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书玉

作品数:122 被引量:387H指数:11
供职机构: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0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1篇水稻
  • 35篇栽培
  • 33篇粳稻
  • 31篇栽培技术
  • 24篇高产
  • 22篇选育
  • 13篇水稻新品种
  • 10篇食味
  • 9篇氮肥
  • 9篇性状
  • 9篇水稻品种
  • 8篇氮素
  • 7篇直播
  • 6篇稻瘟
  • 6篇稻瘟病
  • 6篇育种
  • 6篇套栽
  • 6篇配套栽培
  • 6篇瘟病
  • 6篇粳稻新品种

机构

  • 59篇新乡市农业科...
  • 53篇河南省新乡市...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河南省种子管...
  • 3篇焦作市农林科...
  • 2篇郑州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新乡学院
  • 1篇周口职业技术...
  • 1篇卫辉市农业技...
  • 1篇合肥丰乐种业...

作者

  • 112篇王书玉
  • 94篇刘贺梅
  • 84篇孙建权
  • 79篇胡秀明
  • 76篇殷春渊
  • 65篇王和乐
  • 36篇薛应征
  • 17篇张栩
  • 11篇胡胜利
  • 11篇马朝阳
  • 11篇王东海
  • 10篇马朝阳
  • 9篇张栩
  • 8篇刘经纬
  • 5篇姬生栋
  • 5篇马晓红
  • 5篇李习军
  • 3篇王业强
  • 3篇唐振海
  • 3篇冯留锁

传媒

  • 21篇种业导刊
  • 17篇中国种业
  • 14篇农业科技通讯
  • 11篇北方水稻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种子科技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种子
  • 2篇中国稻米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河南农业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海农业科技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7篇2019
  • 15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稻18号及其沿黄水稻应变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16年
总结了新稻18号在沿黄稻区多年多点生产试验研究情况,从合理计划种植、适时播种移栽、科学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沿黄水稻应变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摘要:
王和乐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殷春渊
关键词:水稻
沿黄地区麦茬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5年
王书玉冯留锁郭战备
关键词: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抽穗期灌浆结实期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在水稻的全生育期内,对水稻进行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两种灌溉方式,同时设置不同的基追肥比例,以发挥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以及对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较淹水灌溉水稻产量更高;在相同灌水条件下,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氮肥追肥比例的升高而增加;淹水灌溉方式下,与N1(基肥与追肥比为10:0)相比,N3(基肥与追肥比为5:5)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增加12.7%、19.4%和33.6%;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与N1(基肥与追肥比为10:0)相比,N3(基肥与追肥比为5:5)氮素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增加13.5%、7.9%和16.2%。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穗数、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受影响较小。
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殷春渊胡秀明王和乐
关键词:基因型种子
国审粳稻新稻25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新稻25的2 a区域试验资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粒数>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结实率>全生育期。在栽培管理中,应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矛盾,在确保一定的有效穗数基础上,利用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每穗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田芳慧马朝阳胡胜利邵性宽王东海
关键词:粳稻主要性状
同源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挖掘稻属植物的增产潜力和提高遗传改良水平已经成为水稻育种中的研究热点.从植物物种的进化与其染色体组的关系来看,染色体组多倍化是新物种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人工遗传改良技术的不断完善则有助于促进新物种...
黄群策王书玉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
新粳优1号高产制种关键技术被引量:2
2019年
新粳优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母本新稻97200A和父本新恢3号杂交育成的河南省第1个纯自育的杂交粳稻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米质好,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1001。通过合理安排播差期、调节父母本抽穗期、加强肥水管理、构建父母本最佳群体等措施,提高了母本的异交结实率,探索总结出新粳优1号高产制种关键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高产提供技术指导。
刘贺梅殷春渊王书玉孙建权胡秀明王和乐徐九文刘桂珍田芳慧邵性宽胡胜利王东海马朝阳
关键词:三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
水稻新品种新稻89及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9年
新稻8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津稻1007为父本、新稻18号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经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阐述了水稻新品种新稻89的选育经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田芳慧孙建权刘贺梅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马朝阳王书玉
关键词:水稻选育经过栽培技术
新科稻31丰产稳产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为全面了解新科稻31的生产应用前景,利用2015-2016年2年的国家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B组汇总结果,对新科稻31的丰产稳产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科稻31两年区试产量分别为683.6kg/667m^2和665.9kg/667m^2,均比对照品种增产;高稳系数分别为88.6%和92.6%,均大于对照品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新科稻31是一个抗病性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
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田芳慧马朝阳胡胜利邵性宽王东海郭春江
关键词:丰产稳产性高稳系数相关系数
杂交粳稻新粳优1号产量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新粳优1号是一个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2008-2009年,通过两年河南省粳稻区试,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了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在影响产量形成的8个性状中,生育期和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其余呈正相关,其中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生育期>穗长>每hm2有效穗>株高.说明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性状,通过合理栽插基本苗确保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主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是高产的关键.
刘贺梅王书玉殷春渊孙建权胡秀明
关键词:杂交粳稻主要性状
浅谈沿黄地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被引量:3
2005年
新乡市农科院水稻育种近1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育成两个国审品种豫粳6号、新稻10号,两个省审品种豫粳8号、新稻11号,这些品种在沿黄乃至黄淮及京津唐地区水稻生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些品种育成同时也有几点体会,进而引发对今后沿黄水稻育种技术路线的思考.
王书玉
关键词:理想株型米质育种手段亚种间改良系稻区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