾斜角与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短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中术前C7倾斜角(C7 slope,C7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因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23~71岁,平均46.6岁。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25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6.8个月。单节段ACDF 44例,双节段ACDF 10例。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2-7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7S和手术节段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并计算C2~7Cobb角变化值(末次随访与术前角度的差值)。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术前C7S中位数(15°)分为A组(C7S<15°)和B组(C7S≥15°),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矢状位参数差异。结果 5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C7S、C2~7Cobb角、C2-7 SVA及S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C7S和SCobb角均与C2~7Cobb角和C2-7 SVA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与S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49,P=0.724);末次随访时,C7S、C2~7Cobb角、SCobb角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C7S和SCobb角与C2-7 SVA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根据患者术前C7S中位数分组,A组28例,C7S为(11.82±3.60)°;B组26例,C7S为(20.77±4.09)°;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C2~7Cobb角和C2-7 SVA显著小于B组(P<0.05),术前S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816)。末次随访时A、B组间C2~7Cobb角、C2-7 SVA和S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2~7Cobb角变化值显著大于B组(t=2.321,P=0.024)。结论术前C7S≥15°者其术前有更多的生理前凸,但其术后颈椎曲度变化较小,即短节段ACDF更有利于矫正术前C7S<15°的
马钧峰程招军江泽华袁建军汪伟龙明星张学利
脊柱稳定性重建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椎管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多发于胸、颈段,腰段次之,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口0。椎管肿瘤也称脊髓肿瘤,包括发生在椎管内各种组织如硬脊膜、神经根、血管、脂肪组织、脊髓等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肿瘤。根据肿瘤与脊髓以及硬脊膜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以及硬膜外肿瘤。椎管肿瘤多属良性肿瘤,一经发现多需手术治疗。既往的椎管肿瘤多采用全椎板减压术,为使术野清晰,减压彻底,需切断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及双侧椎板,有时还需切除部分关节突,这样在脊柱后部就会留下较大的骨性结构的缺损,对脊椎稳定性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术后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患者远期可能会出现脊柱的后凸畸形;
江泽华邵高升张学利
关键词:脊柱稳定性重建椎管肿瘤手术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脊髓肿瘤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9年
背景:临床中对腰椎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的诊断多借助腰椎侧位屈伸X射线,但该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寻找可靠的腰椎稳定性预测指标十分必要。目的:通过回顾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椎间小关节积液是否与腰椎稳定性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L4-5节段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108例,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其滑脱节段的腰椎MRI中是否出现椎间小关节腔内积液将患者分为无积液组55例,有积液组53例,并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对有积液组中的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椎体旋转度、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及椎间盘退变指数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无积液组的失稳率低于有积液组,动态滑移量、动态滑移指数及矢状位旋转度均小于有积液组,椎间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高于有积液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对于有积液组的相关性分析,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矢状位椎体旋转度成线性正相关(r=0.710,P=0.000;r=0.452,P=0.001);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椎间盘退变指数成负相关(r=-0.630,P=0.000;r=-0.648,P=0.000);③提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MRI上存在椎间小关节积液表现可提示滑脱不稳定,滑脱节段椎间小关节总积液量与腰椎滑移不稳定性、旋转不稳定性成正相关,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成负相关。
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
关键词:腰椎滑脱腰椎稳定性
两种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同一手术组2011年9月~2013年5月通过手术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江泽华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腰椎内固定中两种椎弓根钉加强技术与骨水泥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骨质疏松伴腰椎退行性病变行椎弓根钉固定骨质疏松的椎体后可能会出现螺钉的松动、脱落,使用固化材料强化椎弓根钉能提高治疗效果。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内固定中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和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两种技巧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滑脱、腰椎失稳、严重腰椎管狭窄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共61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椎弓根钉组和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组。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操作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中2例患者出现了注入的骨水泥渗漏,随访未造成新的神经损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未出现逐渐的增强趋势;硫酸钙骨水泥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出现渐进性的改善,与患者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改善率呈线性相关。两组患者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及神经功能的异常。表明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似,硫酸钙骨水泥能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
江泽华朱如森袁建军邵高升张学利
关键词:腰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注射硫酸钙腰椎内固定椎弓根钉
经显微镜下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在显微镜下采用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置入融合内固定术或颈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置入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75例。其中1个椎间隙41例,2个椎间隙30例,3个椎间隙4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以此评定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为优44例,良25例,可6例,优良率为92%,各椎间隙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椎间隙组内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术中创伤小,出血少,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治疗效果满意。
邵高升江泽华张学利
关键词:颈椎病显微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微创性颈前路脊髓减压
显微镜下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显微镜下经颈椎前路椎体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50例,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3、6、12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此评定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可分为:优33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为90%;患者术后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术后恢复迅速,疗效显著、安全。
江泽华张学利
关键词:显微镜检查颈前路颈椎病疗效
C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_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和经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轴性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结果:共有67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3.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4±0.9)年,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不同时间段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JOA评分在不断增加。所有6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随访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理疗或未处理)有23例患者在术后颈肩疼痛,麻木僵硬,持续时间长,即为出现术后轴性症状。其中A组7例,B组13例。两组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37.14%,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A和B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四个时间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6)。结论:两组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选择性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传统的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手术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更有利于术后颈椎曲度的维持。
江泽华程招军方钊万军张学利
关键词:颈椎曲度轴性症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