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心肌
  • 4篇蛋白
  • 4篇蛋白激酶
  • 4篇动脉
  • 4篇心肌细胞
  • 4篇乳鼠
  • 4篇细胞
  • 4篇肌细胞
  • 4篇激酶
  • 3篇蛋白激酶C
  • 3篇心肌病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心肌
  • 3篇糖尿病心肌病
  • 3篇介入
  • 3篇肌病
  • 3篇冠状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王敏
  • 9篇傅国胜
  • 8篇张文斌
  • 5篇周斌全
  • 3篇李占鲁
  • 3篇黄翯
  • 2篇赵炎波
  • 1篇杨莹
  • 1篇孙雅逊
  • 1篇朱军慧
  • 1篇陈炬
  • 1篇盛夏
  • 1篇张杰芳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肾动脉介入术治疗肾梗塞一例
2009年
患者,男,38岁,因“持续性左腹痛、腰背痈7d”入院,起病前无创伤和创伤性检查病史,腹痛为绞痛,伴大汗、恶心,向腰背放射,无尿色变红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查体:体温37.2℃,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次/min,心率90次/min,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心肺无殊,左上腹可及压痛,左肾区扣痛阳性,左肋脊角压痛阳性,右上腹、右下腹未及压痛反跳痛,
张文斌周斌全王敏傅国胜
关键词:介入术治疗肾梗塞创伤性检查无创伤压痛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潘轶文张杰芳盛夏王敏徐添添孙雅逊杨莹傅国胜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
白屈莱红碱对高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对高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以及PKC-α、β2,NF-κB,C-fos的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低糖(5mmol/L)、高糖(25.5mmol/L)和高糖(25.5mmol/L)+不同浓度(1、8μmol/L)白屈菜红碱组,分别观察比较各组乳鼠心肌细胞搏动情况,测定心肌细胞直径: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乳鼠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表达水平。结果高糖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直径以及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糖培养组(均p〈0.05);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后,高糖组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直径以及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现浓度依赖性特征。结论白屈菜红碱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能抑制PKC-α、PKC-β2、NF-κB和C-fos的表达和活性,对高糖环境中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KC/NF-κB/c-fos途径有关。
陈炬张文斌王敏傅国胜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蛋白激酶CC-FOS高糖白屈菜红碱
葡萄糖浓度变化对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对乳鼠心肌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低糖(5.5mmol/L)组、高糖(25.5mmol/L)组、间歇性高糖(5.5mmol/L和25.5mmol/L交替培养)组以及高糖(25.5mmol/L)+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l-8220(50nmol/L)组,培养5d后,观察心肌细胞搏动情况,测定心肌细胞直径,并应用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核因子(NF)-κB和c-fos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心肌细胞在搏动频率、细胞直径以及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高糖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直径以及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糖组[高糖组比低糖组:搏动频率(64.15±1.55)次/min比(57.22±1.91)次/min,细胞直径(20.1l±0.91)Ixm比(17.18±0.82)/xm,P均〈0.01],间歇性高糖组的上述指标则显著高于高糖[间歇性高糖组比高糖组:搏动频率(66.60±2.02)次/min比(64.15±1.55)次/min,细胞直径(22.39±0.92)μm比(20.11±0.91)μm,P均〈0.01]和低糖组[间歇性高糖组比低糖组:搏动频率(66.60±2.02)次/min比(57.22±1.91)次/min,细胞直径(22.39±0.92)μm比(17.18±0.82)μm,P均〈0.01],而PKC抑制剂Ro-31—8220则能逆转高糖所诱导的上述变化[高糖+PKC抑制剂Ro-31-8220组比高糖组:搏动频率(62.17±1.58)次/min比(64.15±1.55)次/min,细胞直径(18.41±0.78)μm比(20.11±0.91)μm,P均〈0.01]。结论高糖或间歇性高糖的环境能够导致心肌细胞肥大,搏动频率增加,同时影响心肌细胞PKC-α、PKC-β2、NF—κB和c—fos的表达和活性,而PKC
王敏张文斌周斌全傅国胜
关键词:心肌疾病蛋白激酶CNF-ΚB
白屈菜红碱逆转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及其相关机制的探讨被引量:6
2009年
研究白屈菜红碱对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mmol·L-1)、高糖组(10、15、20及25.5mmol·L-1)、高糖(25.5mmol·L-1)+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1及8μmol·L-1)组、对照(5mmol·L?1)+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1及8μmol·L-1)组,分别测定各组心肌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PKC-β2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高糖培养组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以及PKC-α、PKC-β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而分别在对照组和高糖组(25.5mmol·L-1)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后,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PKC-α、PKC-β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KC-α的总表达水平均降低,并且这种效应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但在对照+白屈菜红碱(1μmol·L-1)组,PKC-β2的总表达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性降低。本研究表明白屈菜红碱可逆转葡萄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对高糖环境中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KC途径有关。
张文斌王敏周斌全朱军慧傅国胜
关键词:白屈菜红碱糖尿病心肌病蛋白激酶C
临床危机管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8
2018年
医学生对临床危机情景的识别和处理以及临床技能的提升是目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虚拟仿真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
张文斌王敏沈啸华栾毅
关键词:教学
心肌梗死后室速一例
王敏
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逆转高糖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220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PKC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5mmol.L-1)、不同浓度高糖组(10mmol.L-1、15mmol.L-1、20mmol.L-1、25.5mmol.L-1)、高糖(25.5mmol.L-1)+PKC抑制剂Ro-31-8220组(50nmol.L-1)和高糖(25.5mmol.L-1)+NF-κB抑制剂BAY11-7082(5mmol.L-1)组,分别测定各组乳鼠心肌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并应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乳鼠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高糖可以明显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提高乳鼠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Ro-31-8220能够逆转上述现象,其细胞直径和蛋白表达低于高糖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糖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而PKC抑制剂Ro-31-8220则能抑制高糖所诱导的这种反应,其机制可能与PKC/NF-κB/c-Fos途径相关。
张文斌陈炬王敏周斌全傅国胜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心肌肥大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临界病变有易损斑块患者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日至9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CCTA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且不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1963例(2728处病变)。根据CCTA提示的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04例)和稳定斑块组(1159例)。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平均随访(27.4±2.3)个月,易损斑块组MACE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10.8%和2.3%,P<0.01),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发生MACE的风险比(HR)为5.022(95%CI:3.254~7.751,P<0.01)。亚组分析提示,易损斑块未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及以下)和易损斑块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以上)MACE发生率分别为17.0%和5.8%,易损斑块未服药组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HR=3.149,95%CI:1.987~4.992,P<0.01);而稳定斑块组未观察到此差异(HR=1.721,95%CI:0.798~3.712,P>0.05)。结论: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危险性更高,而药物治疗主要作用于易损斑块,对稳定斑块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讨论。
李占鲁黄翯张文斌王敏傅国胜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随访研究
SeQuent Please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估SeQuentPlease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7日至2017年6月2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DCB扩张术治疗的246例患者。观察患者预后情况,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和TLR为观察终点。结果246例患者中,共包含270处病变,其中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117例(47.6%,病变130处),冠状动脉原发小血管病变患者91例(37.0%,病变101处),原发大血管病变患者15例(6.1%,病变16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1例(8.5%,病变21处)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病变患者2例(0.8%,病变2处),所有患者共使用312枚DCB。平均随访(18.8±7.7)个月,主要MACE共发生11例(4.5%),其中1例(0.4%)患者确认为心原性死亡,1例(0.4%)患者为非致死性AMI行TLR,9例(4.1%)患者为再狭窄后行TLR。ISR患者TLR发生率(5.1%比2.2%,P=0.276)和MACE发生率(5.1%比3.3%,P=0.520)均较冠状动脉原发小血管病变患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5例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病变患者无MACE(包括TLR)发生。结论在临床上,DCB扩张术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无论对ISR患者还是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患者,其应用安全有效,且对大血管原发病变的使用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李占鲁王敏栾毅赵炎波傅国胜黄翯
关键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