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 作品数:9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GFP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示踪作用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实现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报告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 (BMSC)中的高效、稳定、持久表达 ,直接示踪BMSC在关节软骨缺损内的分布及分化。方法 :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RV GFP ,通过PT6 7包装细胞克隆、G4 18筛选及扩增 ,获得大量含GFP基因的假病毒液 ,并直接转染BMSC。将含有GFP基因转染标记的BMSC与生物可降解材料复合后 ,植入猪自体关节软骨缺损处 ,7个月后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修复组织中GFP标记的BMSC的分布及分化。结果 :经双酶切鉴定证实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RV GFP构建成功 ,转染PT6 7细胞后可在荧光激发波长下 ,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 ,转染率达 2 0 %~ 5 0 % ,经G4 18筛选后可达 10 0 %。筛选、扩增后 ,PT6 7细胞的上清培养液可成功地转染BMSC ,筛选后能稳定、持久、高效表达GFP。将标记的BMSC植入关节软骨缺损 7个月后 ,修复组织仍能高效表达GFP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 ,多数新生软骨陷窝内有GFP标记的细胞。结论 :构建的重组逆转录病毒GFP载体 ,能持久标记骨髓基质细胞 ,用于细胞动态变化的研究及细胞转归的示踪 ,该方法简便、灵敏、可靠、直观。标记的BMSC可在关节软骨缺损内分化为成熟的软骨细胞 。
- 周广东王晓云刘德莉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软骨形成
- 胚胎源性干细胞特性及组织工程应用前景被引量:8
- 2004年
- 种子细胞来源不足是目前限制组织工程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免疫排斥则是限制器官和组织移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胚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和无限扩增能力,结合细胞核移植技术使胚胎源性干细胞有希望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本文综述了几种胚胎来源干细胞以及它们的生长特性、表面标志和体外诱导分化,并对其组织工程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王晓云丛笑倩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胚胎生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种子细胞细胞分化细胞核移植
- 地塞米松与TGF β_1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及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明确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代谢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为应用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提供技术参数。方法 抽取猪股骨骨髓 ,分离有核细胞 ,体外培养扩增并分别加入地塞米松 (40ng/ml)或地塞米松 (40ng/ml)与转化生长因子β1(10ng/ml)联合诱导。通过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不同诱导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诱导组细胞代谢功能的变化 ,免疫组化、原位杂交、RT -PCR及Northernblott等检测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加入地塞米松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轻度抑制 ,而同时加入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后 ,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电镜下可见随诱导因子的增加 ,细胞变得肥大 ,细胞器丰富 ,功能活跃。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在联合诱导组明显增强 ,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 ,Ⅱ型胶原mRNA表达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有效地诱导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软骨细胞特征性蛋白 ,但对细胞的增殖及代谢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时 。
- 周广东王晓云刘德莉吴娟娟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地塞米松TGFΒ1细胞增殖软骨组织工程
- 重组hBMP7基因转染成纤维细胞及其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载体(AdCMV-BMP7)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后,转染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转染48 h后以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检测hBMP7基因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合适的滴度下,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转染48 h后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已转染AdCMV-BMP7的成纤维细胞内有大量的hBMP7表达,RT-PCR也检测到特异的hBMP7基因片段的表达。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BMP7能够被转导入成纤维细胞内,并稳定表达hBMP7。
- 陈付国祝联刘德莉魏娴刘天一王敏柴岗王晓云周广东夏万尧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7腺病毒转基因技术成纤维细胞RT-PCR
-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外构建软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软骨细胞提供的软骨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的猪BMSC与耳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9:1,8:2),均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终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BMSC分别接种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以20%上述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接种作为低软骨细胞浓度对照。各标本于体外培养4周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各组细胞均与材料粘附良好。8:2共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在体外培养4周时,外观已类似软骨组织并基本保持了材料的大小和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连续的成熟软骨形成,免疫组化也均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分泌。9:1共培养组在培养过程中稍有缩小和变形,组织学上仅在培养物的边缘可见到连续的软骨样组织。阴性对照组明显皱缩变形,组织学未见成熟软骨陷窝。低软骨细胞浓度组复合物明显变薄,只在局部形成了不连续的软骨组织,新生软骨量明显少于共培养各组及阳性对照组。结论软骨细胞能够提供软骨微环境诱导BMSC成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20%浓度的软骨细胞已能够达到良好的诱导效果。
- 苗春雷周广东刘天一王晓云崔磊刘伟唐胜建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共培养软骨缺损
- 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猪膝关节非负重区软骨与骨复合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猪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复合聚羟基乙酸 /聚乳酸(PGA/PLA)支架修复关节软骨与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杂交猪 18只 ,抽取股骨骨髓 ,体外培养、扩增BMSC并分别经地塞米松诱导 (A组 )或地塞米松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联合诱导 (B组 ) ,以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其软骨分化表型。其中有 2只猪部分BMSC经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转染标记。诱导后的细胞分别接种到PGA/PLA支架 ,体外培养 1周后植入猪自体股骨下端非负重面软骨及骨复合缺损处 ,单纯支架植入 (C组 )及空白不处理 (D组 )作为对照。上述动物分别于 3( 6只 )、6 ( 10只 )个月时取材 ,进行大体观察、修复结果分级、组织学检查、葡糖氨基聚糖 (GAG)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测定。含GFP标记细胞的 2只猪 7个月时取材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植入细胞的分布。结果 诱导后BMSC均能表达软骨特征性的Ⅱ型胶原与聚集蛋白聚糖 (aggrecan) ,两组细胞均与支架材料黏附良好。术后大体观察与组织学检查显示 :A组缺损以不完全修复为主 ,多数缺损软骨修复不良 ,而骨缺损基本修复 ,组织学主要为纤维性软骨及松质骨 ;B组缺损以完全修复为主 ,组织学表现为透明软骨及松质骨 ,少部分标本修复组织中含有纤维?
- 周广东王晓云苗春雷刘天一祝联刘德莉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细胞修复膝关节BMSC荧光抗体技术
- 软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体内软骨形成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在体内非软骨形成部位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猪BMSCs与软骨细胞按一定比例(6∶4或7∶3)混匀,取2.5×107个混合细胞悬浮于0.5ml30%Pluronic溶液后注射到裸鼠皮下(n=6)。相同数量的单纯软骨细胞或BMSCs同样方法注射,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0.75×107个软骨细胞同样注射作为低浓度软骨细胞对照。各组均8周后取材检测。结果混合细胞组及阳性对照组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学可见成熟软骨陷窝、异染基质及Ⅱ型胶原表达。两组新生软骨糖胺多糖(GA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混合组平均湿重分别为(320±48)mg和(294±37)mg,均达到阳性对照组70%以上。BMSCs组仅形成了纤维性组织,低浓度软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软骨,但新生软骨平均湿重低于阳性对照的3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软骨细胞能诱导BMSCs在体内非软骨形成部位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
- 周广东王晓云刘天一苗春雷吕晓杰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形成骨髓基质细胞BMSC混合细胞软骨组织
-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外软骨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 (BMSC)共培养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 ,以阐明软骨细胞能否诱导BMSC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方法 分别培养猪的BMSC与耳软骨细胞 ,将 2种细胞按 8:2 (BMSC :软骨细胞 )比例混匀 ,以 5 0× 10 7/ml的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 /聚乳酸支架 (PGA/PLA ,直径 9mm ,高 3mm)作为共培养组 ,相同终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BMSC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1 0× 10 7/ml(相当于共培养组中软骨细胞数 )的单纯软骨细胞接种作为低浓度软骨细胞对照。每组各接种 6例标本 ,每例接种细胞悬液 2 0 0 μl。全部标本均于体外培养 8周后取材 ,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软骨进行评价。结果各组细胞均与材料支架黏附良好。共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 (软骨细胞组 )体外培养 8周后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 ,并基本保持了复合物初始的大小和形状 ,2组新生软骨外观及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 ,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 2组均表达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共培养组的平均湿重和蛋白多糖含量均达到阳性对照组的 80 %以上。阴性对照组 (单纯BMSC组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皱缩变形 ,仅在组织块边缘的局部区?
- 周广东苗春雷王晓云刘天一崔磊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细胞BMSC共培养软骨形成软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