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丁玲赵树理戏剧创作之比较
- 2009年
- 通过对赵树理与丁玲戏剧创作的比较研究,发现强调"唱"和"演"的戏曲思维使赵树理的戏剧创作具有特殊的形式美,也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浓郁的民间文艺气息;而重视人物"说"和"行动"的现代叙事思维使丁玲的话剧创作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也因此与其小说创作追求宏大叙事达成内在的一致。这种差异正好暗示了解放区文学以至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不同资源之间特殊的对话关系。
- 王力
- 关键词:戏剧创作艺术特征
- 四种知识谱系的对话——以1940-1960年代赵树理的被接受情况为例
- 2012年
- 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于现代作家作品的诠释,暗含了四种知识谱系的对话关系,即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影响而致力于"人的文学"的一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评价标尺的一脉,海外汉学界以之为"中国"图景的外缘观察方式,以及既作为精神资源又作为创作材料、影响复杂的民间文艺。对于赵树理而言,最后一点是决定性的。以赵树理20世纪40-60年代的接受情况为典型个案,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知识谱系之间的微妙对话,为深化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
- 王力
- 关键词:知识谱系
- 论田仲济的杂文创作——纪念田仲济先生诞辰100周年
- 2007年
- 田仲济的杂文创作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典型个案。田仲济的杂文既体现了应有的新闻敏感,又蕴涵着强烈的历史理性精神。借助新闻敏感与历史理性的综合视角,可以充分认识田仲济杂文创作的特殊价值,还可以对现代杂文的审美特征作出文体学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这有益于深化目前学界对现代杂文的研究,同时也是对田仲济先生的最好的纪念。
- 王力
- 关键词:田仲济杂文创作新闻敏感历史理性
- 论《五四遗事》的谐仿叙事和文化批评被引量:1
- 2005年
-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完成于新中国文学界逐渐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神话化的特殊历史语境,这篇小说以谐仿古典爱情故事的方式,对新知识青年追求爱情的心态和责任能力作了冷峻的审视和批评,提供了一种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独特视角。
- 王力
- "现代性"视野中的台湾文学史——评《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被引量:4
- 2005年
- 一
20世纪的台湾文学是一个具有多重研究意义的对象.从台湾被日本割据、后又为国民党政权长期踞守的政治变迁看,这是一部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抗争承传的艰难历史,也留下了国民党政治文化的深刻烙痕.从50年代后台湾与西方文化的特殊联系看,台湾文学又是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汉语文学现代化得失的活化石.因此,铸就了20世纪台湾文学基本形态的"五四"新文化,和殖民文化、党制文化、现代工商文化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构成了解读20世纪台湾文学的多重参照.方忠教授新著<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融会这多重视角,史论并举,反映了学界思考台湾文学的新视野.
- 王力
- 关键词:台湾文学汉语文学西方现代主义割据
- 在写作中解放自己——论毕飞宇的小说创作
- 2009年
- 生活于乡村而又不无陌生感、隔离感的少年时代,对毕飞宇后来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种可能性,影响深远;他在小说中反复展示荒谬与"正常"的悖反与和谐,于叙事与故事之间游走并寻找意义。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式。
- 王力
- 关键词:悖反
- 文化标本与历史资源——读《田仲济文集》(四卷本)
- 2008年
- 王力
-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历史资源田仲济四卷本现代文学研究学术事业
- 知识观转型与现代文学教学反思被引量:10
- 2006年
- 文学教育在商业化社会环境中遭遇了普遍的困境,这既有大学自身价值定位方面的原因,也有现代知识观对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的深刻影响。从对现代文学教学困境的反思出发,参照哲学和教育学界在知识观转型问题上的合理思考以及课程、教学理论建设的新成果,探究使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乃至文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必要策略和可能路向。
- 王力
- 关键词:现代文学教学知识观转型
- 论“孤岛”杂文的自由精神
- 2011年
- 抗战期间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不仅延续了鲁迅开创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精神,而且在国土沦陷的特殊历史情境中,通过批判奴隶性、呼应全国文学论争、针砭现实政治和倡扬知识分子节操等多种言说方式,诠释着自由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沦陷区的文化事业,具有特殊的文学史价值。
- 范卫东王力
- 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社会隐喻系统被引量:1
- 2009年
- 以完整自足的乡村社会隐喻系统为参照,对赵树理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叙事学分析,可以发现赵树理将"农民生存"与"农村革命"两种话语形式糅合在一起互动互融的内在理路。此举并不仅仅是以社会变迁直接验证文学流变,而是力图从小说艺术发展中透视某些社会变迁在文学领域的再现或表现,以及某些文化因子的变化,使小说内部与外部的阐释得以契合相通,进而探寻赵树理笔下"农民中国"图景的特殊内涵。
- 王力
-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乡村社会隐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