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超

作品数:30 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15篇政治法律
  • 10篇社会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政府
  • 7篇政治
  • 5篇农村
  • 5篇农业
  • 4篇社会
  • 4篇农业女性化
  • 3篇政治参与
  • 3篇实证
  • 3篇农村留守妇女
  • 3篇留守
  • 3篇留守妇女
  • 3篇城镇化
  • 2篇电子政务
  • 2篇新型城镇化
  • 2篇政务
  • 2篇社会管理
  • 2篇社会性别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农民
  • 2篇逻辑

机构

  • 25篇华中师范大学
  • 6篇杜伊斯堡-埃...
  • 5篇湖北科技学院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共湖北省委...

作者

  • 30篇汪超
  • 6篇刘涛
  • 5篇高焕清
  • 4篇姚德超
  • 2篇吴锋
  • 2篇郭聪
  • 2篇刘筱红
  • 2篇于亚婕
  • 1篇崔光胜
  • 1篇王海莉
  • 1篇李一

传媒

  • 4篇农业展望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求实
  • 1篇特区经济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湖北行政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四川行政学院...
  • 1篇电子政务
  • 1篇中共济南市委...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业女性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构建并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准确判断农业领域中女性从业现状的基础,也是成功预测农村女性农业从业趋势的关键。加强农业女性化现象的实证研究,需要立足于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合理选择农业女性化的测量维度是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从农村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经济贡献率、生产决策权、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4个方面出发,既可以多维度考察农业女性化现象,也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和评估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这4个方面即构成农业女性化评估对象或内容,并在此之下分别设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依据测评指标体系获得的数据调查资料,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
王海莉李一汪超
关键词:农业女性化测量维度指标体系
农村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问题的归因研究
2013年
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出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问题,提出非正常生存问题的诱发性因素——家庭离散。为验证这一假设,使用湖北省留守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2012)的数据,以家庭离散作为切入点,并将其作为自变量逐一与5类非正常生存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考察家庭离散与留守妇女问题之间的显著性程度与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家庭离散对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婚姻安全、代际关系、劳动生产以及自身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
汪超郭聪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
妇女参政治理研究:问题、成因及政策选择——基于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1
2013年
妇女参政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H省女性参政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广度与强度有待提高,其中妇女的政治赋权意识淡薄、公共管理部门性别比例失衡、权力尖端中女性缺席等问题突出。文章采用制度、组织、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对其问题的成因进行解析:制度的局限相对剥夺了妇女参政的机会、妇联组织功能的非均衡发展压缩了参政的平台、资本的劣势积累削弱了参政的可行能力。因而,要提高妇女参政水平需要提高决策及实施的性别敏感度、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妇联组织的完善与发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妇女参政能力。··
汪超高焕清
关键词:妇女参政
基于CAS理论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探索被引量:4
2012年
传统管制型行政模式强调"中心-边缘"治理结构,忽视或抑制了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然角色与功能,其结果是社会管理出现权威真空与政府权威下降、社会失范与信任危机、社会自治不充分与社会管理盲点等不良现象。依循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原理与要求,在以相互平权为核心的政治承认前提下,从价值取向、参与机制以及行动方式等维度构建多元主体协力互动、灵敏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新模式不仅能解决多中心治理复杂的认同与正当性难题,而且其社会管理主体能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共同演化,促使社会环境向高层次推进,从而实现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汪超高焕清于亚婕
关键词:社会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自组织互动模式
家庭离散:农村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问题归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17县市34村庄的调查发现被引量:3
2014年
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出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问题,并提出非正常生存问题的诱发性因素——家庭离散。使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留守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2012)"的数据,以家庭离散作为切入点,并作为自变量逐一与五类非正常生存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考察家庭离散与留守妇女问题之间的显著线性程度与影响大小。回归结果表明,家庭离散对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婚姻安全、代际关系以及自身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
汪超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
主流化的政策导向与进城务工女性市民化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中国农村劳动力"家庭分散化"和"性别差异化"的流动影响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平等共享尊严、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其问题的穴点在于内含社会性别歧视的家庭政策,制度性与结构性失衡则是问题的根源。只有对关怀的根源——家庭——给予充分重视,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公共政策才能获得可续的动力。基于此,治理进城务工女性市民化问题要放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来图谋与规划,需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通过发展战略调整和公共政策的创新、治理系列制度和结构失衡、治理行动设计,编制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制度体系,为进城务工女性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的外在社会生态环境。
汪超刘筱红
关键词:市民化家庭政策
生计脆弱性:何以为及何以能——来自中国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实践调查被引量:7
2017年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蕴含着规模庞大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所做的贡献,但她们是整个社会构层面更易受到风险伤害的脆弱性群体。以生计概念内核的生计资本作为分析切入点,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及其成因进行研究表明,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生计具有脆弱性,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匮乏,其问题症结在于使该群体在城镇资源配置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传统社会性别歧视与家庭价值弱化,但农民工歧视称谓的污名化为城市社会排斥她们提供了正当性源泉。探本求源,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是一种城市偏向的现代性发展实践,典型的是采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筛选着适合的个体化的、无拖家带口的农村精英,并拒绝赋予他们共享城市福利资源的市民资格,这种忽视人、忽视男女差异、忽视家庭的发展,必然造成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城镇社会的生计难以为继。
汪超刘涛
关键词:生计资本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治理被引量:2
2015年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意蕴所在,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进城务工女性的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社会现代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因政治参与受阻滞导致其利益诉求无法在政策过程中得以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面临生计脆弱性问题。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要求,尝试性设计出"各司其职"而又"同心协力"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力图将进城务工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过程,帮扶她们"体面劳动"与"活得有尊严",促进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带动其举家迁居进城,实现家庭的城镇化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汪超姚德超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治参与
公共政策公共性生产——理论应用、德国实践及其中国启示被引量:2
2017年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价值底蕴要求其生产与产出公共性,凸显公共性意蕴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回应了这种诉求。本研究试图运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来解构德国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生产与产生经验,同时在德国这块试验田中检验该理论生产与成型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可行性。在此理论应用与实践解构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力图抽离出有益的德国经验并赋予其与之相适应的移植条件,以使其能够步入链式发展轨迹,进而助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的生产与成型。在反思理论工具与德国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公共政策创立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公正调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以避免'管理性'挤压甚至侵蚀'公共性',从而防止公共政策出现实质公共性缺失与走上形式公共性道路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合理权衡权利平等与特殊保护之间的公平关系并彰显出特殊保护的公平价值底色,以最大化作为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从而使公共政策完整地生产与产生公共性。
汪超刘涛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能量场
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治理:问题、路径——基于一项湖北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2年
加大文化产品投入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湖北省J市农村文化供给问卷调研数据为例,对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语境下农村中不仅存在其他多元供给主体,而且其供给贡献率并不低于政府。要挖掘供给主体潜在作用,拟在以相互平权为核心的政治承认前提下,从价值取向、参与机制以及行动方式等维度优化供给格局。实现多主体供给不仅化解复杂的身份认同难题,使多中心正当性参与供给,而且有助于主体能有机性共同演化,促使农村文化环境向高层次涌现。
汪超
关键词:承认政治身份认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