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 作品数:31 被引量:145H指数:7
-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高强度不锈钢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2年
- 高强度不锈钢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及成熟的生产工艺,已成为航空、航天、海洋、石化工程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重要材料。系统回溯高强度不锈钢的发展及应用历程,总结此类钢的强韧化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详细梳理了影响该钢的氢陷阱行为及氢脆抗力的主要因素。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采用多种类纳米级第二相颗粒复合析出强化突破高强度不锈钢强韧性匹配极限的思路;通过调控钢中析出相及逆转变奥氏体的交互析出行为,提高后者的机械、化学稳定性,使其作为钢中裂纹及可扩散氢的双重“陷阱”,从而提高钢的裂纹及氢脆抗力。最后指出未来新型高强度不锈钢的研发须重点关注以材料基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化”合金设计理念。
- 刘振宝梁剑雄杨哲王晓辉孙永庆王长军杨志勇
- 关键词:高强度不锈钢强韧化机理析出相逆转变奥氏体氢脆氢陷阱
- 铬质量分数对超高强度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研究了铬质量分数对一种新型Cr-Ni-Mo-Co系超高强度不锈钢力学性能与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铬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得Ms点下降,导致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且抑制了Laves相的析出,致使钢的屈服强度降低。铬质量分数为9.5%的试验钢经过1 100℃固溶处理,再经过-73℃冷处理,在540℃时效后其抗拉强度达到2 256 MPa,此时板条马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尺寸为5-10 nm的金属间相Laves相,这是强度达到最高值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开发2.2 GPa级别新型不锈钢材料提供了基础试验数据,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金国忠裴和中刘振宝梁剑雄王晓辉
- 关键词:固溶温度LAVES相
- 全反射X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本文简要介绍了全反射X荧光光谱技术的结构、原理和特点,并在与其他类似功能的仪器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综述了该技术目前在一些领域内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前景进行预测.
- 钟振前王晓辉经海杨敬巍杨植岗
- 关键词:检出限ICP
- 文献传递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氯化铷中27种元素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高纯氯化铷中27种痕量杂质元素含量,对仪器参数进行优化,选择Be、Sc、Y、Rh、In、R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元素浓度与信号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e的混合内标校正仪器的信号漂移和基体效应。863~1.0000,方法的检出限为0.003~0.66ng/mL。各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随元素含量增大而减小,大部分元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
- 王晓辉刘新春
-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氯化铷中的钠、钾被引量:9
- 2005年
-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纯氯化铷中钠和钾的含量.加入氯化铯作为抑制剂,消除了钠、钾的电离干扰.钠、钾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4%、8.6%,回收率分别为92%~103%、94%~105%.
- 王晓辉胡晓燕王明海
- 关键词:氯化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高纯氯电离
- 二次时效温度对2.1 GPa不锈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2025年
- 超高强度不锈钢是1种具有超高强度以及良好耐蚀性的钢种,常常作为承力结构部件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单纯提高超高强度不锈钢的强度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未来超高强度不锈钢的发展除了要求超高强度外,应兼顾钢的塑性、韧性和良好腐蚀性能。为了突破2.1 GPa超高强度不锈钢强韧性匹配极限,利用SEM、XRD、TEM等表征手段,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的方式,研究了二次时效温度对2.1 GPa不锈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二次时效温度处理后,不锈钢在高位错密度的马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第二相,这些第二相主要以M_(2)C和Laves相为主,同时,在马氏体板条界发现薄膜状奥氏体的存在。时效过程中伴随着M_(2)C和Laves相的析出、长大、粗化及奥氏体含量的升高,使得钢的强度和韧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时效温度为520℃时,钢的强韧性匹配达到最佳,相比于目前国外强度级别最高的超高强度不锈钢(Ferrium S53钢),2.1 GPa不锈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提高了约200 MPa,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和冲击功与之相当。
- 田帅刘振宝邱雨梁剑雄赵文宇王晓辉孙永庆王长军
- 关键词:LAVES相时效温度
- 高纯氯化铷和氯化铯中杂质分析
- 随着各个领域对高纯试剂的需求,痕量元素的含量的严格控制和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发挥ICP-MS的低检出限,多元素同时分析的优势,建立了ICP-MS法同时测定高纯氯化铷或氯化铯中的Li、Be、B、Mg、Al、Sc、T...
- 王晓辉
- 关键词:ICP-MS法FAAS
- 文献传递
- 多向锻造对超高强度不锈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1年
-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多向锻造淬火后的马氏体超高强度不锈钢的显微组织进行定量表征,分析多向锻造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同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多向锻造对试验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不同强化机制对试验钢强度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锻造道次的增加,试验钢的原奥氏体晶粒、马氏体板条束(Packet)、板条块(Block)尺寸均逐渐细化,5个道次后原奥氏体晶粒从226.1细化到3.2μm,Packet尺寸从106.1细化到2.9μm,Block尺寸从2.3细化到1.5μm;试验钢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屈服强度由1030增加至1175 MPa,冲击功吸收功由140增加至194 J,伸长率也从9.3%增加到了11.6%;试验钢强度的提升主要归功于位错强化与细晶强化并以位错强化为主,且位错强化与细晶强化并不遵从线性叠加强化机制,而更接近均方根叠加机制。
- 冷焕辉刘振宝梁剑雄王晓辉杨志勇罗海文
- 关键词:多向锻造晶粒细化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不同海域Custom450高强度不锈钢的腐蚀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研究Custom450钢在青岛、舟山、厦门及三亚等4个海域大气和飞溅环境中的自然腐蚀规律。方法 采用形貌分析、腐蚀速率、点腐蚀深度分析等方法对Custom450钢在上述4个海域大气和飞溅区的腐蚀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Custom450钢在4个海域大气环境的年平均腐蚀速率相当,且未观察到有点蚀现象发生,舟山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最小,为0.001 41 mm/a,三亚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最大,为0.001 54 mm/a。4个海域飞溅区的年平均腐蚀速率范围为0.0021~0.0028mm/a,舟山海域的年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 1 mm/a,平均及最大点腐蚀深度分别为5.7μm和25.99μm,均低于其他3个海域。结论 Custom450钢在4个海域的大气环境暴露1 a后,未发现明显的腐蚀现象,表明该钢短期内在上述4个海域海洋大气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在飞溅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高于大气环境,且有明显的点腐蚀现象发生,钢中未溶的NbC相会促进点腐蚀现象的发生。
- 王晓辉刘振宝梁剑雄杨志勇陈佳豪
- 关键词:飞溅区大气环境碳化物
- 00Cr12Ni11Mo1Ti2高强度不锈钢的热加工图与显微组织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获得00Cr12Ni11Mo1Ti2高强度不锈钢热加工图,优化其热加工工艺参数,采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850~11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的条件下对试验钢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其热变形行为。构建了试验钢在峰值流变应力下的本构方程,并且基于动态材料模型构建了能量耗散图,并分别采用Prasad和Murthy两种失稳判据构建了试验钢的塑性失稳图。结果表明:00Cr12Ni11Mo1Ti2钢在能量耗散率低于0.3的变形区间内同样可以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应变速率为1.0~10 s^(-1),变形温度为850~1000℃的区间内,试验钢仅发生了部分动态再结晶且伴有大量的局部变形带产生,与Murthy准则预测的塑性失稳区更加吻合;在变形温度为1050~1150℃,应变速率为0.01~10.0 s^(-1)的区间内试验钢具有最佳的热加工性能,可获得细小均匀的原奥氏体晶粒组织。
- 王林王林王晓辉刘振宝王奔驰周晓龙
- 关键词:高强度不锈钢本构方程热加工图塑性失稳