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张华

作品数:85 被引量:585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73篇天文地球
  • 6篇历史地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水利工程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长江
  • 17篇长江口
  • 15篇全新世
  • 13篇长江三角
  • 13篇长江三角洲
  • 10篇海平
  • 9篇第四纪
  • 9篇海平面
  • 9篇沉积物
  • 8篇陆架
  • 7篇粒度
  • 7篇沉积环境
  • 6篇气候
  • 6篇晚更新世
  • 6篇更新世
  • 6篇海侵
  • 6篇沉积物磁性
  • 6篇磁性特征
  • 5篇地层
  • 5篇地貌

机构

  • 8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4篇上海市地质调...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宁波市文物考...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2篇鲁东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通大学
  • 1篇石家庄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开普敦大学

作者

  • 85篇王张华
  • 24篇陈中原
  • 13篇李晓
  • 10篇战庆
  • 9篇陈静
  • 8篇赵宝成
  • 6篇何中发
  • 4篇吴绪旭
  • 4篇李茂田
  • 4篇高晓琴
  • 4篇陈艇
  • 3篇谢建磊
  • 3篇过仲阳
  • 3篇韦桃源
  • 3篇史玉金
  • 3篇宋保平
  • 3篇孙千里
  • 3篇魏子新
  • 3篇张卫国
  • 3篇李琳

传媒

  • 17篇古地理学报
  • 9篇第四纪研究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沉积学报
  • 4篇海洋学报
  • 4篇上海国土资源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南方文物
  • 2篇上海地质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电脑开发与应...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安徽地质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新世中国大河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转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5
2021年
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揭示河口三角洲演化进程,总结河口三角洲演化模式,对指导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进展及近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系统总结了全新世以来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三个阶段,三个尺度,各具特色"的演化模式,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两千年前和工业革命后三个阶段千年-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下河口三角洲演变模式转化的主控因素,认为河口三角洲的演化模式正在由自然演变向人为控制转型,人类活动正剧烈地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自然演化进程。三大河口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各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具有超级叶瓣与叶瓣发育演替特色,长江三角洲具有北岸沙岛并岸、南岸不断推展特色,珠江三角洲则表现为河网发育充填、逐级分汊延伸特色。随着河口三角洲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正确认识河口三角洲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不仅有助于提升三角洲地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水平,而且将为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胡刚张勇孔祥淮吴晓王张华袁忠鹏丛静艺
关键词:三角洲海陆相互作用全新世
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与“冰川-水均衡调整”模拟对比被引量:3
2022年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9±1.38)m;距今3.48 cal ka前后,相对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约(1.35±1.23)m;此后,波动下降并逐渐接近现代位置;(2)“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是福建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长期作用机制;距今11.28~7.00 cal ka,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冰盖融水控制;距今7.00 cal ka以来,“水均衡调整”作用逐渐占据主导;(3)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距今6.75~0.16 cal ka)期间,存在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平面”现象;不同于传统构造运动主导观点,研究认为GIA引起的“陆地掀斜”和“海洋虹吸”作用,可能是该区域“高海平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4)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同岸段之间
王龙王张华李翠玉
关键词:高海平面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史前盐卤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2024年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分为刮取盐泥、建造泥溜、晾晒盐泥、淋滤卤水和收集卤水等五个步骤,分别对史前制卤工艺开展了实验考古研究,并从淋卤和储卤设施、盐泥、钙质结核以及制卤工具等方面,提出了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制卤遗存的辨识标准和方法。虽然本次制卤实验环节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对于产品无法存留的制盐遗址来讲,实验考古无疑是辨识制盐遗存和复原古代制盐工艺的重要手段。
雷少毛欣琳崔剑锋王张华
关键词:制卤工艺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四千年前的制盐手工业:史前海岸带社群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策略
2024年
海岸带社会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然而,本文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报道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新石器社群,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出现的适应性策略:海盐手工业生产。通过对遗址探方地层和周边自然钻孔地层进行有孔虫与碱土金属元素分析、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我们还原了大榭遗址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史前社群生业模式的互动发展。在约公元前2900年,大榭遗址已转变为淡水环境的滨海平原,先民来此定居,形成以渔猎采集和制作石器为主要生计的岛屿村庄。约公元前2400年,随着相对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古人营建土台,利用大榭遗址位于山麓半封闭的潮滩环境开始了海盐手工业生产。在土台的周边,堆积着大量制盐废弃物与废弃的盐泥,有孔虫组合显示这些盐泥来源于遗址周边潮滩表层,是先民有意刮取以用于制作浓缩卤水的。同时,盐泥中的有孔虫壳体内充填不定型碳酸钙,它们在海水快速蒸发时析出,说明这些盐泥在用于浓缩卤水前经历了太阳曝晒。晒盐泥这个过程使钙质析出,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食盐。良渚文化末期,大榭遗址从多种混合生业模式向专门化海盐制作的经济转型,与邻近大陆大量良渚文化遗址因海岸带水涝灾害而废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大榭遗址的史前海盐手工业展示了海岸带社会可以通过主动利用地理优势与海洋资源,以在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冲击时保持其社会韧性。
雷少郑童童王张华栗文静梅术文王结华迈克尔·梅多斯
关键词:盐泥海平面上升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6
2002年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第Ⅰ层 ) ,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结束 ,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 ;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Ⅰ层改造沉积。
王张华过仲阳陈中原
关键词:海平面波动东海陆架古环境意义地层对比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出现在63~125μm及125~250μm粒级,且峰值在125~250μm粒级的样品向海逐渐增多。而残留砂沉积物粒径大、分选好,特征明显。其余地貌单元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典型特征有:(1)潮坪层偶发育,砂质纹层密集;(2)在分粒级频率曲线中,口内涨潮槽主峰以〈4μm为主,口外涨潮槽变粗为31~63μm占主导,且砂质薄层增多;(3)下河口段落潮槽纹层很多,极薄纹层占主导;(4)南汇边滩分粒级曲线常见双峰现象,平均中值粒径在泥质沉积区最大,部分沉积物位于C-M图的递变悬浮段;(5)三角洲前缘复式河槽沉积物明显细于其他前缘沉积,反映了滞流点附近的弱水动力特征;(6)前三角洲为均质泥,纹层少见,为长江口区最细的沉积。
喻薛凝战庆王张华
关键词:长江口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通过长江河口地区水下表层沉积物样品多种化学元素的赋存形态分析测试数据,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镉、汞、铅残渣态所占比例均小于50%,锌、砷、铬、铜、镍残渣态占比均大于50%;8个元素的残渣态与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粒径对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矿物组成特征、水动力作用与沉积物粒度和物理化学条件等是长江口地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
何中发方正温晓华张琢王张华赵宝成谢建磊李晓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
上海郊区土壤—沉积物剖面铀、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0年
对上海郊区不同地貌单元的12个土壤—沉积物剖面进行铀、钍含量调查的结果显示,各剖面铀、钍的含量均处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且表土和下部沉积物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尚未遭受到人为污染。铀、钍含量的分布与地貌环境(包括物质来源、物质颗粒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pH值等)密切相关:贝壳砂堤和火成岩残丘附近剖面的铀、钍最为富集,而新形成的潮滩剖面中铀、钍含量最低。在砂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较大的河口沙岛和新滨海平原环境中,铀、钍含量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上升,而在泥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偏低的淡水湖沼区,铀、钍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相反关系。
任夏王张华徐皓何中发
关键词:有机碳PH值地貌环境
长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及沉积环境解释被引量:60
2005年
在长江河口潮滩、分流河道和水下三角洲共获得18个柱样,进行沉积学分析和210Pb测定,并对其中6根柱样进行137Cs测定。经研究发现,长江口外在水深25~30m,122°30′N,31°00′E附近存在一个泥质沉积中心,沉积速率达2.0~6.3cm/yr。另外,在潮滩和涨潮槽也获得较高沉积速率,其中南汇和横沙岛潮滩沉积速率(1.03~1.94cm/yr)高于崇明东滩(0.51~0.76cm/yr),涨潮槽沉积速率也达0.86cm/yr。此外,在石洞口、南汇、九段沙潮滩和三角洲前缘有部分柱样未获沉积速率,推测为沉积环境不稳定或沉积速率过快所致。
段凌云王张华李茂田潘建明陈中原Yishiki SaitoYutaka kanai
关键词:沉积速率^210PB长江口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张丹王张华李卫康李晓
关键词:末次冰期末次冰消期沉积环境长江口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