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正帆

作品数:22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病毒
  • 7篇病原学
  • 6篇手足
  • 6篇手足口
  • 6篇手足口病
  • 5篇麻疹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柯萨奇
  • 4篇柯萨奇病毒
  • 4篇肠道
  • 4篇肠道病毒
  • 3篇型别
  • 3篇流行性
  • 3篇流行性感冒
  • 3篇柯萨奇病毒A...
  • 3篇基因
  • 3篇感冒
  • 3篇病例
  • 3篇病原学监测

机构

  • 21篇海南省疾病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作者

  • 21篇陈海云
  • 21篇潘正帆
  • 11篇马焱
  • 9篇孙莲英
  • 8篇曾祥洁
  • 8篇李丹丹
  • 7篇符振旺
  • 7篇林春燕
  • 6篇何剑
  • 6篇曾雪霞
  • 5篇金玉明
  • 5篇潘婷婷
  • 5篇甘晓婷
  • 5篇邓海英
  • 5篇陈少明
  • 5篇黄芳
  • 4篇李臻
  • 4篇邱丽
  • 4篇莫少雄
  • 4篇李俊

传媒

  • 8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病毒学报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省人群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病原学研究
马焱潘家兴林春燕曾祥洁李臻陈海云金玉明潘正帆
该项目共完成海南省2004-2006年1565份散发的“流感样病例”和65份流感爆发病例的流感病毒分离和鉴定工作,共分离出237株流感病毒毒株。常规监测病例标本的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3.99%。219例病例中,以0-9...
关键词:
关键词:流感病原学
海南省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林春燕马焱符振旺孙莲英许文波陈海云曾昭长邓海英潘正帆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从1999-2005年共采集了麻疹爆发点及散发点病人标本82份,分离出麻疹病毒23株。将这23株麻疹病毒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与A,H2,H1基因型参考株的对应序列做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分析结...
关键词: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分子流行病学
海南省2005~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2005—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病原学监测结果,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方法,用RDa和L20B细胞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2005~2009年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966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33株脊髓灰质炎病毒(PV)毒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96株;33株PV毒株中PVI型8株、PVⅡ型6株、PVⅢ型5株、PV混合型(Pmix)13株、PV+NPEV混合株1株。所有PV毒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结论海南省2005~2009年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脊灰疫苗衍生毒株(VDPV),且脊灰实验室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WHO的标准,表明海南省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敏感、高效。
陈海云潘正帆潘婷婷林春燕陈少明马焱
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病毒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2020-2022年海南省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20—2022年诺如病毒暴疫情分子流行特征及诺如病毒流行株基因组进化情况。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诺如病毒暴发信息及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样本通过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对其中8株诺如病毒毒株进行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报告胃肠炎暴发39起,通过检测确定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共25起,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学校(20/25,80%)。诺如病毒暴发主要集中在海口周围县(东北部),包括定安(5起)、文昌(4起)、澄迈(4起)和临高(3起);其次集中在中西部,包括白沙(2起)、乐东(2起)和东方(3起);东南部万宁1起。2~17岁诺如病毒阳性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大于55岁年龄组诺如病毒阳性构成比女性高于男性,18~40岁阳性检出性别与职业相关。根据RT-PCR分型及测序,13起诺如病毒暴发获得分型结果,均为GⅡ组诺如病毒,检出4种基因型,GⅡ.2[P16]为主要流行株,占60%(9/13),其他3种基因型为GII.4 Sydney[P31](15.4%,2/13)和GⅡ.4 Sydney[P16](7.7%,1/13)和GII.3[P12](7.7%,1/13)。进一步对8株诺如病毒基因组分析,仍与先前毒株处于同一份分支,且均出现一定数量氨基酸变异。结论 诺如病毒是引起海南地区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GⅡ.2[P16]为主要流行株。持续开展及加强该项监测为海南地区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曾云婷陈海云李丹丹杨艳辉靳淼黄琼崔蕾潘正帆任莉娜遇晓杰
关键词:诺如病毒基因型基因组分析
海南省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运行情况和病例监测结果。方法制定海南省麻疹监测方案,在全省建立麻疹监测系统,按照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南省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2004—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3040例,比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高96.00%,监测系统建立当年(2004年)报告病例数少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2005年以来监测系统报告的敏感性逐年提高,2008年监测系统报告疑似病例数是法定传染病的19.12倍。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比例逐年下降,由90.34%下降到4.48%。标本采集率逐年提高,由22.73%上升到99.12%,麻疹确诊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比例逐年提高,由7.55%提高到86.97%。检测疑似病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1.57%,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4.52%。海南省除2006年为麻疹流行年出现多个暴发点外,其他年份均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期在3—6月。发病年龄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6.6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5.67%。结论海南省自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不断提高,发病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陈言潘先海孙莲英符振旺曾雪霞何剑陈海云潘正帆
关键词:麻疹监测系统运行效果敏感性
2009年海南省手足口病样本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明确引起海南省2009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暴发流行的主要病毒型别,为手足口病病例诊断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附件1,提取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各种样本中的病毒核酸,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特异性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核酸检测阳性的原始样本接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细胞)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结果海南省2009年各市县采集的1 085份手足口病样本中EV71、CoxA16和其它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23.13%、1.57%和9.59%,不同类型病例的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死亡病例55.56%(10/18),重症病例36.07%(145/402),普通病例32.63%(217/665)。不同类型样本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同,肛拭子和粪便阳性率达到49.62%,疱疹液检测阳性率为43.84%,鼻咽拭子的检测阳性率为22.89%。结论引起海南省2009年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1,其次为CoxA16。应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掌握病毒型别变化趋势,更好地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马焱曾祥洁李丹丹陈海云潘正帆黄芳甘晓婷邱丽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海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2009-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全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1 845例,其中死亡病例11例,病死率0.93‰;2010年全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5 142例,其中死亡病例5例,病死率0.19‰。16例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乡镇、农村,均为散居儿童,年龄均在3岁及以下。早期临床表现多为先发热,后出疹,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发病至死亡平均间隔3.2天。14例病例首诊单位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早期诊出率低(21.43%)。县级医院手足口病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低(0/15)。12例病例经实验室检测,EV71阳性8例(占实验室阳性比例为88.89%)。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重点人群仍为3岁以下儿童。县级医院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防控工作中的一道重要关卡。应加强对县级医院重症救治的支持,强化危重症早期识别和救治能力的培训,做到早期识别、有效抢救,降低海南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率。
黄芳邱丽李臻陈海云苏新元潘正帆金玉明
关键词: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海南省2007-2010年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策与效果研究
孙莲英曾昭长曾雪霞何剑李俊潘婷婷陈海云李位鸿莫少雄潘正帆符振旺陈少明陈碧玉邓海英
海南省为乙肝高感染地区,人群乙肝感染率和HBsAg携带率为全国最高。课题研究寻找了影响海南省乙肝控制工作的主要因素,通过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提前到出生后6小时内,进一步提高了母婴阻断效果。海南省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
关键词: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海南省2004-2005年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海南省流感流行规律,掌握流感病毒株的变化,为流感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血凝试验阳性且滴度≥8的标本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海南省2004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3.21%(63/477)。分离到H3和B型流感病毒。2005年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9.87%(122/614)。分离到H1型、H3型和B型3种型别的流感病毒,2005年新分离出的H1型流感病毒株出现在4-6月和10-12月。结论海南省2004年流感流行以H3型和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其中以H3型为主。2005年流感流行有H1型、H3型和B型3种类型。但仍以H3型为主,表明海南省2004年和2005年流感的流行时间和病毒株构成均发生变化,继续加强流感的病原学监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潘家兴马焱曾祥洁林春燕陈海云李臻潘正帆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病原病毒型别
海南省2010~2011年手足口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引起海南省2010-2011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及其变化趋势,为海南省手足口病病例诊断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进行手足口病例样本的处理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的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的原始样本接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Human Rhabdomyosarcoma,RD细胞)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选取有代表性的毒株进行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手足口重症病例中EV71感染率分别为45.52%和19.45%,而CoxA16的感染率仅为6.9%和4.7%;普通病例中的CoxA16感染率分别达到19.63%和24.8%,EV71的感染率分别为16.34%和6.36%。海南省2010年和2011年流行的EV71基因型均为C4a亚型,CoxA16病毒的基因型包括B1a和B1b,CoxA10、CoxA6和CoxA4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存在CoxA5、CoxB1、CoxB2、ECHO 3和ECHO 11等感染病例。引起海南省手足口重症病例的病原以EV71为主,也有少数病例为CoxA16的感染引起,2010年和2011年重症病例中CoxA16的感染率分别为6.9%和4.7%;而且CoxA10和CoxA6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之CoxA4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的比例更高。结论海南省2010~2011年手足口重症病例仍以EV71感染为主,普通病例中EV71感染率逐渐下降,CoxA16感染率上升。在海南省人群中同时存在多种肠道病毒病原,导致海南省手足口病疫情的高发和重症病例的持续出现,尤其是CoxA10和CoxA6感染易导致重症病例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马焱陈海云李丹丹檀晓娟曾祥洁郑鹏李静甘晓婷潘正帆黄芳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