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之

作品数:38 被引量:23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成像
  • 11篇磁共振
  • 9篇肿瘤
  • 8篇X线
  • 8篇X线计算
  • 8篇X线计算机
  • 7篇恶性
  • 7篇磁共振成像
  • 6篇体层摄影
  • 6篇体层摄影术
  • 6篇病理
  • 4篇动脉
  • 4篇影像
  • 4篇慢性
  • 4篇加权成像
  • 4篇梗阻
  • 4篇灌注
  • 4篇CT表现
  • 4篇CT诊断
  • 3篇血管

机构

  • 31篇上海中医药大...
  • 7篇上海中医药大...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医药工业...
  • 1篇同济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38篇王之
  • 23篇赵泽华
  • 22篇王康
  • 11篇徐嵩森
  • 9篇李铭
  • 7篇王伟忠
  • 4篇芮元鹏
  • 4篇王培军
  • 4篇刘文瑾
  • 3篇彭屹峰
  • 3篇薛雪英
  • 3篇汪年松
  • 3篇简桂花
  • 3篇周翔
  • 2篇马凤华
  • 2篇李家琳
  • 2篇吴坚
  • 2篇秦建民
  • 1篇秦海峰
  • 1篇倪雷

传媒

  • 8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上海医学影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国外医学(临...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全国第十三次...
  • 2篇2006年华...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肿瘤
  • 1篇肝脏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第十次全国中...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结节MRI表现特征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MRI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86个结节)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个甲状腺结节包括61个良性结节和25个恶性结节,良恶性结节的MRI表现在形态、边界、囊变、纵长比、实性部分强化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出血、纵横比、淋巴结增大、强化幅度方面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态不规则、囊变少、纵长比>1、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提示恶性诊断,边界不完整或不连续的瘤周低信号包膜影是恶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
周翔王之彭屹峰李跃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甲状腺结节病理
假性肿瘤型的间质性肺水肿1例
2005年
朱华芳陈万春王大英金惠根王之
关键词:假性肿瘤间质性肺水肿病例报告毛细血管病理机制
肠道急腹症的CT诊断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CT对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n=18)或结肠镜(n=4)证实的肠道急腹症患者的病例资料,22例中5例仅行CT平扫,余17例均行CT平扫、增强及多平面重组(MPR),另有6例行CTA检查。结果:对照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22例肠道急腹症CT病变检出率为95.5%(21/22),误诊率为27.3%(6/22),CT诊断符合率72.7%(16/22),CT诊断符合病例:十二指肠降部动静脉畸形、十二指肠降段及邻近水平段纵形撕裂、右结肠动脉栓塞致升结肠坏死、回结肠动脉栓塞致回肠及肠系膜坏死、结肠脾曲急性肠炎、肠系膜下动脉血栓伴左半结肠炎各1例,异物肠穿孔2例,小肠扭转3例,乙结肠扭转2例,闭孔疝3例。结论:肠道急腹症的CT表现容易混淆,仔细分析肠壁病变并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王康赵泽华王之李铭
关键词:肠道急腹症临床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HLB患者的影像表现。6例中,4例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2例平扫+增强,2例平扫),5例行MRI检查。结果:6例均为单侧发病,1例同侧有2个病灶,中位瘤径5.8cm。乳腺X线摄片表现为分叶状肿块1例,不规则肿块1例,大片密度增高影2例。4例CT平扫示病灶均呈软组织密度,1例巨大肿块的表面皮肤增厚,1例乳腺弥漫增大密度增高,2例肿瘤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5例MRI平扫示病灶信号均匀,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3例呈均匀团块状强化、1例呈外周结节样强化、1例呈不均匀环形强化,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速升缓降型3例,平台型2例。结论:PNHLB的影像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征,钼靶X线片和CT对本病有一定诊断价值,MRI结合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大小和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王康王之彭屹峰周翔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乳腺X线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肛瘘的磁共振成像被引量:10
2007年
多数肛瘘病例是由肛腺或肛隐窝腺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其分类依据瘘管累及肛门括约肌程度而决定,并以此制定手术方案。研究表明肛瘘病人术前MRI检查较之单纯外科手术能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比初期手术探查能更好地预见临床治疗效果。随着MRI引导下手术、激光和粘合治疗等新型外科治疗方法的出现,MRI已成为术前、术中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王伟忠张云王之
关键词:肛瘘磁共振成像肛周脓肿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陈红宇李琦陈庆华赵泽华韩蕾王之徐嵩森王炎
关键词:微球栓塞
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总结分析18例颈部肿块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这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颈部肿块的CT、MRI资料,并与临床病理作对比分析。18例颈部肿块13例仅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全部CT检查病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8例颈部肿块包括: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恶性蝾螈瘤、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坏死、鼻咽癌并颏下淋巴结转移各1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淋巴瘤5例,囊性淋巴管瘤3例,颈部淋巴结结核3例,CT、MRI表现为实性、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分布在颈部诸间隙内。结论:颈部肿块CT、MRI表现易混淆,只有对影像资料作全面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才能对此类病变作出正确诊断。
赵泽华王康王之李铭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结肠恶性肿瘤少见CT表现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少见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方法:描述15例结肠恶性肿瘤CT、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15个病例中有2例只做CT平扫,其余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所有病例作多平面重建(MPR)观察...
王康赵泽华王之
关键词:肠肿瘤结肠X线计算机
磁共振扩散成像和门脉血流量测量在乙肝慢性肝病中的应用评估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门脉血流量指标与乙肝慢性肝炎、肝硬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资料与方法对47例乙肝患者[6例慢性肝炎、41例肝硬化(14例ChildA级,12例ChildB级,15例ChildC级)]及1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DWI测量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相位对比法(PC)测门静脉主干流速、每分钟流量。所有入选者同时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IV)。结果(1)ADC3正常对照组和ChildA、B、C级肝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31,0.016)。ADC3慢性肝炎组和ChildC级肝硬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4)。(2)ChildA、B、C级肝硬化门脉流速较慢性肝炎组和正常组均显著下降(P=0.000,0.000,0.000;P=0.000,0.000,0.000)。(3)门脉流速与HA、PCⅢ、CIV、LN均呈明显负相关(r=-0.545,P=0.000;r=-0.420,P=0.001;r=-0.336,P=0.011;r=-0.458,P=0.000)。ADC3值与HA、PCⅢ、CIV、LN呈明显负相关(r=-0.326,P=0.013;r=-0.287,P=0.031;r=-0.271,P=0.042;r=-0.334,P=0.011)。ADC1值与HA、LN呈明显负相关(r=-0.362,P=0.006;r=-0.406,P=0.002)。结论DWI和门脉血流量指标能反映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动态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康王之王培军赵泽华徐嵩森芮元鹏王伟忠薛雪英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相位对比法血清标志物
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CT影像分析及临床病理探讨(附2例报告)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2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结果左心缘旁巨大囊性占位1例,平扫CT值21~24HU,增强扫描囊内不强化,囊壁实质成分轻度强化,CT值47HU,心脏局部有受压深度凹陷征象,肿块部分深入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后缘。心包大量积液1例,平扫前中纵隔肿块基本与心包积液呈等密度,CT值32~36HU,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CT值45~51HU,肿块与前纵隔血管分界不清,并向后蔓延至左上肺静脉前缘。结论心包恶性间皮瘤CT表现复杂但有一定特征性,CT增强扫描能够确定肿块大小和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王康王之赵泽华李铭刘文瑾
关键词:间皮瘤心包病理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