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 作品数:49 被引量:157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更多>>
- 郑州EAS阵列的Monte Carlo模拟
- 王春华
- 前驱体碳化/氮化法制备纳米氮化钒粉末被引量:1
- 2009年
- 以偏钒酸铵和纳米碳黑为原料,先制备前驱体粉末,再将前驱体粉末在一定温度下碳化/氮化得到纳米氮化钒(VN)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反应产物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组成单一的VN粉末可以在1050~1100℃、1h条件下获得;1100℃时VN粉末显示球形或类球形,主要由20~50nm的颗粒组成。
- 赵志伟宋伟强关春龙王春华刘颖
- 关键词:前驱体粉末相组成微观结构
- 高增强体含量SiC_p/Cu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的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针对高增强体含量SiCp/Cu复合材料的高致密化问题,提出了理论模型,即采用尺寸比为10∶1的两种SiC颗粒,在适当的配比下可制得高致密度的SiCp/Cu复合材料。采用非均相沉淀包覆法(Heterogeneous precipitation process)(简称包覆法)制得Cu包SiC复合粉体,利用热压工艺制备了含有50%(体积分数)SiC颗粒的SiCp/Cu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SEM)对试样进行断口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细颗粒SiC可以有效地促进试样的致密化。对试样孔隙度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细颗粒SiC含量的增加,试样孔隙度下降。试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理论模型。对试样的硬度、抗弯强度和电阻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细颗粒SiC含量的增加,试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提高,而电阻率的变化不大。
- 王春华关绍康张锐
- 关键词:SICP/CU复合材料热压致密化
- Na_2ZrF_6-KOH中微弧氧化2024铝合金陶瓷膜被引量:3
- 2008年
- 为了提高2024铝合金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损性能,采用微弧氧化法在Na_2ZrF_6-KOH溶液中使2024铝合金表面形成氧化物陶瓷膜。分别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研究了陶瓷膜的组织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随氧化时间的增加,阴阳极电压逐渐增加,且阴极电压低于阳极电压;厚约20μm的膜可分为致密层与疏松层;相对致密均匀的膜层主要由α-Al_2O_3,γ-Al_2O_3和少量的非晶相物质组成;电解液所含元素Zr,进入到膜层中,表明电解液组元剧烈参与微弧氧化反应;陶瓷膜的平均硬度约为16 GPa,分布在距界面10μm附近。
- 关春龙王春华单英春祁颖
- 关键词:微弧氧化铝合金陶瓷膜
- 硬质材料在金刚石工具胎体中的作用被引量:17
- 2005年
- 本文通过采用热压工艺和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在铜基和铁基结合剂系统中,WC、SiC、W和Fe等四种硬质相及其粒度变化对金刚石工具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系统中不同硬质材料对胎体性能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而随热压条件的变化硬质材料的上述表现规律也存在显著的不同,并发现WC颗粒的粒度减小有利于基体硬度与强度的提高。
- 左宏森徐坚王春华
- 关键词:硬质材料金刚石碳化硅碳化钨胎体
- 高压烧结的BaTiO3陶瓷的介电性能
- 2008年
- 用两种高压法烧结得到致密的细晶BaTiO3陶瓷。由压力辅助烧结得到的陶瓷晶粒没有过分长大,晶粒尺寸保持在纳米尺度内;用高压成型常压烧结法得到的陶瓷晶粒明显长大。当BaTiO3陶瓷的晶粒尺寸从400 nm减小到50 nm时,相应的介电常数从3 000减小到1 900。介电常数的减小可由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导致四方度的降低和非铁电低介电常数的晶界层解释。且铁电-顺电转变由一个尖锐峰变成一个宽的区域,宽的转变区域表现出扩散相变的特征。
- 肖长江王春华靳常青王晓慧
- 关键词:BATIO3陶瓷介电性能
- 我国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研究与应用现状浅析
- 本文针对我国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在科学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 王春华王秦生
- 关键词:超硬磨具陶瓷结合剂超硬材料
- 文献传递
- 絮凝沉降技术在磨料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 该文在磨料生产中的化学处理、微粉分级等过程,采用了絮凝沉降技术,对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考察了pH值、料浆浓度、试剂用量(浓度)、温度、工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沉降条件.并对水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
- 王春华
- 关键词:絮凝沉降磨料化学处理微粉
- 文献传递
- 不同工艺对SiC/Cu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采用包裹法和机械合金法制备了SiC:Cu为20:80(体积比)的SiC/Cu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及EDAX能谱对粉体和烧成样品的物相、断口显微形貌及断口物质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包裹法在制备复合粉体过程中出现Cu2O,其含量在烧结过程中减少,包裹法制备的烧成样品SiC颗粒和Cu结合成"核-壳"结构,两相分布比机械合金法更均匀,界面结合更好,强度更高。
- 黎寿山王海龙刘瑞瑜范冰冰王春华吴曰送张锐
- 关键词:SIC/CU复合材料
- 金刚石作为吸附剂的前景展望
- 世界上每年约有40万吨的活性炭用于水、血浆等生物介质的净化。但具有高吸附活性的所有活性炭都有相当大的缺点,如机械强度低、不可避免的表面层失效等,而这将导致不能容许的血浆污染。此外活性炭不可能回收利用,生产成本昂贵。研究发...
- 李颖王春华
- 关键词:金刚石吸附剂表面处理化学惰性回收再利用物理化学性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